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曾有过一段热衷于扎堆生活的时光。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就对人多的地方充满疑惧,尤其是众人皆愿奔赴的地方,无论是某种情境,还是某种专业和职业,甚至是某本书。我想,自己或许是在寻找某种寂寥的情境,寂寥的专业和寂寥的书吧。有时候,本以为是寂寥的,结果发现有人在扎堆,我便很容易会惊走而逃开。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脾性,我便颇为幸运地很少会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一类。因为如果我发现前面有一堆人扎在一起,通常会避走,无论是在生活之中,还是精神上的赶路。这种情况原是无意识的,但这几年我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
如果追究起来,也许得归根于童年时代的生活经验。我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是一个人在玩,通常没有玩伴,但是玩得颇为开心。我家以前的老房子前不到十米就是一个树林子,这林子其实也并不大,但当时觉得它无边无际,宛如传说中的黑森林,我的爬树功夫就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无论多高的树,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上去(前几年我有一次在海南三亚,略略显露过此一绝技,引得一片哗然,不过,那时面对的不是一颗树,而是一根长长的,直插云霄的铁杆子)。这里有我许多的朋友,那便是遍地的虫子和飞物。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一点也不妨碍我与之结交,并相携出游。但是,也由于我凶劣的本性,也曾杀死过不少的虫子,尤其是蚂蚁被我虐杀不少,长夜思及,常常耿耿于怀。我还对各种五彩斑斓的树叶充满感情,它们曾是我童年时代仅有的可供审美的艺术品;而有些枯叶还是我家煮饭的优秀柴火,记得当时我有一根铁丝,专门用来串起一张张已经枯死的叶子,串满以后,我就可以放到家里的柴仓,一串串下来,有时可以放满一个柴仓。
这种快乐而又孤独时光延续到我7、8岁时树林子消失为止,随着我的长大,然后又延伸到我的精神里面,并滋长发荣,所以延直今日,我仍然有乐于享受一个人生活的倾向,但是我的树林子已替换成了一本本书籍,我乐于在此地长久转悠而经常遗忘了还要归家。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脾性,我便颇为幸运地很少会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一类。因为如果我发现前面有一堆人扎在一起,通常会避走,无论是在生活之中,还是精神上的赶路。这种情况原是无意识的,但这几年我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
如果追究起来,也许得归根于童年时代的生活经验。我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是一个人在玩,通常没有玩伴,但是玩得颇为开心。我家以前的老房子前不到十米就是一个树林子,这林子其实也并不大,但当时觉得它无边无际,宛如传说中的黑森林,我的爬树功夫就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无论多高的树,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上去(前几年我有一次在海南三亚,略略显露过此一绝技,引得一片哗然,不过,那时面对的不是一颗树,而是一根长长的,直插云霄的铁杆子)。这里有我许多的朋友,那便是遍地的虫子和飞物。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一点也不妨碍我与之结交,并相携出游。但是,也由于我凶劣的本性,也曾杀死过不少的虫子,尤其是蚂蚁被我虐杀不少,长夜思及,常常耿耿于怀。我还对各种五彩斑斓的树叶充满感情,它们曾是我童年时代仅有的可供审美的艺术品;而有些枯叶还是我家煮饭的优秀柴火,记得当时我有一根铁丝,专门用来串起一张张已经枯死的叶子,串满以后,我就可以放到家里的柴仓,一串串下来,有时可以放满一个柴仓。
这种快乐而又孤独时光延续到我7、8岁时树林子消失为止,随着我的长大,然后又延伸到我的精神里面,并滋长发荣,所以延直今日,我仍然有乐于享受一个人生活的倾向,但是我的树林子已替换成了一本本书籍,我乐于在此地长久转悠而经常遗忘了还要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