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乐快乐,乐总是与快连在一起,是不是灵魂中的真正喜悦,只是短短一瞬?而那一瞬,会不会就是永恒?永恒又是什么呢?
答:注意,生命中的所有快乐都是不持久的!汉语言文化里给出的这两个字的特殊组合是有意味的,“快乐”,它代表着肉身主义者的行世原则——“饮酒作乐吧,因为,很快你就是一具无知无觉的死尸了!”所以,对快乐的追求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因为它贯彻的是肉体的法则。而它带来的永远不会是灵魂中的真正喜悦,虽然,肉身中的每一丝快乐都会牵涉到灵魂的颤动,但那是“巴别塔”的两个顶端,中间隔着的是整整一部漫长的人性的历史——人性的距离。
而灵魂中的真正喜悦从来不会只是短短的一瞬,它必然超越于时间,也就是永恒!而永恒又是什么呢?永恒不仅体现为一种长度,更是一种深度——长度,它等于时间;深度,它等于地狱,再加上天堂,所以永恒,它应该是发生在灵魂成长的途中!
2、人为何会恐惧? 人为何会恐惧死亡?
答:首先,必须明确:恐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力,因为人虽是这广宇当中最让人惊叹的生命,但既然是生命,自然也会恐惧。而恐惧这种力量象其他所有的力量一样,同样具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破坏;二是指向建设。第一种指向会导向懦弱和下坠;第二种会引发警惕,再走向超越性的创造。所以对恐惧要变得敏感。
死亡指向的是巨大的虚空,是无,这是生命悲哀的源头,所以自然会令人恐惧,但人不是普通的生命,他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甚至可以超越死亡,所以面对死亡,人会因恐惧而变的警惕,从而有了永恒生命的复苏,有了不朽。
3、爱的极致会导致死亡。自我超越之后是什么?泛爱?有永生吗?你是教徒?永生就是正果吗?
答:无数哲人告诉过我们:超越性的事物是不可轻易言说的。而“泛爱”这个词我也是不会轻易使用的,因为它的意义已堕落到了俗滥的地步,毫无精神的灵光!
有永生。但这是发生在精神领域中的事件,是超越于纯生物系统之外的生命现象,是生命终极意义的依据。所以,它已是言语之外的事情了。
我不是教徒。而生命也不谈正果,因为无限和永生是没有终点的;而只是一个难以穷尽的方向!
4、你说人怎样活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答:我已说过,真正的活着应该具有成长的品质,注意,我这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成长,它有两个方向:横向和纵向。你应该选择纵向的人生,并往上走;它又有三个层次:你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然后爱他人,最后达到信仰,其中无论哪一个层次都能帮助你活得更好,而每一个层次又都包含着前一个层次。这是纵向的生命,可以抵达不朽。如果你选择的是平面的生活、横向的人生,那么,你很可能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纯生物的过程,这样的人是不完全的,仅仅是一个半成品。
5、死亡有多种形式,但有一种最痛彻心扉的死亡你却没讲,那就是心的死亡。
答:这个死亡是存在的,而我却避开了,我不谈,因为我今晚已经讲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还远没有将要讲的话讲完,如果再将这个话题沉浸下去的话,时间无疑将会延续更长。
其实,“心的死亡”非常容易发生,我们平日所说的“心如死灰”,就是一种心灵死亡的征象,它比一切的死亡更可怕,它是没有生机的人生,这时,人连“生物”也不是,已经变成“死物”了。
前次一个朋友批评了我,他认为我在文章里一再地说强调人不应当以动物自居,一再地反对动物,这是不对的,他说,你敢肯定一头猫、一头狗、一头牛比人活得不完全吗?
其实,我的朋友误会了我,我非常尊重猫、尊重狗、尊重牛,尊重动物们的生活方式。每一生物如果都完成了它自己的生活特性的话——比如猫完成它的猫性、狗完成它的狗性、牛完成它的牛性,那么它就不会是不完全的;同样,人也必须要完成他的人性,人性的基本特点是往无限和永恒延伸、它具有不朽的品质。而如果一个人不往无限努力,不成全人性,反而以动物自居的话,那就不能叫人啦,这是为人类蒙羞;如果他心如死灰,心灵已死,我以为这样的人其人性可能已经在内心沉沉睡去甚至逐渐泯灭了,他的生机很可能还不如一头狗、一头牛,还不如普通的生物呢!我以为这种生命是最为可惜的,是活得最不完全的,也就是残缺的生命!
6、实际上真的有耶稣存在吗?他是神的儿子吗?你认为这世上有神吗?
答:耶稣是个历史人物,他的存在是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人的伟大使得时间也被分割为两截,他的诞生前后通常被后人确认为是历史新纪元的开端。
他是个普通犹太木匠约瑟的儿子,母亲叫做玛利亚。这个家庭是人类之爱的终极巢穴和最后的依据。
“他是神的儿子”这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的儿子,都具有超越性和不朽的一面(而且,很多人自己主动放弃了这种与神的联系)。只不过耶稣的存在更强烈,把自己的生命深深地印在了时间之泥上,他已经将他的超越性的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具有了非凡的精神能量。康德曾经就耶稣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人类的历史持续不断地向前进!让人类的文化持续不断地向高峰走去!但是当‘止于至善’的境界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一定要承认,从前有一个拿撒勒人已经到过那里了。”
他的信念极其强大,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于是,他以其举世无匹的柔弱战胜了古罗马强大的暴政,俘虏了整个旧世界!
有没有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神是存在的。注意,你不能将一切都现实化,从可见可触的感官角度来衡量一切的事物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当你面对超越性的事物时。其实,这世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是内在的真实,一是外部的真实;一是恒久的真实,一是易逝的真实。现实属于后者,而信仰属于前者,就看你的内心如何皈依!我们的生存为什么变得那么浅薄,我们的生命为什么变得那么轻盈?就是因为我们将一切内在的、恒久的真实全部庸俗化为可触可摸的外在的易逝的真实。导致的结果是:躲避了崇高,也没有了深度,同时也失去了永恒,——自然,也就没有了神。
7、为什么别人在贬毁你的故乡时,感觉比贬毁自己更加令人气愤?受辱的感觉也更加强烈?
答:故乡,这个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地方,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而言,人们对它的依恋有点类似于宗教的虔敬。
所以,故乡很多时候不再是一个单纯地域性的空间概念,早已拥有了自己的超越性品质,它关涉的是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肉身。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整个天地之间自由漂泊的游子,他们除了在自己心头安放着一块故乡的碑石以寄托梦想以外,两手空空,别无他物。
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那生养你的地方有朝一日会渐行渐远,当它似乎全然消失时,它却会突然出现在你的梦里,于是,更深地进驻了你的心灵,成了你一个人独有的精神居所,他人无法进入。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故乡也是独一无二的;有偏远的地域和偏远的思想,可从来不会有偏远的人生和偏远的故乡。甚至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个体都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故乡也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也自然都是中心事件。我们所有人与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联系也是从故乡开始的,于是,再繁华的都市也仅仅是故乡的自然延伸。
这样,当有人贬毁你的故乡时,你的气愤和受辱的感觉也特别强烈,因为他诋毁的不仅仅是你个人,而是诋毁你全盘的人生、全盘的信仰。
8、喜欢和你探讨生活。在我眼中,你是个睿智的长者,思考者。你说过对死亡的超越是一种信仰,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详细一些。
答:你好,关于信仰,你可以参看我的《友人六问》中的第一问,那里我已经伏下了一点线索。 “对死亡的超越”是一种信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何尝不是信仰,孟子的“人性本善”也何尝不是一种信仰-----推而广之,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信仰将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精神存在是可以决定人的物质形式的,因此,毋宁说,人是广宇中唯一的信仰者(我不说动物),所以,信仰很重要,崇高的信仰更是人们精神的钙片,这是一个美好的无穷的方向!
而我之所以要强调“对死亡的超越”是因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次烈火,在它面前会显示出不同的态度和信念:一是死而虚空;一是死而永恒。前者是恶的源头之一,而后者却能引领我们在生命中的苏醒和警觉,所以,我的信念实际上是一种呼唤!
答:注意,生命中的所有快乐都是不持久的!汉语言文化里给出的这两个字的特殊组合是有意味的,“快乐”,它代表着肉身主义者的行世原则——“饮酒作乐吧,因为,很快你就是一具无知无觉的死尸了!”所以,对快乐的追求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因为它贯彻的是肉体的法则。而它带来的永远不会是灵魂中的真正喜悦,虽然,肉身中的每一丝快乐都会牵涉到灵魂的颤动,但那是“巴别塔”的两个顶端,中间隔着的是整整一部漫长的人性的历史——人性的距离。
而灵魂中的真正喜悦从来不会只是短短的一瞬,它必然超越于时间,也就是永恒!而永恒又是什么呢?永恒不仅体现为一种长度,更是一种深度——长度,它等于时间;深度,它等于地狱,再加上天堂,所以永恒,它应该是发生在灵魂成长的途中!
2、人为何会恐惧? 人为何会恐惧死亡?
答:首先,必须明确:恐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力,因为人虽是这广宇当中最让人惊叹的生命,但既然是生命,自然也会恐惧。而恐惧这种力量象其他所有的力量一样,同样具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破坏;二是指向建设。第一种指向会导向懦弱和下坠;第二种会引发警惕,再走向超越性的创造。所以对恐惧要变得敏感。
死亡指向的是巨大的虚空,是无,这是生命悲哀的源头,所以自然会令人恐惧,但人不是普通的生命,他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甚至可以超越死亡,所以面对死亡,人会因恐惧而变的警惕,从而有了永恒生命的复苏,有了不朽。
3、爱的极致会导致死亡。自我超越之后是什么?泛爱?有永生吗?你是教徒?永生就是正果吗?
答:无数哲人告诉过我们:超越性的事物是不可轻易言说的。而“泛爱”这个词我也是不会轻易使用的,因为它的意义已堕落到了俗滥的地步,毫无精神的灵光!
有永生。但这是发生在精神领域中的事件,是超越于纯生物系统之外的生命现象,是生命终极意义的依据。所以,它已是言语之外的事情了。
我不是教徒。而生命也不谈正果,因为无限和永生是没有终点的;而只是一个难以穷尽的方向!
4、你说人怎样活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答:我已说过,真正的活着应该具有成长的品质,注意,我这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成长,它有两个方向:横向和纵向。你应该选择纵向的人生,并往上走;它又有三个层次:你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然后爱他人,最后达到信仰,其中无论哪一个层次都能帮助你活得更好,而每一个层次又都包含着前一个层次。这是纵向的生命,可以抵达不朽。如果你选择的是平面的生活、横向的人生,那么,你很可能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纯生物的过程,这样的人是不完全的,仅仅是一个半成品。
5、死亡有多种形式,但有一种最痛彻心扉的死亡你却没讲,那就是心的死亡。
答:这个死亡是存在的,而我却避开了,我不谈,因为我今晚已经讲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还远没有将要讲的话讲完,如果再将这个话题沉浸下去的话,时间无疑将会延续更长。
其实,“心的死亡”非常容易发生,我们平日所说的“心如死灰”,就是一种心灵死亡的征象,它比一切的死亡更可怕,它是没有生机的人生,这时,人连“生物”也不是,已经变成“死物”了。
前次一个朋友批评了我,他认为我在文章里一再地说强调人不应当以动物自居,一再地反对动物,这是不对的,他说,你敢肯定一头猫、一头狗、一头牛比人活得不完全吗?
其实,我的朋友误会了我,我非常尊重猫、尊重狗、尊重牛,尊重动物们的生活方式。每一生物如果都完成了它自己的生活特性的话——比如猫完成它的猫性、狗完成它的狗性、牛完成它的牛性,那么它就不会是不完全的;同样,人也必须要完成他的人性,人性的基本特点是往无限和永恒延伸、它具有不朽的品质。而如果一个人不往无限努力,不成全人性,反而以动物自居的话,那就不能叫人啦,这是为人类蒙羞;如果他心如死灰,心灵已死,我以为这样的人其人性可能已经在内心沉沉睡去甚至逐渐泯灭了,他的生机很可能还不如一头狗、一头牛,还不如普通的生物呢!我以为这种生命是最为可惜的,是活得最不完全的,也就是残缺的生命!
6、实际上真的有耶稣存在吗?他是神的儿子吗?你认为这世上有神吗?
答:耶稣是个历史人物,他的存在是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人的伟大使得时间也被分割为两截,他的诞生前后通常被后人确认为是历史新纪元的开端。
他是个普通犹太木匠约瑟的儿子,母亲叫做玛利亚。这个家庭是人类之爱的终极巢穴和最后的依据。
“他是神的儿子”这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的儿子,都具有超越性和不朽的一面(而且,很多人自己主动放弃了这种与神的联系)。只不过耶稣的存在更强烈,把自己的生命深深地印在了时间之泥上,他已经将他的超越性的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具有了非凡的精神能量。康德曾经就耶稣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人类的历史持续不断地向前进!让人类的文化持续不断地向高峰走去!但是当‘止于至善’的境界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一定要承认,从前有一个拿撒勒人已经到过那里了。”
他的信念极其强大,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于是,他以其举世无匹的柔弱战胜了古罗马强大的暴政,俘虏了整个旧世界!
有没有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神是存在的。注意,你不能将一切都现实化,从可见可触的感官角度来衡量一切的事物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当你面对超越性的事物时。其实,这世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是内在的真实,一是外部的真实;一是恒久的真实,一是易逝的真实。现实属于后者,而信仰属于前者,就看你的内心如何皈依!我们的生存为什么变得那么浅薄,我们的生命为什么变得那么轻盈?就是因为我们将一切内在的、恒久的真实全部庸俗化为可触可摸的外在的易逝的真实。导致的结果是:躲避了崇高,也没有了深度,同时也失去了永恒,——自然,也就没有了神。
7、为什么别人在贬毁你的故乡时,感觉比贬毁自己更加令人气愤?受辱的感觉也更加强烈?
答:故乡,这个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地方,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而言,人们对它的依恋有点类似于宗教的虔敬。
所以,故乡很多时候不再是一个单纯地域性的空间概念,早已拥有了自己的超越性品质,它关涉的是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肉身。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整个天地之间自由漂泊的游子,他们除了在自己心头安放着一块故乡的碑石以寄托梦想以外,两手空空,别无他物。
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那生养你的地方有朝一日会渐行渐远,当它似乎全然消失时,它却会突然出现在你的梦里,于是,更深地进驻了你的心灵,成了你一个人独有的精神居所,他人无法进入。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故乡也是独一无二的;有偏远的地域和偏远的思想,可从来不会有偏远的人生和偏远的故乡。甚至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个体都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故乡也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也自然都是中心事件。我们所有人与这个世界纷繁复杂的联系也是从故乡开始的,于是,再繁华的都市也仅仅是故乡的自然延伸。
这样,当有人贬毁你的故乡时,你的气愤和受辱的感觉也特别强烈,因为他诋毁的不仅仅是你个人,而是诋毁你全盘的人生、全盘的信仰。
8、喜欢和你探讨生活。在我眼中,你是个睿智的长者,思考者。你说过对死亡的超越是一种信仰,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详细一些。
答:你好,关于信仰,你可以参看我的《友人六问》中的第一问,那里我已经伏下了一点线索。 “对死亡的超越”是一种信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何尝不是信仰,孟子的“人性本善”也何尝不是一种信仰-----推而广之,你会发现,什么样的信仰将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精神存在是可以决定人的物质形式的,因此,毋宁说,人是广宇中唯一的信仰者(我不说动物),所以,信仰很重要,崇高的信仰更是人们精神的钙片,这是一个美好的无穷的方向!
而我之所以要强调“对死亡的超越”是因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次烈火,在它面前会显示出不同的态度和信念:一是死而虚空;一是死而永恒。前者是恶的源头之一,而后者却能引领我们在生命中的苏醒和警觉,所以,我的信念实际上是一种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