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曹旭

曹旭,字升之,号梦雨轩主人。是一个有了太阳又梦雨,对美永不满足的性情中人。   上海师大本科生,复旦大学博士。曾赴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逢甲大学、新加波国立大学讲学。曾任上海师大研究生部部长、上海师大图书馆馆长。现为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古代文论学会、上海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兼任深圳大学、南昌大学、曲阜师大、南通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大兼职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学术顾问。   倡导在"汉字文化圈"平台上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多种,比较喜欢的有《诗品集注》、《诗品研究》和《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   因为相信文字的魔力,相信文字能够释放痛苦,安顿生命,创造独立自由的精神。所以,喜欢写散文、诗歌,见诸报刊。除了“体制内”任职,同时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作家。

本期聚焦


本 期 聚 焦

 

    曹升之,本名曹旭,字升之。复旦大学首届文学批评专业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图书馆名誉馆长。喜欢写新诗、格律诗和散文。已出版《诗品集注》、《诗品研究》、《中日韩诗品论文选评》、《岁月如箫》等著作。

 

    创作心得:诗是我的一种生存状态,我诗意地生活着、工作着、创造着、美丽着。独喜六朝的“吟咏情性”——一切“情”,皆从“性”中来。

 



曹升之诗选(十首)

 

与诸子登日本京都光华寮

 

光华寮上望神州,  &n...

Read more

建安七子


建 安 七 子

曹  旭  叶当前  著

 中华书局2010年2月版

            印数 1——8000册

 

 前    言

 

  《诗经》、楚辞、汉赋,中国文学如羲和

  驾六龙载着旭日,轰隆隆地升上了天空;日

  月光华,旦复旦兮。

  于是,不同的文学,有不同的美丽:《诗

  经》有太阳的美...

Read more

六月里的小事


六 月 里 的 小  事

曹   旭

 

    六月的青草气息,熏得令人悸动。穿过河岸,绕过城南宫,去看大京都展。

    把“京都”和“大”连在一起有点怪。因为京都不大。“大”字在日语里,也许不完全指面积,因为整个日本都不大,但日本人喜欢说“大”。 “大京都展”,也许是展览的规模比较大吧。

    入口处的工作人员,介绍了一位七十多岁的日本老妇人,由她领着。看展览会,要人领着?我觉得奇怪。

先到帐篷里脱鞋子,所有参观的人,都要在这里脱鞋子。然后进展览馆的大...

Read more

转载:从《百家讲坛》透视“电视知识分子”现象


从《百家讲坛》透视“电视知识分子”现象

罗四鸰 

  荷马史诗中,围攻伊利昂城十年之久的阿凯亚人,依奥德维修的计策,全部登上战船,佯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欢喜的特洛伊人发现后,将它当作和平的礼物运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一队潜伏的阿凯亚人从木马的空腹中跳了出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

  有趣的是,这匹出现在人类童年时期真假难辨的大木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而逝去,反而更加活跃地以各种面目或隐或现地活跃在如今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占领中国汽车高端市场大量份额的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又比如几乎每个上网者都遭遇...

Read more

人文的失衡 学术的悲哀


【文化时评】

人文的失衡   学术的悲哀

   

 

    十年文化大革命仍然屹立的人,被经济大潮冲倒在沙滩上。七零八落,惨不忍睹。文化的偏颇导致文人精神失衡,社会价值观念普遍扭曲,身在学术的人不免悲哀。

    一些基本的文史常识,早就应该恢复它本来面目的,以前因为政治的原因不便说、不能说;现在因为经济膨化、人思浅薄,争论成了作秀,学术成了浑水。譬如近来关于“焚书坑儒”的争论,就很无聊。

    魏明伦先生是个名人,我很钦佩他。不...

Read more

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上)


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

 曹   旭

【内容提要】

    中国诗学在嘉道前后,出现了一波颇具声势的“宋诗运动”,一直延续到同治、光绪年间,诗歌创作出现了一段辉煌的小高潮。处于嘉道期间的何绍基,就是这波宋诗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大清帝国的城墙刚被英国的大炮轰开缺口,是旧事物受到震撼和动摇,新事物声、光、化、电刚露端倪的时代;在诗学的寂寞里,何绍基沿着《诗经》、汉魏古诗、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宋代苏轼、黄庭坚的道路,以“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相结合的方法,用比宋人更极端、更大胆的字法、句法、语法和章法,更贴切、新鲜、生...

Read more

论何绍基诗歌美学创变(下)


    使人想起范云的《别诗》:“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见花开伤心,何见花落伤心,其不同如此。这些,何绍基自己说了,我不再多说。

    我想指出的是,《东州草堂诗集》中学习唐人,学杜诗的作品亦触目皆是。卷四《集杜诗十二章》,值得注意,何绍基熟读杜诗,这十二首诗,与其说是将杜诗咬碎,取出汁来;不如说是将杜甫的诗歌拆卸下来,重新组装,像用石块铺路,将杜甫的石块,一块一块地铺在自家的院子里。我们检查何氏的工作,应该承认他的工作干不错。新颖、贴切、铺得平平整整,不高不低,一如己出。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