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还不太懂互联网的生意。但敢想。现在回头看看,觉得自己还是挺有想法的。当然我也曾大言不惭地预言阿里巴巴和马云都会遇到大麻烦,但快10年过去了,他们似乎只是给对手带来很多麻烦。当然这样的预言早就被我删除了,并且希望自己的记忆里也能抹去这段存储内容 -- 有点儿难,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并非圣贤,自我感觉还这么良好,不要脸。
但总有得有些东西能值得自己炫耀。比如这一篇写于2005年8月的Blog。
关于互联网的财富之旅 【2005-8-9发表】by XU YING JIE
我想我一直只是一个很热心的旁观者。有很多朋友喜欢问我对于互联网上财富之路的认识的,通俗点儿说,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做什么可以赚一些钱呢?
很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已经问过自己,问过别人,问过媒体以及那些成功或失败了很多很多次的人。但每三年,答案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形式比如从浏览器到今天的搜索引擎,变化是关于人的,而不是技术。
我现在的答案(不是明天的)是:还是不要特别指出做什么才是对的,而是要了解几个重要的特点(我的特点),那就是:
- 创新的想法或者模式肯定不是今天最能赚钱的。因为它不仅是需要人气或者Usage的积累的,还需要人们集体无意识的”驀然回首“。其实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多人突然拾起一个本来很经典老套的概念,并执着于其中。比如LINUX是这样的,RSS也是这样的。我想起了那个曾经很火的网站:www.pointcast.com,今天你去访问它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曾经很像是365Key的,虽然技术崇拜者会说它们截然不同。今天很多创新已经死去或快要死去了,而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品,技术或者模式),比如Mozilla-它现在叫FireFox啦(Mosaic太遥远了),比如IRC,比如所谓的(纯粹的)B2B,都已经或者可能在此列。
- 比较颠覆性的创新是需要忍和赌的勇气的。比如搜索,已经死掉的有InfoSeek(李彦宏他们就出自这家公司),AltaVista等很多。再比如Yahoo Search也是早早于GOOGLE诞生的。但今天人们要末已经忘了它们了,要末变成了末流。GOOGLE一枝独秀,很难说是运气,因为赌来的运气不能算是运气。
- 今天的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明天亦然,而不是你我曾经年轻过的人的天下。互联网上的东西,你不得不承认,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但规律很奇特,总是在它发生后,你才会发现其中的必然。年轻人主导着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这些已经有了经验,有了承受力,有了太多的观望和隐忧的人可以Manage的。
- 不要把自己动不动就标榜为互联网人。其实不一定是潜水很深的人才真正能从互联网获得财富的,当然总是认为自己才是互联网正宗的那些人更是愚蠢。DONEWS是我非常关注的,博客中国也是如此。但谈到WEB2.0时,我却总是不以为然,因为宣扬他们的人都是潜水太深或者太喜欢以互联网先锋自居的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在我看来,一叶障目,则不可能见泰山了。而且,这与执著是两回事。
- 总有很多的力量在试图超越,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这种超越我觉得有时(大多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发现,一些超越者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弄潮儿。IE是最明显的例子。九年前,在珠海,我写文章(没有发表成,真羞),谈到微软向互联网的全面转变,那时NETSCAPE是最红火的。IE后来试图超越而且似乎成功了。我们都相信微软看到了互联网本质。但直到今天,它还是不能成为领袖,最终的世界并不属于它。它的成功仍然源于对于PC世界的贡献。造化或者宿命似乎是人们都应该尊重的。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 回到可以做的东西(互联网上),我建议他们考虑Shopping Services,数字娱乐和新一代的Mobile Services,但怎么做呢?其实我也没有底了。三年前,我写商业计划书是踌躇满志并且激情满怀的。但今天,我的思想就如同一个愚笨的DOOM玩家,不管走到那里,都会碰到墙。这再一次佐证了,互联网是属于年轻人的,实话实说,我们老了。
- 再回到互联网的财富之旅。我的宿命观在于:不要盯住财富之门,而是应该埋头走路,直到有一天财富之门被你撞开。走路是重要的,因为你相信总会有一扇门被你撞开。相信宿命,如果是地狱之门,无非你再经历一次轮回的历练。反正宇宙是太渺远与长久了。宿命还意味着,你被命运选中了,所以其他人便万劫不复。
还有什么?一时想不起来了。兴之所至,没有章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