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贾少华

贾少华,教授,研究生导师,1960年出生于义乌,杭州大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现任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省高校教学名师,曾获省教坛新秀、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奖、特级教师等荣誉。

创业指导无须计算工作量


大学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怎样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怎样考核?这是我近来经常听到的话题。在工作量不确定就不干活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来对指导教师工作的“量”和“质”进行认定和考核,确实会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无法操作。不论是工作的方式、场所,或是工作的时间、强度,创业指导师和别的教师都有很大的不同,难以作简单的比较。但是,抛开传统的思维和做法,创业指导师工作业绩的考核又可以是非常简便易行。

创业就是创办企业,企业有经济收入。因此,经济收入就是考核大学创业指导师的依据。大学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复杂无比,原因在于大学教师工作没有一个“量”的结果。世界上的...

Read more

梦想因教育而消失


来京学习,入住某知名高校。早饭后散步,整个校园出奇的安静,除了一些老人在锻炼外,看不到有多少行人。据介绍该校有6000余学生,校园面积不大,快到八点半仍难见学生踪影,学生都到哪里去了?正纳闷时,同事提醒我,今天是星期六。许多大学生在休息天睡懒觉我是知道的,但在这样有影响的大学也出现这样的情况,着实让我不胜唏嘘。

当我们绕过一幢大楼,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一番景象,在一教学楼的门口挤满了小学生和一群群的大人。走近一看,原来孩子们是来学英语的,大人是他们的家长。我抬头望去,更多的小学生和陪同他们的家长正从校大门不断涌入。小学生的脸上没有疲倦,有的是坚定和自信。

住在远处的小学生起早赶来大学...

Read more

为什么不上大学反而容易创业成功?


  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创业成功,成为企业家。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反而给这些没上过大学的企业家打工。这在中国是个别形象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们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穷则思变”是创业行为的动力。一个人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往往来自于无路可走的逼上梁山。考不上大学,要养活自己又找不到工作,只好自谋出路走上创业之路。一句话,不能就业才创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没想到自己当初的无可奈何的选择一不小心让自己成为了千万百万富翁。大学毕业生就不一样了,有了选择工作的资本和条件,他们就趋于保守,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许多人...

Read more

创业从“自我雇佣”开始


十分令人欣喜的是眼下有超过70%的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是,十分令人悲伤的是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从不付诸行动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是没有创业的机会吗?是大学生只适合当雇员吗?是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不够吗?如果说,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大学生“只想不做”的原因,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在于欲创业的大学生和倡导大学生创业的大学还不知道“创业要从哪里着手”这一关键问题。

99%的大学生而言,创业只能从“自我雇佣”开始,从养活自己开始,从摆摊开淘宝店开始,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认为这不是创业,这太小儿科太没技术含量了。在他们看来,创业就要与“风投”结合,创业要与“高科技”结合...

Read more

贬值的时代什么不贬值?


这是一个贬值的时代,什么都在迅速贬值,保险、银行、养老基金都不再是一只只密不透风的聚宝盆而更像是一个个用来装篮球的网袋,里面装的不论有多少钱都会在不长时间内散落丢失。

我的一位朋友自以为有投资理财的意识和本事,在1998年就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这份保险到2020年,也即当他满60周岁的时候,可以领到每月70元的养老保险金。在买保险的1998年,每月70元,相当于一个人半个月的生活费。但到2020年,70元钱还够支付到保险公司领取保险费的打的费吗?

“保险”不保险,银行也不再有信用。有学者说,当今的时代,人民币每10年贬80%,也即100万人民币存到银行,10年后只值20万,再过10...

Read more

“一想到未来就忐忑不安”


龚琳娜演唱的《忐忑》,歌词是由“无意义音节”构成的,不知道他人能否听明白,反正我是一个字也没听懂。这些摸不着头脑的歌词再加上歇斯底里的曲调和近乎疯狂的表演,成了这个冬天乐坛里的一把火,烧遍大江南北,大红大紫。在我看来,《忐忑》与精神病院狂躁病人的大喊大叫也没多大差异,就是这样的一首歌,不仅被有的权威称之为“神曲”也深受百姓的喜爱。我不懂音乐,我没法从音乐角度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吸引人打动人的奥秘。我只是觉得,《忐忑》的流行,是与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忐忑不安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有太多的人郁积了太久太多的道不明说不清的忧愁烦恼和苦闷,又找不到一吐为快的发泄的方式和渠道,没有具体思想表达只有强烈...

Read more

“被啃族”不幸,“啃老族”更不幸


“啃老族”,背靠家庭,依仗父母,缺乏自立的意识,更没有自立的能力,靠“啃老”过日子。“啃老族”的人数日益增多,使得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

“啃老族”的人数众多,“被啃族”的人数就更为众多了。如果“啃老族”是独生子女,说不定“被啃族”就是“啃老族”的两倍。“啃老族”的增多,意味着更多老人的不幸。把孩子拉扯长大,本该享受人生,颐养天年。但是孩子成了“啃老族”中的一员,父母不仅继续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操心,更要为孩子的职业、前途担忧。谁都能想象得出,家庭的不幸莫过于孩子的不争气。“被啃族”,老来苦,老来累,老来忧,值得同情。但是“被啃族”之所以成为...

Read more

是不是一流大学,一目了然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目前有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没有,中国何时能诞生世界一流大学?对于这些问题,答案非常多。有的回答过于含糊其辞,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引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复杂,其中的数据采集、量化统计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有的观点鲜明,但掺杂着太多的情感因素难以让人信服。事实上,是不是一流大学,有很简单很直观的判断标准,那就是看这所大学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也即他们当中有多少是来自世界各地。

当你到一所大学就学,如果出现在你眼前的都是同一个国家的教师,那么即使这所大学自诩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实质上肯定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相反,如果出现在你眼前的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那么...

Read more

中国大学会倒闭吗?


计划生育的后续作用导致考大学人数逐年下降,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因就业或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2010年弃考数近100万),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必将有一部分高校因生源不足而倒闭。

在我看来,中国的高校缺的不是生源。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尽管已是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5%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都在50%以上,像美国超80%,韩国超90%。中国目前不是大学招不到生的问题,而是更多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的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生源大量减少的情况,国家也能轻而易举地化解危机。让更多的职高生上大学,就足以让大学人满为患。如果仍然生源不足,那么把高职高专...

Read more

大学生阴盛阳衰,不正常的“常态”


 

在绝大多数大学(除了极少数研究型大学),各种荣誉、奖学金大多被女生获得,而且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大学生群体中的阴盛阳衰已成为一种常态,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我看来,这种“常态”是反常的,是不正常的。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阴阳平衡,男女相当。阴盛阳衰不正常,阳盛阴衰也不正常。眼下,大学男生的整体性落后,人们无论从一个人的智力、体力方面,还是从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方面都寻找不到其存在的合理理由。男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工有别,承担的责任有差异,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确保了人类社会的绵延不绝地发展和兴旺。假如男生衰弱了,那么可以肯定,这是民族的不幸,国家的不幸,同样也是家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