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后续作用导致考大学人数逐年下降,并且还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因就业或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2010年弃考数近100万),有人据此认为,中国必将有一部分高校因生源不足而倒闭。
在我看来,中国的高校缺的不是生源。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尽管已是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5%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都在50%以上,像美国超80%,韩国超90%。中国目前不是大学招不到生的问题,而是更多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的问题。如果真的出现了生源大量减少的情况,国家也能轻而易举地化解危机。让更多的职高生上大学,就足以让大学人满为患。如果仍然生源不足,那么把高职高专的三年制调整为四年制,既圆了大学、家长、考生的本科梦,又让大学的在校生数变得充足无比。
大学不会倒闭,但却可能成为“扫肓”机构。在毛入学率只有25%的今天,许多大学的许多教师已在抱怨“不该上大学的上了大学”。我真不能想象,如果毛入学率再翻一番进入了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大学教师又会作怎样的怨无尤人的抱怨?大学生源“量”的不变是靠大学生源“质”的变化来保证的。大学用不着担忧生源“量”的不足,但却必须应对生源“质”的变化。目前,大学及大学教师对生源“质”的不适应、不满意,不是学生的错,根源还在于大学和大学教师本身。今天的许多学生在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真的不如精英教育时代的学生,但他们在技能操作、动手实践上自有优势和特长。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许多大学无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一味地延续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的理念和做法,热衷于“升格”,整天做着“专升本”、“硕士点”、“博士点”的梦,导致“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变得痛苦不堪。中国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不在“升格”而在“转型”。(一般)本科院校职业化,高职院校非本科化,应是大众化高等教育更是未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状态。
大学不倒闭并不意味着大学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依然延续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思维和做法,那么,大学的不倒闭还不如早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