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纳: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译文:三之一)


    (利用四天假期,译得此文,着实辛苦。都有后遗症了,看到英语就晕,这是为了译文让人不晕的结果,希望能有此效果。文章内容不代表译者本人赞同,只是翻译。)

    英文原文和译文全文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9  

    英文原文的介绍性文章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5   

                       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危机的再思考 
                                                   理查德波斯纳 2009年9月23   

    去年九月,银行业轰然倒塌,使我平生第一次患上隐性抑郁症。尽管对经济学感兴趣,但我从来没想过要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早知道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的这本书也享有非凡的声誉。但它是一本宏观经济学方面的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诸如通货膨胀,商业周期和经济增长。法学,法律经济学——我的学术领域,涉及这些问题的管制不是很多;我听说它非常难懂,我便以为书里有大量的数学;凯恩斯是一位过时的自由主义者,他认为需要使用财政政策(税收,举债,消费)来控制商业周期的波动;而且尽管米尔顿弗里德曼欣赏凯恩斯前期的关于货币理论的著作,但他对这本书持批判态度。所以哈佛大学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在1992年曾说过,经济学科向前又发展了五十年之后,《通论》这本书已经过时了……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比凯恩斯占有优势”,对此我并不惊讶,也没想过要质疑这种说法。

    然而,当代经济学家并没有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视房地产泡沫和随之引起的金融危机,误判经济下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美联储执行的现行货币政策无力阻止经济突然崩盘感到困惑,并对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措施阻止经济下滑,引领经济复苏,没有统一意见。目前,多数经济学家原则同意奥巴马政府将经济拖出深渊所采取的积极的凯恩斯式政策。有人说政府做得还不够,对银行家太温和;也有人说政府做得太过了,忽视了这些政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阻止经济下滑、加速复苏应采取何种措施,尽可能地阻止其再度发生,理论上并没有形成共识。由于不相信现在发生的事情会发生,所以当事情真正发生了,整个经济学领域对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并没有太多思考。

    该学科的混乱情形,使我很困惑,我决定最好还是亲自阅读《通论》。读完结论是:虽然《通论》是早前的书,但它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最好指南。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写过三卷本凯恩斯传记巨著的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即将推出他的新书《凯恩斯:大师归来》*.在书中他阐释了凯恩斯与他前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以及与他后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凯恩斯主义者有何不同。并且指出新凯恩斯主义者抛弃了凯恩斯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原因是偏爱数学的现代经济学家无法将这些内容数学化。斯基德尔斯基对凯恩斯理论的独到之处做出的概括我认为是非常完美的。

    当然该书也有缺憾。作者始终在问,如果凯恩斯还活着,他会说什么(对这些问题唯一明智的回答是无人知晓)。更为糟糕的是,书中一直在强调骨子里,凯恩斯并不是一位经济学家”——只是罩上了经济学家的面具以获得权威,就像他在伦敦的华尔街要穿西装戴洪堡毡帽以谋生一样。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将他从经济学领域除名,足见当今经济学家囿于该领域的一些狭隘观念,引发的偏见已无以复加。

    阅读《通论》是一件苦差事,倒不是因为里面的数学。除了书中的乘数公式(所用篇幅极短),即便有数学,也很简单,而且有助于理解凯恩斯的观点。她是这样一部充满优美的散文语句的作品,时有格言警句闪现(一个人要比他的同胞动用银行存款越多越好。)还有诸多的华丽修辞语句(最著名的有当权的狂人们,他们的一些狂乱想法,无非是道听途说,从几年前学术界拙劣作家的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当然书中也有陌生的术语,让人费解。比如工资单位(雇佣普通工人一小时的劳动),提及少有人知的经济机构,例如偿债基金(一种积累钱财以偿付债务的基金)。书中有很多离题,思路不清和杂乱无章的地方。比如,两个使人最舒服的职业,无需使人为谋生计而犯愁的两个行业,[是]著作者和农业实验者。最重要的两章,探讨贸易周期(也就是经济周期——繁荣与衰退),和重商主义、高利贷和节俭的内容,都放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并冠以一个让人混淆的章名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对当代经济学家来说,本书尤其难以读懂,因为这本书的概念和他们所接触的迥异,(这应当是曼昆认为本书过时的原因所在),使它实际上成为一部无人问津的经典之作。(另外一位非常杰出的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在曼昆之后,将《通论》贬为是一部思想活动的作品)当今经济学的主要假设,经济学研究的是理性选择,我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法律经济学也是遵循这一假设从事研究。也就是说,认为人类所有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交易行为,运用的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通常是局部和非正式的)。此前,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利用所有看起来与现实相符的假设,运用手头一切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对人类的决策过程,凯恩斯想更加贴近现实,而不是假设人类在作决策时大概使用的是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通论》一书充满着有趣的心理观察,心理现象的用词随处可见——当凯恩斯提到在繁荣期,人们认为[风险]非常小,行动很鲁莽,但在萧条期,企业家的这种动物精神消减。他直接使用观察到的现象,而不是尽量使他们符合理性决策的模型。

    用折衷的方法分析经济行为始自凯恩斯,因为按照现代观点,凯恩斯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没有经济学学位,写作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概率论,他写过一篇这方面的论文,但通篇没有提及经济学。)他既是剑桥大学研究员,也是政府顾问和高级公务员,还是一位积极的投资家、辩论家和新闻记者。同时更是一位芭蕾舞爱好者,并住在一家作家林立的公司。

    对于理解凯恩斯理论及其它在解决当前经济困局的具体应用,如果牢记一段史实和他在书中提出来的三个基本论点,应是最好的方法。这段史实是:在19191939年间,英国一直处于高失业率——从没有低于10%1935年更是高达15%,那年凯恩斯正忙于完稿此书。解释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是凯恩斯给自己定的主要任务。虽然他有一句名言:从长远看,我们都死了,但他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在他写书时,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未完待续 三之一) 

相关链接:波斯纳: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译文: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