作者文章归档:朱文信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主要文章有《梵,吠檀多,瑜伽》(载北京三联《读书》2011年第9期),《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北京三联《读书》2010年第1期),《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北京三联《跨文化对话》第26期),《阿凡达里的东方元素》(《上海书评》2010年3月),《商羯罗的智慧瑜伽》(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3期)等。 结集作品有《梵·吠檀多·瑜伽》、《愚鲁斋札记》、《精神的黄昏》和《精神的守则》等。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也许有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歌讨论仍将在文学诗歌领域继续,而它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所遭遇的纷纭论说的命运应该已接近尾声。而有趣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孤独的诗人海子逝去十多年后的事情。
斯人已矣,但其所散发的诗歌魅力无疑才刚刚开始。他的一首小小抒情诗歌在中学语文的教材教学中的遭际就是一个确证。他那可以在风暴中安详沉睡的灵魂也远未离开人世,而是更深地进入人世。有人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107] 我想,这话并不夸张,因为在海子的极为庞杂的知识结构和诗歌趣味中,任何的文学家和文学样式都是非编年的,而是共时性的、系统的、互为逻辑的,他自己就可以以身作则地为...

Read more

旧文存记:文人英雄的光芒


卢梭骨子里是个懦弱、羞怯而且没有顽强意志力的人,他惯于过懒散闲逛的平庸生活;在37岁以前他只能算一个寒酸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流浪文人,偶而到贵族沙龙里混口饭吃时,却又满心愧疚。低层百姓与生俱来的自尊和自卑情绪在抽打着他,但在他身上却有着一种使他区别于普通凡人的特点,即具有惊人的内省能力和超常的现实体悟精神。

《论科学和艺术》使他轰动巴黎,一举成名似乎有些偶然,当年第戎学院的那则征文消息真的宛若上帝的光芒一样刺穿了他,那时正在散步的他马上呼吸闭塞,兴奋到极点,他倒在大路旁边的一棵树下,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中度过了半小时,起来时全身已被泪水湿透。“从此”,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这样写道,...

Read more

印度一学者给某一中国学生的信


亲爱的何泳杉君:

这里郑重复信于君,以期略解君于4月17日所提的诸多问题之疑。

君之问题甚好!现尽吾之所能,将答案诉诸于此:

“既然“真实之自我”总是洁净的,那么它又是如何陷入混乱的呢?”这个问题在以往很多时代都曾反复出现。答案是:我们的真实自我从来不曾混乱和不完美过。之所以产生此种印象,仅仅是出自于“我们自以为我们是混乱和不完美的”这一错觉之中,它发生在我们的心灵和思想里面,而不是发生在“真实的自我”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洁净我们的心灵。道家的导师,以及佛教的净土宗亦作如是想。

不,这并不是一个原本没有黑暗的地方在某个时刻变得黑暗!

阿特曼(即“真...

Read more

旧文存记:《追问爱情》作者英子访谈


一,闻中:可以介绍一下你以前的创作情况吗?还有,能否详细谈谈你写《追问爱情》一书的动机?

英子:在《追问爱情》以前的写作,基本上都是即兴写作,比较散漫,没有特别的计划。中学时写小说,大学时写诗,毕业后写评论和随笔,体裁多样,题材狭窄,内容单一,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写作《追问爱情》前半年多,我的写作才开始有了比较理性的目的。那时,我刚刚成为一个基督徒,这使我看世界看问题的眼光,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更新。我想把我对世界的重新打量和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这个表达过程中,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给自己列了一个写作计划,其中有一个长篇随笔散文系列,叫《生命的启示》,关于生命的方方面面,...

Read more

谁在远方活着,又在远方死去


摆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食堂前的流动书摊已经第三天了,卖的主要是北京三联、商务和中华书局的书,前者6.5折,后两者7折,我陆续买了一些,我指的“陆续”是每天都买。这些书摊生意不很好,利润也不高,而且自己日夜在守,尤其是在夜里,一个帐篷,三个大男人就挤在里面。我早上去图书馆时,书放在摊上,用尼龙纸盖上,而他们人却尚在里面呼呼大睡,第一二天生意几乎清淡得无人问津,今天很好,但是今夜已经下起毛毛细雨,而他们就在露天营作,怪不得有些书发现有过水的霉斑,因为他们一贯在露天睡眠。这作为他们的谋生手段还罢了,但可敬的是,他们将诸多好书呈到爱书者的面前,让众人品尝优秀的精神产品。世上营生手段多矣,以此类...

Read more

像利箭一样的生活


在介绍巴利文原始佛教典籍的一本书中,我遇到了一个寓言:佛陀和一群弟子在无边的树林里行走,弟子们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和疑惑,他们的各种探究的兴趣也繁枝密叶,佛陀突然止步,伸手摘了几片叶子,云:“我头上的叶子多,还是掌中的叶子多?”弟子们答:“世尊掌中少,头上多。”佛陀云:“我握掌中的就是我必须告诉你们的,因为它们重要。那些不重要的要一一弃下,否则,得到的是世界,失去的是自己!”
  在《中阿含经》佛陀还有一个《箭喻经》更妙,鬘童子老是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如世界永恒还是不永恒?世界有限还是无限?肉体和心灵是一体的还是分离的?如来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等等。佛陀云:“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极重...

Read more

为什么我不喜欢扎堆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曾有过一段热衷于扎堆生活的时光。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就对人多的地方充满疑惧,尤其是众人皆愿奔赴的地方,无论是某种情境,还是某种专业和职业,甚至是某本书。我想,自己或许是在寻找某种寂寥的情境,寂寥的专业和寂寥的书吧。有时候,本以为是寂寥的,结果发现有人在扎堆,我便很容易会惊走而逃开。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脾性,我便颇为幸运地很少会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一类。因为如果我发现前面有一堆人扎在一起,通常会避走,无论是在生活之中,还是精神上的赶路。这种情况原是无意识的,但这几年我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
如果追究起来,也许得归根于童年时代的生活经验。我有很长很长的时间...

Read more

记忆中的三死


10多年前,诗人木子羊羽回了我一封信,信里提及自己的沉痛和哀伤,因为他的室友最近自杀了!
  现在也忘了自己当时在复信中说了些什么,我只感到惊愕。其实我并不认识这个朋友,也不知自己是否在他寝室见过他的面。这虽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死,我却感觉死亡离我并不遥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他人身上经验自己的死。木子羊羽是个天性温厚的谦谦君子,非常善良,而又心思纤细绵密,正如他的诗歌。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茹素吃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很多年以后,我还偶尔听人提起他一直在坚持这种生活,其实说“坚持”也许并不恰当,因为一个人如果真正从内在生发虔敬之心,必是毫不勉强,而是乐于如此生活的。
  我想,那次室友的自杀,可...

Read more

旧文存记:宿命啊,你那巨灵般的手掌


——读里尔克的一首神秘诗《严重的时刻》

在进入这首诗之前,我想起了三句话。第一句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大意是说:读诗,是培养精神趣味的最好方式和有效途径。
第二句是当代具有诗人情怀的学者林贤治的话,他说:“根据阅读的经验,我常常被告知,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曾阅读过诗歌,应当是人生的一种不幸。”
最后一句是我个人对诗歌阅读的强调。我强调的这句话是这样:“一个从来不曾热爱过读诗的人,他在精神上必是个一贫如洗的人。”
这三句话分别从美学趣味、生命感受、精神财富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诗歌阅读的重要性!
好,精神准备就绪后,现在我们可以打开优秀的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的...

Read more

旧文存记:老子:天道和人心(二)


 (二)
哲学必须有一个玄奥的背景,思想的藤蔓正扎根于此,这个玄学背景是一种超验的精神秩序,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因为它来自于本体界,而语言却属于现象界,所以一旦说出总是辞不达意。但一种哲学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其浅薄和虚弱就会发出呻吟。
                               ——闻中
不要相信下面的话——什么作为人就要想人的事情,作为有死的东西就要想有死的事情——而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乎自身中最高贵的事情。
                             ——亚里士多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