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胥英杰

2011.6. - 北京长友融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1987.9. - 1994.3.:BRICI(北京化工研究院)

读柴静,读《人的宗教》。


满世界都在刷屏柴静。

和朋友谈起,我说第一次没看完,第二次看,看着看着流泪了。朋友对我说,其实片子的观点不新颖,而且有些分析还不够充分和科学。当然,他说和我一样感动,但还没到流泪的地步。

这两天正好在读永青学长向我推荐的《人的宗教》。

我被柴静片子感动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她第一次提出来雾霾有害的观点,更不是她片子的分析最为科学。这两点,片子都很不具备。此外,对于柴静的看似冷静实则十分煽情的表达,我最初看的时候还有些反感。这也是我第一次没有看完的原因。

但为什么我会感动到流泪?

我们大家都“犬儒主义”惯了,虽然也悲天悯人,但极少会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Read more

语言和人类的思维局限


1
我很少做噩梦。前天下午做了一个。醒来。想了好久,觉得似乎不寻常。然后就打了一通电话,确信梦里的东西与现实没关系。但我的确体会到了半梦半醒的那一刻:你觉得你不是自己,不能动,不能出声,但你知道你自己在梦里,而且急切地想要挣脱出来。 -- 醒后,我还是觉得很无助: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没有什么通道可寻。那是毫无关联的两种存在,如果还可以用“存在”来描述。我们一直都在被喻示着什么,但那不是上帝的喻示,那只是你的本来与你的认知之间的一种无妄的交流。
 
2
在我看来,语言似乎划定了人类思维的极限。一个人的认知,就是他此时此刻的格局。而认知,无不是语言的堆...

Read more

有关“社会主义”的联想


有关“社会主义”的联想
 
【我自己的辩解】观念的漂移(多变)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自信心的不足 — 更多时候,那是因为对于所持观念的支持资源的不足。当新的信息和资料对既有观点发生颠覆性作用时,观念漂移就可能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了。虽然这种现象有着截然相左的原因,我们仍然不能武断地对那些否定自己观点(即使是经常的)的人冠以“懦夫”和“机会派”的帽子。

这个辩解能够使我摆脱对于否定自己长期建立起来的观念的混乱感和负疚感。我必须承认,1989年到2009年(它们在2008年的时节达到巅峰,几乎让...

Read more

9年前一篇关于互联网的小文


2005年,我还不太懂互联网的生意。但敢想。现在回头看看,觉得自己还是挺有想法的。当然我也曾大言不惭地预言阿里巴巴和马云都会遇到大麻烦,但快10年过去了,他们似乎只是给对手带来很多麻烦。当然这样的预言早就被我删除了,并且希望自己的记忆里也能抹去这段存储内容 -- 有点儿难,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并非圣贤,自我感觉还这么良好,不要脸。
 
但总有得有些东西能值得自己炫耀。比如这一篇写于2005年8月的Blog。
 
 
 
关于互联网的财富之旅 【2005-8-9发表】by XU YING JIE
 
我想我一直只是一个很热心的旁...

Read more

鲜有大师的年代


鲜有大师的年代 2014-05-06
 
 
 
人类的确太渺小了。
 
我们常常认为历经千百年早已形成了规律的东西,往往在更久远的宇宙的生命长河中微不足道。因此,在人类如此有限的认知中,“规律”是无法存在的。
 
理论往往基于人们对于“规律”的发现,认识和解读。在人类的认知中,凡是能够不断地重复出现,并且少有悖谬结果的事实都可以构成“规律”,如果能够为这样的“规律”事实甚至仅仅是“事件”提出一个&ldq...

Read more

有感:《通往奴役之路》(非读后感)


(一)
 

终于有机会细细品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次听到哈耶克的名字,已经是21世纪的初叶了。在世纪之初的几年间,哈耶克的名字被一众“大家”反复提及,几乎成为“圣人”的代名词。他对于市场和自由经济坚定不移的秉持,他言论的毫不犹疑和没有任何折扣的态度,的确也使得他本人和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我是个怀疑论者,所以即使对于哈耶克这样的大家,也总是要从一旁的角度先静静地欣赏,然后才能够慢慢走近其思想殿堂。这并不意味着我先入为主的“狭见&rdquo...

Read more

Jobs的境界


(一)

 

网上,那篇转发的沸沸扬扬的“刚刚披露”的Steve Jobs的临终遗言。我说:“这是假的。不可能出自Jobs之口或者之手。”

好朋友非常不爽:“这段文字很震撼。”“你凭什么就认为不是他的?”“我们没有能力判断。”

我不想浪费时间寻找什么证据,也不能回答他们。如果你也因为这段文字而震撼,那么我如何解释和争辩都是徒然。

但庸俗的心态还是攫取着我的意念。上网Google,搜“Steve Jobs’ Last Words&...

Read more

大众、小众、个体,以及权力(外一篇)


大众、小众、个体,以及权力(外一篇)

 
     有一个叫做“大我”的“我”吗?
 
     “我们”中,每个人所面临的现实是,除了“我”,就是“他们”。“我”与“他们”天然地有着彼与此的关系和隔绝 -- 这种关系的两端总是有要挣脱对方的意愿。但最终,它们必须维持一种紧绷着的平衡,才能不甘而宿命般地平静与妥协片刻。
 
...

Read more

执迷


执 迷

图书馆,坐了整整一下午。看看表,到去接孩子妈下班时间了。抬头窗外,不知什么时候,雨淅淅沥沥地不停,看起来很执着。雨伞偏偏落在了车上,停车位有些距离。

决定碰碰运气,收起电脑,在Multilingual的书架前流连一会儿。就看到了痞子蔡的《暖暖》。名字很暧昧,作者也是个暧昧高手。翻开。一个台湾青年人和一个大陆女大学生的故事,就是那种没有感觉的感觉。

4、5页过去,故事拉拉杂杂地开始,我的兴趣也结束了,草草翻到作者写在后面的话。还是拉拉杂杂的样子。阖上书。

两、三分钟的光景,再一抬头,窗外的雨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完全停了。雨后的外面,翠绿的浓荫,静谧的街道,远处一幢幢人家,衬着...

Read more

涂鸦和敬畏


我的“笔”,再度被拿起。

【一】

已经差不多两年没有写过博客了 – 除了每年一度的“年终总结”,那成了我宣泄和整理的唯一机会。这样的空虚时时让我有一种幻觉:我的光阴和激情被无情地推搡到生命的角落,在那里即将被沉默地碾压至无形,然后经历黑暗,终于流入记忆和生活的臭水沟里。

不,我不能在自己的灵魂经历这样残忍的碾压时,还能够处之泰然,并欢呼不需要思想的自由。-- 那当然不是自由,而是以自由的名义,精心构筑的囚牢。

我指的是微博。新浪从来没有,也永远不需要思考“传播”和“思想&r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