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和译文全文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9
英文原文的介绍性文章见:http://xuezhaofeng.com/blog/?p=935
三个基本论点是:一、消费是“所有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唯一结果”,因为所有的生产性活动,无非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消费”一词并没有出现在书名中,因为凯恩斯唯一对消费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收入有多少是用来消费的——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消费越多越好。二、囤积货币的重要性(和负面效应),人们并不只存下留作将来花费所用的钱,还为应对将来的不确定性而储蓄。三、和第二个相关,不确定性——如从风险角度来理解,指的是不像百家乐游戏那样可以算出输赢概率的风险——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尤指与满足未来消费相关的项目。
一个国家的年产值,也称国民收入,是一年内生产的所有货物(也包括服务,为简化讨论,在此忽略)的市场价值。这些货物要么是消费品,比如食物,要么是投资品,比如机床。人们将购买商品没花完的部分储蓄起来:收入-消费=储蓄。由于收入-消费=投资,所以凯恩斯强调,储蓄恒等于投资。但储蓄恒等于投资让人生疑。你将钱藏于垫子下,你在储蓄,但从何种意义上讲,你也在投资呢?如果你购买普通股(股票的一种),你是在投资,但你的投资转化为建造一家工厂这类的生产性资本会很少。
至少,我们应当区分开(像凯恩斯暗示的那样),可能生产性投资和实际生产性投资,或者,分为被动投资和积极投资两类。如果你将钱存入银行,是银行——而不是你——决定是否将钱贷给一位商人以投资他的事业。(或贷给一位个人投资资本品,比如住房)不管怎样,钱是用来投资了。即使你将钱藏于床垫底下,也可认为是投资的一种形式,因为不管怎样,最后这笔钱要花出去(尽管可能是几代后的事情),也像其他投资方式一样,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不过,这个例子中,被动投资转化成积极投资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正是这种滞后阻碍了经济增长。与用作储蓄的那部分收入不同,用作消费的收入,成为销售消费品卖家的收入。当我买一瓶酒,消费的就是卖家的收入。卖家将这些收入花掉的部分又成为别人的收入,一直延续下去。所以积极投资产生的收入,也就是我购买葡萄酒的那笔钱,将产生连锁反应,凯恩斯称此为乘数效应。
这里有一个棘手的问题:由投资带来的收入增加量,取决于人们对增加的收入的消费状况,消费(而不是储蓄)的越多,由投资带来的收入增加得就越多。消费增加了商品供应商的收入。如果一个人的消费比例越高,由此带来的衍生消费效应会越大,可达到初始投资的几倍效应。假设每人对增加的$1收入,消费其中的$0.9,那么如果某人的收入增加$1,最终将产生$9的消费量($0.90 +$0.81 [0.9 x0.90] +$0.729 [0.9 ×0.81]+... = $ 9),所有这些消费都是消费品供应商的收入。如果对增加的$1收入,只消费其中的$0.7,第一个得到$0.7的人,消费消中的$0.49,第二个人消费$0.344美分,依此类推,最终增加的消费只有1.54美元,由最初投资导致的最终产出比第一例子少得多。第一个例子,投资乘数-由投资引起的收入效应-是10。第二个例子只有2.5。其中区别在于,与其说是储蓄倾向不如说是消费倾向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顺便说一下,今天没有人认为投资乘数有这么高)
对此,凯恩斯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表述,是奢侈而不是节俭促进经济增长。这就引出了凯恩斯的第二个论点的关键所在:人们的储蓄和他未来的消费并无特别联系——他们在囤积钱。凯恩斯列举了大量的理由(至少是短期内的理由),解释人们为何储蓄,从而无法促进积极投资。(他也讨论了企业类似的动机)。比如:人们想“留下遗产”,“满足纯粹为守财奴的欲望”,“为了不时之需而积起一笔准备金”,“为了取得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感觉以及取得能做出事业的力量,虽然对具体行动并没有明确的想法或意图”或“只是博取一个节俭的美名”(后一种动机,马克思·韦伯认为与新教伦理有关)。由于凯恩斯关注焦点在失业率上,所以他对储蓄持怀疑态度,因为,正如我们刚看到的,消费的比例越大,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大,进而产出越大,所以失业率越低。
但恰恰是这里,凯恩斯的储蓄恒等于投资让人倍感不解。投资难道没有利吗?是它拉动收入。如果说投资有利,储蓄恒等于投资(如凯恩斯所述),那储蓄不也一定有利吗?凯恩斯的回答是,尽管并没有人们希望的那么清楚,只有投资创造出生产性资本的情况下,投资才会增加产出,进而促进就业。如果是囤积的方式,储蓄和促进经济活动的链条就断了,或至少弱化了。
现在凯恩斯的第三个论点马上要浮上水面,那就是:商业环境满是不确定性,其风险无法计算。我认为第三个论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根基。储户无法直接决定企业家如何使用他们的存款;商人在利润的驱使下使用这些款项。但当一个投资项目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在它盈利之前,其成功前景受到各种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影响,比如,成本,消费者偏好,竞争者行为,政府政策,和总体经济形势等。对此,斯基德尔斯基在他的新书中描述的很好,“一个非管理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不管是预期利润还是利率,都不是由生产力和节俭这两种主要因素所决定,而是由不确定性和对未来起伏多变的预期驱动的”。只有凯恩斯所声称的“动物精神”或“行动欲望”才能促使商人们在这诸多不确定性的海洋里采取行动。“如果人类的本性没有了冒险的欲望,而且除了利润之外,对建造工厂,铁路、矿井,或农场本身没有满足感,那么经过冰冷的计算后,将不会有太多的投资。”
但是,不管一个商人的投资兴致有多高,通常会因为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他不愿意进行投资。如果储户由于自己面临的不确定性(未来利率,拖欠风险,和为清偿债务或不时之用所需的应急现金),对存钱犹豫不决,那么商人就越不情愿投资。因为囤积现金的倾向越高,商人用于投资所需的资本所面临的利率就会越高。由于贷款数额越大,时间越长,利息费用就会越高,所以,高利率对长期项目——不是为满足眼前的消费需求——所产生的抑制作用特别明显。
我提到的“偿债基金”反映了机构囤积现金的状况:积累货币以偿还将来的债务,而不是现在就花掉。这些钱无法投资,导致投资利率居高不下。高利率不但抑制积极投资,还诱使被动投资,从而给消费双重打击。诚然,高利率通过增加持有现金的成本抑制囤积现金,但同样鼓励了各种形式的被动投资(比如购买政府债券),转化为积极投资只有远期效果了。
凯恩斯的分析——尽管经济学家对其正确性还存在争论——对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失业率持续高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解释。或更精确地讲,解释了代表非自愿性失业的组成人员。失业人员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工资低于现行标准,他们宁愿工作,并不愿领取救济金。有人可能认为工资可以降到一个只要想找工作就可以找到工作的水平。但凯恩斯指出,由于工人占消费者群体的很大比例,工资水平降低会减少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和投资,除非物价按比例下降。物价可能多少会下降一点,因为生产者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
但物价水平普遍下价——通货紧缩——会危及经济稳定。实际上,削减工人工资为失业人员腾出岗位,是工业竞争社会的一个万能公式。
不过,员工们很难替代。甲工厂,雇佣100名高技能的工人,乙工厂,雇佣120个低技术工人,虽然乙工厂工人工资水平稍低,但甲工厂的平均生产成本可能低于乙工厂。除非对商品的需求很高,一家新公司才能进入市场,因为雇佣那些低技术工人,生产成本比现存企业要高。
所以非自愿性失业的深层次含义,如凯恩斯所示,与其说是经济周期的短期结果,不如说是一种平衡。他对周期性不景气(我们叫衰退,严重了叫萧条)的分析有如一盏明灯。当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当前经济形势就是这样,经济环境就变得不稳定,即便对短期未来的预测也很难。这会降低商人们的动物精神,消费者会囤积货币——商人们同样如此。当行动的欲望已远离他们,他们不进行积极投资,取而代之的是储存现金,以防范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商人们即使在最好时机,对未来的预期也缺乏“坚定信心的根本基础”。所以经济形势一旦有变,他们就变得束手束脚。从而,需求下降,投资减少,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裁员,减少收入,进而进一步降低消费和生产,引起更多的裁员。
但政府可以拯救衰退——凯恩斯的另一个核心思想。这个观点遭到他同时代保守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在当代,也如出一辙。降低利率(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或取得现金的其他形式的负债,增加银行允许贷出的货币数量),降低积极投资的成本,以增加就业。凯恩斯极力主张这种做法。但他同时指出这种做法有可能也会失灵——如我们在这次经济下滑中所看到的。银行对“那些向他们借钱的人”缺乏信心,所以“虽然信贷紧缩是经济崩盘的充分条件。但扩张信贷,只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事实上,如今的美国银行,将政府发放的救济金,大部分囤积起来,而不是放贷。虽说囤积可能使银行在贷款时的自由度相对多了一点,但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可能是温和的。
幸好,政府治理这种螺旋式经济下滑,除了降低利率,还有别的办法。通过 增加公共投资,可以弥补由衰退或萧条引起的私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当我们说政府修建高速公路时,我们的意思是指政府从私人承包商那里购买高速公路,政府购买的越多,会刺激出更多的投资,由于乘数效应,进而带来更多的收入,产出和就业。由于对未来缺乏信心,私人投资和消费受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缺乏,政府必须竭其所能使商人和消费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和决心复苏经济。一项庞大的公共工程的建设项目是建立信心的最好来源,表明政府旨在[帮助]工商业。“信心的回复”,凯恩斯解释说,“在于对衰退的看法,一方面是银行家和商人对衰退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坚持‘纯货币政策’疗法的经济学家低估衰退带来的影响。”有一次,可能是针对罗斯福总统第一次就职典礼的演讲辞(除了恐惧本身,我们一无所惧。),凯恩斯评论道,“商业领域具有不可控和不听话的心理”。
但是对于建立民众信心的公共工程建设项目,要想应对经济崩溃行之有效,政府必须要做到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不能相应消减私人支出。如果通过征税来筹资,等同于往经济体注入现金的同时,又再抽出去。但如果通过借款(赤字支出),或通过美联储创造出新的货币,其产生的代价会到经济走上复苏通道时方会显现,此时已可以承受这些代价,而且不会伤及经济的稳定性。当投资者只被动储蓄,而不是积极投资,政府可以借出他们的存款(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进行积极投资。这是凯恩斯主义者应对萧条的核心疗方。
(未完待续 三之二)
相关链接:波斯纳:我是如何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译文: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