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放

笔名张叹凤,祖籍达县管村,长于阿坝汶川,中国作协会员,四川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76年赴阿坝州若尔盖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深宫绝学》,散文集《家园的味道》,评论集《爱心》,评点集《新月与孤星》、《招魂的短笛》,随笔集《文苑星辰文苑风》,中篇小说《芙蓉城》,短篇小说《老师》、《肉身》等。专著《中国新散文源流》获四川省写作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如花的妩媚》获《小说界》第二届小说评奖一等奖,《神圣崇拜》获1992年《小小说选刊》一等奖,散文《天真别趣》获第二届《散文》一等奖、成都市第一届金芙蓉文学奖,其作品还获四川省第一届文学奖、1994年庄重文文学奖。

“革命”


“革命”

 

“革命”一词,如今已与“同志”一样,早消失在40几岁往上者的记忆深处,被尘封起来。今天的70后和80后们,不再有机会频繁听到此词。“革命”也作为一个时期的特有词汇,被历史的时间长河悄然吞噬,没有一点声响。当年那么响亮的一个词汇,只过了区区四十年,就悄无声息了。倘若今天有人嘴巴里一口一个“革命”的话,会使其显得十分隔色,不是被乜斜,至少会遭背后戳脊梁骨。

 

早在四十多年前,“革命”一词的确抵达其历史最鼎盛时期。当时的人们,已达到不说此词不能说话的地步,不说此词,不能进食的地步,不说此词,不能做工的地步。今天,“革命”高潮似乎已过,“革命”一词的意义似...

Read more

中国“潘多拉盒子”(图)


中国“潘多拉盒子”(图)

 

 

希腊神话中,有个著名的故事,叫“潘多拉魔盒”。潘多拉,不是基督教《旧约圣经》里的夏娃,由无所不能的上帝所造,而是宙斯为人类造出的第一个女人。这女人,不是出自男人身体上的某根肋骨,令男人终生找寻,变成完美,而是宙斯用来惩罚人类的一个工具。潘多拉在创造过程中,被加入了很多“添加剂”。有令男人变得疯狂的女性激素,有狡诈,有欺骗,有贪婪,也有欲望。总之,所有今天司空见惯的的邪恶因素,潘多拉全都具备。她生有七个孩子,其中六个,分别代表了那些邪恶因素。后来,这六个代表邪恶的后代,被她从魔盒里放进了人间,魔盒里只剩下一个看上去似乎还不错的“希望”...

Read more

毛泽东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著名文人(图)


毛泽东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著名文人(图)

——写于2011年5月16日

 

张放

 

 

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后,就再也没有单独找时间,与文人见面。所以,很多文人都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得以见到毛泽东本人。这时的毛泽东,已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毛泽东,其身上无形中增添了很多道神圣的光环。人们见毛泽东时,似乎感到,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神了。所以,当能得到与毛泽东握手的机会时,人们的表情显得莫名激动,并且情不自禁地要用仰望的神情看毛泽东了。

 

这里发两张毛泽东接见文人的高清照片,算是对1966年5月16日的...

Read more

看美国人篡改一周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图)


看美国人篡改一周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图)

 

张放

 

 

近日,美国白宫发的几组照片里,有一幅走红网络。它就是,美国白宫里的主要政客,几乎悉数到场,在白宫里的一个叫“The Situation Room”里,实时观看海豹队员38分钟斩杀本拉登的照片。

 

照片里一共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占据国务卿位置的希拉里,另个则是一个担任反恐部门的头儿,名叫Audrey的女人。两个女人在男人堆里,显得很惹眼。

 



更惹眼的,则是希拉里的动作:她用手捂住嘴,眼睛里发出一种近乎害怕或者受到震惊的目光。此照片一经公布,即引发无数美国爱国网民的猛烈抨击,...

Read more

美国为何要打死本拉登不要活口?


美国为何要打死本拉登不要活口?

 

张放

 

 

从昨天晚上开始,俺打开ipad里的talkradio,上百个美国谈话节目,几乎一起开动,对本拉登被美军打死,评起头,品起足来。当然,几乎每个参与话题者,说话的腔调,除了不改美式牛逼与幽默外,还外加点打些许兴奋剂味道的兴奋。毕竟,本拉登,这个萦绕于美国人脑袋上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阴影,随着奥巴马正式宣称本拉登被击毙,而顷刻消散。被解除紧箍咒的感觉,真好。所以,值得兴奋一把。

 

但俺就在想,为什么不抓个活口?

 

随后,俺就得到证实,奥巴马实际上在今年三月就召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头子...

Read more

国民党官修史官把哪些重要抗日将领给轻描淡写了?(组图)


抗日将领蒋光鼐为何被国民党官修史官轻描淡写?(组图)

——写于孙中山像立于天安门广场前之际

 

张放

 

 

任何史书,都有重此轻彼的倾向性,绝对没有什么客观性与不偏不倚性。这已成不用争议的事实。无论官修,抑或私撰,统统都有故意忽略什么,有意彰显什么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客观面前,有时变成无耻,有时落为笑柄。当然,如果能把故意忽略掉的东西,最后通过人为努力,彻底地从历史纪录中给清除掉,也真算一种奇迹也。

 

出生于广东东莞的抗日名将 —— 蒋光鼐,就是一个被国民党官修史书严重“轻彼”,或者说,被“故意忽略”的对象之一。

&nb...

Read more

美国《生活》杂志镜头里的中国 之五(图)


美国《生活》杂志镜头里的中国之五(图)

 

穿越1960-70年代:无毒时代

 

张放

 

 

进入1970年代后,尤其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应该说,中国的关闭了20几年的国门,算是就此打开。美国老牌杂志《生活》不甘人后,早早派出自记者,在中国政府允许范围内,抓拍一切吸引他们眼球,引起他们关注的照片。

 

此系列照片里的情形,之所以引发老美记者关注,据拍摄记者后来回忆说,是因为孩子们的装束,手擎毛泽东画像,以及孩子们脸上并无天真笑容,引起拍摄者的极大兴趣。记者回想起自己作为美国孩子的少年时代的日子,打棒球,看电视,暗恋女孩儿,读《麦田守...

Read more

东方“马基雅维里”—— 康生(图)


东方“马基雅维里”—— 康生(图)

 

张放

 

 

“Machiavellian”这一源自意大利语的英语形容词,进入汉语时,被译成“马基雅维里式的”,俺简称其为“马氏的”,意思是“cunning, amoral, and opportunist”,即“狡诈的,无道德良知的,机会主义者。”康生,这个从延安整风直到文革运动,一直在中国政坛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被西方人定义为“马氏”政客。其实,国内知情者更喜欢称其为“阎罗王”,他曾用逼供信等手段,迫害致死无数人。

 

他红极政坛达巅峰状态,是1966年文革爆发之后。那年初,他排名第二十二位,到8月1...

Read more

白宫记者镜头里的周恩来(图)


白宫记者镜头里的周恩来(图)

 

张放

 

 

1972年初,骂共产主义最起劲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造访中国,举手投足,一反美国极右份子疯狂叫骂模样,反而谦谦君子般地与周恩来毛泽东逐个握手,把酒言欢,令整个世界震动。中国宣传方面派出了给周恩来毛泽东当摄影师的师傅。果然,此人不孚众望,拍出周恩来与尼克松首次握手时,身体略微向后仰的政治意味十足的照片。当然,照片被动了小手术,站在尼克松与周恩来中间、给毛泽东当英文翻译的冀朝铸,被抹掉了。20年后,冀老跟俺私聊到此事时,仍从政治高度,解释了自己从照片里被除掉缘由。说时表情那般沉静与无动于衷,令俺印象深刻。

&nb...

Read more

“顽皮”周恩来(图)


“顽皮”周恩来(图)

 

张放

 

 

周总理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直十分儒雅、高大、美好。人们看到的周总理的照片,几乎全都是颇有风度、而且正儿八经跟人谈国家大事时的样子。今天,俺却要给大家看一张看上去有些近乎顽皮的样子的周总理照片。用“顽皮”一词形容总理,听上去有些怪怪的,甚至有可能惹来很多极度崇拜总理者的不快。但俺也是总理的崇拜者,俺真没有大不敬之意。俺不过是拿照片说话,给大家看一下总理的可能更人性化的另一面。

 

这照片是周总理在去非洲访问时拍下的。照片上,周总理右手按住那黑人的右手脉搏处,眼里充满了顽皮神情。他乜斜地瞅着那黑人,似乎要展示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