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令人欣喜的是眼下有超过70%的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是,十分令人悲伤的是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从不付诸行动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是没有创业的机会吗?是大学生只适合当雇员吗?是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不够吗?如果说,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大学生“只想不做”的原因,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在于欲创业的大学生和倡导大学生创业的大学还不知道“创业要从哪里着手”这一关键问题。
就99%的大学生而言,创业只能从“自我雇佣”开始,从养活自己开始,从摆摊开淘宝店开始,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认为这不是创业,这太小儿科太没技术含量了。在他们看来,创业就要与“风投”结合,创业要与“高科技”结合,创业要与“高楼大厦”结合,创业要与“西装革履”结合。这种想法与从小受到爸妈老师的“胸怀大志”、“志在高远”的教育相吻合,现实中创业成功的乔布斯、比尔·盖茨的创业也属于这个类型。问题是,世界上千千万万创业者中绝大多数,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高精尖的技术,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更多的可动用的资金,只有量力而行的行动;没有富丽堂皇典雅气派的场所,只有席地而坐因陋就简的将就;没有经理总监财务分工合作的团队,只有老板雇员门卫集于一身的尴尬。阿里巴巴的前身是马云的“摆地摊”,新东方的前身是俞敏洪的“兼职代课”。但是人们总是习惯于看到成功时的辉煌和伟大,而容易忽视开始时的暗淡和渺小。今天的大学生除了学过谁都学过的那么几门课、做过谁都做过的那几道题外,还有哪一点是人家所没有的东西?既然如此,你凭什么去吸引风投银行的资金?既然既没有核心技术又没有资金,你凭什么说自己要走苹果、微软的创业之路?不从自己实际出发,想做大事业又无从下手,这就是当今大学生创业的群体特征。
当然,一味地批评大学生的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这也是有失公允的。大学生的这种浮躁品质,说白了,与浮躁的大学教育是有关的。大学培养不出乔布斯、比尔·盖茨,却要学生做乔布斯、比尔·盖茨的事。在许多大学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眼里,诸如淘宝之类的自我雇佣式的创业,是不入流的、低档次的,是与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目标相违背的,不仅学生掉身价,学校也没面子。当今的许多大学面对自己的学生找工作时的四处碰壁能够心安理得,但是,却要对学生从养活自己开始的创业冷嘲热讽。找不到工作或者专为文盲打工的大学生是高素质的,能养活自己从事创业的大学生是低档次的,如此畸形的人才观所统治的大学能让学生有创业的激情吗?
从自己能做的开始做起,从“自我雇佣”开始,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再搭建更大的平台从事更大的事业,这是多数成功创业者走过的路,自然也是创业大学生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