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浙江省图书馆一聆钟华等人的关于国学热的讲座。与他对话的是浙大的何尚蒙和陈志坚,都是学养浑厚的新锐,除了志坚外,都是老相识了,尤其是钟华,因多有接触,深知其蓄也深,其辩亦雄。而何尚蒙兄的沉静,志坚兄的温厚,都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故此次“人文大讲堂”可谓一顿剑气纵横的精神大餐。
总体感觉,三人各有长处,而且俱都视野宏阔,不拘一隅。给听众启发也深,寻味也多。只是毕竟角度不同,立场有异,我还是感觉有必要做点补充,或者提供一点别样的思考,未必全然无益。
其讲题为“国学热的冷思考”,三位也似有观点之争,但对国学的立场却是一致的。谓之“冷思考”则否,谓之“热思考”可也,因为俱有加温点火之嫌。而且把“国学”视为一种静态的过去式,即使是动态的也是过去的动态和历史的动态,而缺少对未来国学的考虑。我希望能够把时间放得更远,视野和背景更辽阔一点来看,我自己在这一点上会是持自然主义态度,会更为冷静。对于他们所谓的国学,我相信亦不过是未来更大的学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品种而已。而这个更大的学术体系与我们所谓传统文化也许血脉相通,而融为一体。
我无疑是相信有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特有的情感和特有的思想,也相信有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特殊表达和抒情。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的情感和想法,以及其表达样式是可以固守的。我的信念是:首先,与其砌墙,不如拆墙。还生命以自由的同时,也还学术的选择以自由,减少干预,让众多的文化共处一室,还百花齐放的自然文化生态的面目。我之所以如此确信,不是不信任自家的文化,反而是基于对自家文化的自信,因为我还相信,一种真正优秀的、富于生命力的文化,其含摄力和包容力必是无边际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理应属此,其历劫不败的漫长历程即是明证,它的生命力原不在于固守,而在于包容与含摄,一力地鼓吹自家的好处——尤其是静态的,过去的好,反而显出小气!
我想就着三位学者的言论顺便谈三点:
第一, 何为多元论。
多元论或许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的所有文化交融时最良性,也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样式。它基于对文化自然生态的一种尊重。但第一轴心时代的文化构成谈不上多元。因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其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构成联系,按潘尼卡在《对话经》所云,各种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相遇需经历五个凯洛斯阶段:孤立和无知、冷漠和蔑视、拒绝和征服、共存和沟通、占用和对话。而第一轴心时代的诸种优秀文化俱处在第一或者第二凯洛斯阶段。其多元其实是虚构的。而真正的多元论必须建立在沟通和对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必须有不同文化的良性互动,甚至在同一文化内部有不同的声音。简单地将,就文化生态而言,在不同文化的异处,不同文化的共处和同一文化的不同生长三者之中,后两者才谈及多元论,也应该不可避免的。
第二, 何为我们的根。
简单地分,就人类而言,“根”有肉身之根,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根,前两者本质上都要归于文化之根。但何为我们的文化之根?红楼梦吗?唐诗宋词吗?好像不是。那么是汉赋诗经楚辞吗?好像也不是。甚至诸子百家也不是。我们会发现这些也不过是枝叶花果,是从一种动态的根部长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呢?这无疑是一个甚为棘手的问题。与我们一百三十万年(也有说三百万年)漫长的生物史相比,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史似乎承担不了“根”的使命。而整个人类文明的母体我认为都是神话,或者要归结到集体无意识中去。那却又是一个庞大的沉默。
第三, 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们看看中国的文化史就知道,中国何曾有过静止的传统文化,各个时代也许也曾为真正的中国文化,或者何为主流有过一些争论,比如汉代的今文学和古文学,魏晋的内学和外学,隋唐的儒学和佛学,宋代的理学和禅学,一直到五四时代的旧学和新学,我们发现,这些地位之争也许有过激烈的举动,但是今日却全然纳入了我们整体的中华文化之中。我想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学和西学之争也不例外。国学是应对西学而来,但是我们自己却完全有去强大的含摄和消化力,纳入整体之中,尤其是西学中的某些方法论上的优势。想今日的许多国学大家很少不是深谙西学的大学者,新儒学的兴起正是以中国学者的知识结构范式在与西学的互溶中所获得的全新突破才引人瞩目。其实从春秋晚期的孔子就是一个早期的好榜样,从他的求学经过可以知道,其所取法和学习的对象之复杂和多元,与他成为中国文化上的集大成者关系甚密。而西学并不是绝对的外在于国学的文化样式,我想孔子当年所在的齐鲁地域所面对的种种异质文化,其文化数量和强势性,其陌生性未必就在我们之下。但孔子的态度是圣人无常师,我们完全可以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而且从庄子的天下篇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我们可以得知,这样的一个生态其实原是统一的,即大道未曾灭裂时候的学术情景,云:“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而之所以如此,即源于他们以“道”为根基。那么何者为“道”呢?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地无不载,天无不覆,道更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文化的根部和末端都在提示着我们的未来视野。只可惜“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只因“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如果能够克服此“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的毛病,则健康的、良性的学术自然可以诞生。重要的是未来,因为只要想到了未来,其实我们就已经想到了永恒。
(当日耳聆之后,有点感想,随手记在片纸上,今日捡起,抄录在此,做为一个纪念。)
总体感觉,三人各有长处,而且俱都视野宏阔,不拘一隅。给听众启发也深,寻味也多。只是毕竟角度不同,立场有异,我还是感觉有必要做点补充,或者提供一点别样的思考,未必全然无益。
其讲题为“国学热的冷思考”,三位也似有观点之争,但对国学的立场却是一致的。谓之“冷思考”则否,谓之“热思考”可也,因为俱有加温点火之嫌。而且把“国学”视为一种静态的过去式,即使是动态的也是过去的动态和历史的动态,而缺少对未来国学的考虑。我希望能够把时间放得更远,视野和背景更辽阔一点来看,我自己在这一点上会是持自然主义态度,会更为冷静。对于他们所谓的国学,我相信亦不过是未来更大的学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品种而已。而这个更大的学术体系与我们所谓传统文化也许血脉相通,而融为一体。
我无疑是相信有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特有的情感和特有的思想,也相信有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特殊表达和抒情。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的情感和想法,以及其表达样式是可以固守的。我的信念是:首先,与其砌墙,不如拆墙。还生命以自由的同时,也还学术的选择以自由,减少干预,让众多的文化共处一室,还百花齐放的自然文化生态的面目。我之所以如此确信,不是不信任自家的文化,反而是基于对自家文化的自信,因为我还相信,一种真正优秀的、富于生命力的文化,其含摄力和包容力必是无边际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理应属此,其历劫不败的漫长历程即是明证,它的生命力原不在于固守,而在于包容与含摄,一力地鼓吹自家的好处——尤其是静态的,过去的好,反而显出小气!
我想就着三位学者的言论顺便谈三点:
第一, 何为多元论。
多元论或许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的所有文化交融时最良性,也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样式。它基于对文化自然生态的一种尊重。但第一轴心时代的文化构成谈不上多元。因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其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构成联系,按潘尼卡在《对话经》所云,各种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相遇需经历五个凯洛斯阶段:孤立和无知、冷漠和蔑视、拒绝和征服、共存和沟通、占用和对话。而第一轴心时代的诸种优秀文化俱处在第一或者第二凯洛斯阶段。其多元其实是虚构的。而真正的多元论必须建立在沟通和对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必须有不同文化的良性互动,甚至在同一文化内部有不同的声音。简单地将,就文化生态而言,在不同文化的异处,不同文化的共处和同一文化的不同生长三者之中,后两者才谈及多元论,也应该不可避免的。
第二, 何为我们的根。
简单地分,就人类而言,“根”有肉身之根,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根,前两者本质上都要归于文化之根。但何为我们的文化之根?红楼梦吗?唐诗宋词吗?好像不是。那么是汉赋诗经楚辞吗?好像也不是。甚至诸子百家也不是。我们会发现这些也不过是枝叶花果,是从一种动态的根部长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呢?这无疑是一个甚为棘手的问题。与我们一百三十万年(也有说三百万年)漫长的生物史相比,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史似乎承担不了“根”的使命。而整个人类文明的母体我认为都是神话,或者要归结到集体无意识中去。那却又是一个庞大的沉默。
第三, 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们看看中国的文化史就知道,中国何曾有过静止的传统文化,各个时代也许也曾为真正的中国文化,或者何为主流有过一些争论,比如汉代的今文学和古文学,魏晋的内学和外学,隋唐的儒学和佛学,宋代的理学和禅学,一直到五四时代的旧学和新学,我们发现,这些地位之争也许有过激烈的举动,但是今日却全然纳入了我们整体的中华文化之中。我想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学和西学之争也不例外。国学是应对西学而来,但是我们自己却完全有去强大的含摄和消化力,纳入整体之中,尤其是西学中的某些方法论上的优势。想今日的许多国学大家很少不是深谙西学的大学者,新儒学的兴起正是以中国学者的知识结构范式在与西学的互溶中所获得的全新突破才引人瞩目。其实从春秋晚期的孔子就是一个早期的好榜样,从他的求学经过可以知道,其所取法和学习的对象之复杂和多元,与他成为中国文化上的集大成者关系甚密。而西学并不是绝对的外在于国学的文化样式,我想孔子当年所在的齐鲁地域所面对的种种异质文化,其文化数量和强势性,其陌生性未必就在我们之下。但孔子的态度是圣人无常师,我们完全可以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而且从庄子的天下篇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我们可以得知,这样的一个生态其实原是统一的,即大道未曾灭裂时候的学术情景,云:“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而之所以如此,即源于他们以“道”为根基。那么何者为“道”呢?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地无不载,天无不覆,道更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文化的根部和末端都在提示着我们的未来视野。只可惜“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只因“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如果能够克服此“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的毛病,则健康的、良性的学术自然可以诞生。重要的是未来,因为只要想到了未来,其实我们就已经想到了永恒。
(当日耳聆之后,有点感想,随手记在片纸上,今日捡起,抄录在此,做为一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