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林贤治

林贤治,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诗人、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曾传诵一时。他早年写作的《人间鲁迅》,以及不久前出版的《鲁迅的最后十年》,都曾引起广泛争论。
  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选编有《绝望的反抗》、《鲁迅语录新编》、《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评注本《鲁迅选集》(五卷);主编有“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曼陀罗译丛”、“曼陀罗文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界散文丛编”、年度“文学中国”系列、《散文与人》、《读书之旅》、《记忆》等丛书、丛刊。

《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导言(四)


 

中国文学精神(下)

  

1949年:一个转折点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转折,同时也是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折。

  这时,作家队伍出现了新的整合和分化。郭沫若、茅盾等成为领导人物,沈从文“转业”从事文物研究,巴金追踪报道英雄事迹,穆旦随后专事诗歌翻译工作等等。建国之初,即开展文艺整风,文联作协相继成立。整风运动又称“洗澡”、“割尾巴”,从多位作家的回忆录来看,当时的心态各有不同,有积极拥护,心悦诚服的;也有疑惧重重,痛苦接受的。经过一番折腾之后,...

Read more

《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导言(五)


精神性与文学创造

  

精神性: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缺乏精神性,这是显而易见的。

  “精神性”,拉丁语的词根有“呼吸”之意,生命的呼吸内涵了鼓舞生气的原则。精神性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非物质领域中,它滋养人类的灵魂,让人类在生存中寻找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发展自身的精神生活。在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家、诗人、艺术家、先知和神秘主义者的描述中,精神性是一种存在和体验的方式,这种体验是借助超验方面的意识而产生的,具有一种终极性;它决定于关于自我、他者、生命、自然和其他事物的价值观,当一个人的灵魂为它的能量所激发时,便获得了激情、力量和思...

Read more

多多:沿着献祭的道路


 

  林贤治

  

  多多写诗始于1972年。用多多的诗句来形容,那是祖国“被另一个父亲领走”的“迷信的时辰”。经过多年,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影响并没有超出北京知青的小圈子;随着“今天”诗群的冉冉升空而变得光芒四射的时候,他仍隐现在星云背后,显得非常晦暗。直至1989年出国以后,国内才正式出版他的一个薄薄的集子;而此时,他在国外已多次获奖,并陆续出版了英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诗集。可见,中国的诗歌界、评论界是势利的,敌视真正的诗歌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多多不满14岁,红卫兵、武斗...

Read more

诗人的工作


林贤治

    

一朵火焰,平凡的圣迹

在它的每一个斜面和尖端上

在所有的金红的雾霭和阴翳里

殉教者般地发光,但不耀眼,也不刺目。

——彭燕郊《一朵火焰》

 

  诗人与歌手是不同的。歌手带着他的歌嗓上路,他的目光,大抵关注眼前的事物;作歌是即兴式的,歌讫便罢。诗人多出竖琴,手拨琴弦,有灵魂的颤响。诗人的目光是澄沏的,又常常是忧郁的,迷茫的。他眺望远方,纵使黑暗,依然眺望而且歌唱。其实远方是不可见的,而诗人,偏偏喜欢追寻不可见的事物,幻想中的事物,他在想像中达致完美。

  彭燕郊先生是一位诗人。

  

  我认识...

Read more

法国知识社会中的一场战争


林贤治

 

 

背景:法属阿尔及利亚

 

  早在十九世纪,阿尔及利亚已经成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这种版图的改动,埋下了法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日后内战的导火索。

  阿尔及利亚本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半独立行省。1830年,法国借一起外交事件悍然入侵。可是,战争并不如法国人想象的那般顺利,他们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即使使用了焦土政策,仍延至1879年才宣布对阿尔及利亚的占领。新领土被正式吸纳到法国行政体系之中,划归“大法兰西”的三个省。在这里,法国人实行“同化”与直接统治制度,为了消弭本土意识,先后有100万欧洲移民来...

Read more

知识分子与自由


林贤治

   

  日前,读到郭宏安先生惠赠的新著《从阅读到批评》。国内研究“日内瓦学派”的著作,恐怕这还是第一部。这些西方批评家极富于专业眼光,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博大,精微,生气勃勃,读后不禁叹服。

  最后一章介绍斯塔罗宾斯基的随笔论,就颇异于我们传统的文体观念。斯塔罗宾斯基对“随笔作家”蒙田极为推崇,是因为蒙田出于公民的义务和人类的责任,高声、清晰地说出了关于介入民众的抵抗和宽容的忠告。在说到随笔写作的条件时,斯塔罗宾斯基特别指出:“唯有自由的人或者摆脱了束缚的人,才能够探索和无知。奴役的制度禁止探索和无知,...

Read more

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


林贤治

  

  

  “知识分子”一词,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法国,始于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由当时的激进派领袖克列孟梭在《知识分子宣言》中首次使用;二,据考证,在俄国,此词在1860年间即已开始流行,甚至更早。在这两个国家的知识分子中,作家和人文知识分子就从事社会批判,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作用来说,表现是最突出的。然而,在社会地位方面,两国却出现很大的反差。在法国,这部分知识分子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已故的代表性人物不少进入“先贤祠”。而俄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却长期充当政治迫害的牺牲品,特别在苏联时期。

...

Read more

回首看萧红


林贤治

  

  

  萧红是现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体现了对穷人和妇女的弱势者群体的灵魂的皈依。她的善的爱、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而且,这与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专制性,以及社会不公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显示着一种人性的深度。当她以书写的方式表达着所有这些的时候,无视任何范式,而创造出了极具个人特质的自由的风格。在她的一百余万字的文学遗产中,至少有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堪称经典之作。

  

婚恋史:生为女人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

Read more

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


 林贤治

 

 

  2008年8月30日,作家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辞世。

  世界各大通讯社和报纸报道了这个消息,犹如报道一艘巨轮在伏尔加河突然沉没。在莫斯科,前往吊唁的民众并不算多,且多为中老年人;不过,政府当局是重视的,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都出席了葬礼。在俄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位知识分子作家,能像今天的索尔仁尼琴这样享受国葬般的待遇。

  

  索尔仁尼琴的著作,最早的汉译本,当是作家出版社1963年2月出版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1964年10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属“黄皮书”一类。三卷本《古拉格群岛...

Read more

基弗世界:后极权时代的废墟


基弗世界:后极权时代的废墟

——第三章《建筑学》断片

  

  林贤治

 

  安塞姆·基弗﹙1945-﹚,德国著名画家,新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后移居法国。

  基弗被称为第三帝国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画坛诗人。他一直专注于表现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文化命运及纳粹主义的遗产。他说:“我带着联系我们意识和经历的象征进行创作,这象征将同时引发我们对自身的不断的省思。”历史、神话、宗教、文学题材都是他的视觉对象,其中,大屠杀的记忆是反复表现的主题。作品富于历史感、悲剧感,带有沉思的性质。结构宏大,形式新异,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