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文信

朱文信,亦名闻中,70年代出生,哲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先后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学术机构访学,现于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工作;主要文章有《梵,吠檀多,瑜伽》(载北京三联《读书》2011年第9期),《全球化时代诸宗教相遇时的一种选择 》(北京三联《读书》2010年第1期),《第二轴心时代的福音书》(北京三联《跨文化对话》第26期),《阿凡达里的东方元素》(《上海书评》2010年3月),《商羯罗的智慧瑜伽》(北京大学《哲学门》第23期)等。 结集作品有《梵·吠檀多·瑜伽》、《愚鲁斋札记》、《精神的黄昏》和《精神的守则》等。

旧文存记:我的书房我的梦


当人类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口耳相传的智慧传递方式便宣告终结,人类的智慧从此有了物质的依凭和保障,于是,所有力所能及的智慧都得到尽可能的保存。从此,茫茫大海的惊涛骇浪就像安然恬睡的婴儿一样地悄无声息,人类不朽的性灵之光被文字和纸张捆绑,锁进了无数的书籍之中,书籍就这样成了先行者和后来者传递光芒的秘密通道。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获此成就!”此话绝非虚语,而是一切文明世界得以筑就的伟大秘密。这个“巨人的肩膀”其实就是古往今来的伟大文献,在它们的内部,就封存着海洋一般的智慧和太阳一般的光芒。它们以凝固的方式静静地等待着后人的打开,一旦打开,被幸福之光照着的不仅仅是读者,更...

Read more

一个哈西德的故事


一个犹太教的大师,他的名字叫做鲍尔仙姆(Baal Shem),他是一个小村子里的犹太教牧师,每当有一些麻烦,一些疾病、一些灾难在村子里,他一定会跑到森林里,在某一棵树下的某一个点,在那里进行一项仪式,他会对神祈祷,然后那个灾难总是会离开那个村庄,那个疾病总是会从那个村庄消失,那个麻烦总是会消失。

然后鲍尔仙姆过世了,他有一个继承人。有一个问题再度来临,那个村子有了麻烦,有一些灾难,村民要求那个继承人,那个新的犹太教牧师到森林里去对神祈祷,那个新的犹太教牧师觉得很困扰,因为他不知道正确的地点,他不知道真正是那一棵树,他对它不熟悉,但他还是去到一棵古老的树下,点了一把火,完成了那个...

Read more

印度哲学的目的在于解脱


在我的印象中,西方哲学除了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昙花一现以外,没有可与印度哲学的完整性相媲美的哲学体系,我指的完整是——它非但有系统的思辨,尚有系统的修证。况且,即便是毕达哥拉斯,也带有浓郁的东方哲学的背景。
印度的古典六派哲学中,其超常成熟、也是最为世人所知的有关生命价值的诸种学说撇开不论,尚有令人惊叹的细致严密的知识论,本体论和宇宙论,完美的因明逻辑等,更加重要的是,它尚提供严格的修行实践和修行戒律。它绝不仅仅停留于纯理论,所以其整套严格的与神交往的仪式居然也列入哲学体系里面。这在整个人类哲学中是很奇异的现象。我想,单就这部分而言,勉强可以媲美的也许只有中国的仙学,但是在中国,这...

Read more

旧文存记:精神的长久贫困在折磨着我们


一些远去的事物有时会不期然地重新浮出水面,展出惊人的面容。诗人朱湘的英年早逝,使其满腹才华未及展示,就被时间轻轻掩去,成了一个时代的暗影,未免令人遗憾,但即便如此,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仍然价值不菲,让人重读之下,必会生出唏嘘感慨。其唯美诗风在诗人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获得过公认,鲁迅先生还把他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济慈相比。而他的散文集子《中书集》和《海外寄霓君》通常不被人们所记忆。而这篇《画虎》就是选自《中书集》中的难得的好文字,语言利索,干净,又不失力度,平地可以卷起风云的峻急和有力。
他在文末喊出的那一声霹雳般的巨响:“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枝当时伏...

Read more

旧文存记:生死答问


1、快乐快乐,乐总是与快连在一起,是不是灵魂中的真正喜悦,只是短短一瞬?而那一瞬,会不会就是永恒?永恒又是什么呢?

答:注意,生命中的所有快乐都是不持久的!汉语言文化里给出的这两个字的特殊组合是有意味的,“快乐”,它代表着肉身主义者的行世原则——“饮酒作乐吧,因为,很快你就是一具无知无觉的死尸了!”所以,对快乐的追求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因为它贯彻的是肉体的法则。而它带来的永远不会是灵魂中的真正喜悦,虽然,肉身中的每一丝快乐都会牵涉到灵魂的颤动,但那是“巴别塔”的两个顶端,中间隔着的是整整一部漫长的人性的历史——人性的距离。
而灵魂中的真正喜悦从来不会只是短短的一瞬,它必然...

Read more

旧文存记:米兰·昆德拉的诗学批判


1、小说的至尊席位
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为了实现他对哲人王的梦想,把诗人轻轻地逐出了他的理想国;两千年之后,或许是出于隐秘的报复,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诗学王国中毫不犹豫地将思想和德性加以放逐,将小说艺术推向了一个至尊荣耀的席位,至少与哲学和科学平起平坐。并且断言小说是欧洲现代文明的母体之一,他说:“在我看来,现代纪元的奠基者不仅包括笛卡儿,还包括塞万提斯。”他还说:“当黑格尔坚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宇宙历史的绝对精神之时,福楼拜却发现了愚昧。”他认为小说家是欧洲文明的主要塑造者,所以他还引用了法国哲学家乔朗的话,轻巧地把欧洲社会命名为“小说的社会”,把欧洲人说成“小说的儿子”。
...

Read more

斯宾塞十四行:第75首


 艾德蒙·斯宾塞(1552-1599)毕业于剑桥大学,著名英国诗人,尤以十四行诗著称。在不少英国批评家眼中,斯宾塞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其齐名的,仅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二三人而已。从一个外国读者的眼中来看,他的诗无疑是优美可诵的,例如他写的十四行诗,就不比莎士比亚逊色。
  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上,
  大浪冲来就把它洗掉。
  我把她的名字再一次写上,
  潮水又使我的辛苦成为徒劳。
  “妄想者,”她说,“何必空把心操,
  想叫一个必朽的人成为不朽!
  我知道我将腐烂如秋草,
  我的名字也将化为乌有。”
  “不会,”我说,“让卑劣...

Read more

关于理想主义的几条答复


1.说到底,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是天空的儿子,大地仅仅是他们暂居凡尘的短促营地,他们愿意终生都在仰望天空,仰望家园。精神的固执和身体的瘦削是他们的宿命与标志。
  
2.对于河伯来说,只有黄河才是现实,大海只能成为梦想,或者说理想;对于海若来说,大海是现实,天空只能存于理想之境;对于天空来说,黄河和大海都是现实,而它的理想就是天堂,或者说永恒。我在这里不是讲什么相对论,而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思想:人只有不断的超拔自我,才能视野开阔,境界提升,从而将现实无限地扩大和包容,将理想之境不断地纳入现实之中。一切狭隘的人会乐于将视野缩小,将现实的局部放大,从而将现实不断地出让给遥不可及的理想。...

Read more

在省图聆国学讲座的一段记录补


7月18日在浙江省图书馆一聆钟华等人的关于国学热的讲座。与他对话的是浙大的何尚蒙和陈志坚,都是学养浑厚的新锐,除了志坚外,都是老相识了,尤其是钟华,因多有接触,深知其蓄也深,其辩亦雄。而何尚蒙兄的沉静,志坚兄的温厚,都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故此次“人文大讲堂”可谓一顿剑气纵横的精神大餐。
  总体感觉,三人各有长处,而且俱都视野宏阔,不拘一隅。给听众启发也深,寻味也多。只是毕竟角度不同,立场有异,我还是感觉有必要做点补充,或者提供一点别样的思考,未必全然无益。
  其讲题为“国学热的冷思考”,三位也似有观点之争,但对国学的立场却是一致的。谓之“冷思考”则否,谓之“热思考”可也,因为俱有加温点火...

Read more

旧文存记:关于老子的13条答问


 1.这次讲座是不是讲得太过神话了呢?
  
  答:是的,从一开始我就做了说明,我要讲的不是经世致用之术,而是“无用”之道。但老子强调的却是“无用之为用,乃为大用”,庄子也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神话不是很有价值的吗?如果人类失去了神话,人类就失去了童年。哪个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段?童年时代!童年时代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可以自由做梦的年代!而在整部人类史上,什么时候是做梦的年代?那就是神话时代。人如果失去了童年,人生还有什么诗意呢?人类如果失去了神话和对奇迹的痴迷,历史还有什么魅力呢?我如果内心不对神话保留着一份向往,在这个庸俗的时代里面,如果没有这些诗化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