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冯冠军

烟台大学冯冠军

做一名思维达人


   

时下,做一名时尚达,城市达人,XX达人很流行。何不试下做一名思维达人呢?只要思维清晰,逻辑通顺就行

每逢有灾难,灾难利于经济说便会重出江湖日本大地震,有人说,这种大灾大难大损失,对经济建设是有利的。财物损失了,需要重建,建筑物到有,于是经济发展了。用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不重建,本来可以做别的事情。也就是说,用到的这些资源,不管重建不重建,都在那里。但灾难造成的损失没有了。一个人的房子被震没了, 要做事情赚钱重新买房子,假设需要二十年,这意味着经过二十年,顶多回到从前,有套房子的水平。...

Read more

少听取民意,多尊重市场


  

人类是有感情的,这谁都知道,而且是有感情偏好或认知偏好的,这应该也都知道。所以交朋友,不论同性还是异性,愿意交自己喜欢的类型;吃穿住用,每人的喜好也各不相同。当然,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对一些问题有了认识偏见,就有可能导致不尽如人意的悲剧性后果。比如,对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由于非专业,会有很多错误观点(这不足为奇,否则就无所谓学问和学者了,每个人不用努力就是专家了)。既然如此,那么人们所向往的民主或听取民意,是否很危险呢?如果一个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人要给患者做手术,这是否很可怕?民主——由对特定问题一知半解甚至有错误认识的人...

Read more

“方舟子案”与经济学的困局


    

方舟子,一位打假之士。十多年来,将一个个造假的人提示出来,将一个个谎言戳穿。其认证手法及其基本简单,总是从事情的根本源头去考证,并不是说高深复杂从而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然而还原事物真相,是否为世所容?“方舟子案”的出现本身就明确告诉了答案:揭露事实真相并不为世所容。

当真相被揭露,利益受益者在哪里?耐人寻味的是,比如学术假造,真相揭露出来,谁受益?一篇假造的学术论文,和大众真没啥直接关系,既无利益受益者,又有谁真正去关心呢?

反观当真相被揭露后的利益损失与潜在损失者,却有一大批。除了已被揭露的假造者,还有大批已造假...

Read more

制度啊制度!


学校的路,中间铺上绿化带的制度安排,自然而然解决车乱行的问题,虽只双向两车道,但并无交通拥堵现象

 “简陋”的学校后门?

 

 “寒酸”的学校正门?前后门皆显羞涩。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无关大门大楼之大。

 

 正门内的汽车通行检查的安排,避免了在学校门外挤满车的现象

 故事分享:七人分粥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

Read more

人生何妨超爆魔鬼些


见《出版商务周报》7月25日http://www.cptoday.com.cn/cbswzb/html/2010-07/25/content_11178.htm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体现在对前人的不断突破上,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制度和技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如此。《超爆魔鬼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以发散的形式写出了一些突破常人思维的事情。书名中的“魔鬼”两字可理解为突破思维,所谓“超爆魔鬼”就是突破思维极限。

  在此,试选当前几个热点问题,看作者示范一下如何突破思维极限。

  酒后驾驶、酒后步行哪一...

Read more

半小时掌握经济学思维


见过很多广告:比如10秒钟学英语,十天背完考研词汇,三十天攻克高考,甚至五分钟瘦身,十分钟教您发财诸如此类的速成广告。现代社会,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政策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影响大家的衣食住用。因此掌握经济学思维,理解各种各样的政策究竟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现代人一门必修的功课。尤其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经济学速成实属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接过十九世纪法国天才经济学家巴斯夏大旗的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将经济学总结成一句话:“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所产生的...

Read more

波斯纳: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译文:三之一)


    (利用四天假期,译得此文,着实辛苦。都有后遗症了,看到英语就晕,这是为了译文让人不晕的结果,希望能有此效果。文章内容不代表译者本人赞同,只是翻译。)

    英文原文和译文全文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9  

    英文原文的介绍性文章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5   

     &nbs...

Read more

波斯纳: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译文:三之二)


    英文原文和译文全文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9  

    英文原文的介绍性文章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5   

三个基本论点是:一、消费是“所有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唯一结果”,因为所有的生产性活动,无非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消费”一词并没有出现在书名中,因为凯恩斯唯一对消费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收入有多少是用来消费...

Read more

波斯纳: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译文:三之三)


 

凯恩斯强调消费拉动积极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他的理论有一丝享乐的味道。的确,他敌视节俭——另一个名字叫囤积。在当前经济危机中,我们已看到节俭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富人以节俭的名义坚决不购买奢侈品的行为,降低了零售业的就业,加重了衰退。这是“节俭悖论”的一个例子。“挥霍有害,指的是对人,而不是对贸易”。凯恩斯引用17世纪的经济学家尼古拉•巴蓬的话说。(节俭悖论的极端后果是,由于人们储蓄,不消费,导致收入大幅下降,实际上储蓄会降低。)

凯恩斯高度颂扬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时期销毁农产品库存的做...

Read more

价格中的道德与和谐


见《出版商务周报》2010年1月10日http://www.cptoday.com.cn/cbswzb/html/2010-01/10/content_7827.htm

小说,很多人喜欢读,如果将某一学科的知识融入小说之中,这对想了解该学科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塞尔·罗伯茨,就善于用小说讲述经济学原理,他的一部作品还曾获得过美国《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是作者的又一部力作。轰隆一声,一场不大也不小的地震引起的恩怨情仇中,罗伯茨教授将老百姓略知一二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