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无须计算工作量


大学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怎样认定?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怎样考核?这是我近来经常听到的话题。在工作量不确定就不干活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来对指导教师工作的“量”和“质”进行认定和考核,确实会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无法操作。不论是工作的方式、场所,或是工作的时间、强度,创业指导师和别的教师都有很大的不同,难以作简单的比较。但是,抛开传统的思维和做法,创业指导师工作业绩的考核又可以是非常简便易行。

创业就是创办企业,企业有经济收入。因此,经济收入就是考核大学创业指导师的依据。大学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复杂无比,原因在于大学教师工作没有一个“量”的结果。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当“结果是不可比”的时候,那么只能对“过程”进行比较;当“结果是可比”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忽略“过程”的比较。体育比赛中,像跳水项目,比的就是过程而不仅仅是运动员落水的一瞬间;而田径中的跑步,关注的就是最后冲刺时的先后顺序而不是途中跑的姿态、策略。大学创业教育的结果既然是可比的,那么也就用不着对指导师的工作过程进行比较、考核和量化。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全部体现在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没有企业的诞生或者诞生的企业没有效益,指导师投入再多都是“零”;相反,创业学生创办的企业效益明显,创业指导师即使没有投入其业绩也要得到认可。根据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来给创业指导师的工作进行比较排队,这就是对创业指导师的最好考核。

有人一定会反驳,认为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而不是创办企业,不能单纯用企业收入的“数字”来认定创业教育的成效。这看似非常理直气壮,实际上这是一些无责任心无工作能力的人惯用的为搅乱考核所采用的阴谋和伎俩。大学许多工作的结果都可以量化考核,例如高职院校、商学院的好坏就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年薪来排队。这样的评价考核,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比目前普遍采用的所谓“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客观并令人信服。那么,在实际考核评价中为什么要把“清楚的”搞“糊涂”、要把“客观的”变“主观”?因为只有这样,考核评价才可以是“是非不清”、“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一锅粥,而这正是那些无责任无水平而又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所乐于看到的结果。目前,大学创业教育中,那些既不想做事情又做不成事情的学校和教师,之所以热衷于“精神”、“意识”,就在于这些所谓的“精神”和“意识”是无法量化、无法考评的。天底下还有比这若有若无、含糊不清的“精神”和“意识”更好的创业教育的遮羞布吗?

精神很重要,但要落实到行动上;意识很重要,但要体现在结果上。创业教育的成效最终看结果,创业指导师的贡献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指导的学生“产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