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潘多拉盒子”(图)


中国“潘多拉盒子”(图)

 

 

希腊神话中,有个著名的故事,叫“潘多拉魔盒”。潘多拉,不是基督教《旧约圣经》里的夏娃,由无所不能的上帝所造,而是宙斯为人类造出的第一个女人。这女人,不是出自男人身体上的某根肋骨,令男人终生找寻,变成完美,而是宙斯用来惩罚人类的一个工具。潘多拉在创造过程中,被加入了很多“添加剂”。有令男人变得疯狂的女性激素,有狡诈,有欺骗,有贪婪,也有欲望。总之,所有今天司空见惯的的邪恶因素,潘多拉全都具备。她生有七个孩子,其中六个,分别代表了那些邪恶因素。后来,这六个代表邪恶的后代,被她从魔盒里放进了人间,魔盒里只剩下一个看上去似乎还不错的“希望”。

 

1978年的冬天,经过所谓10年“动乱年代”,中国进入了另个时期:“拜金年代”。当时的人们,却不一定知道,原来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而且这魔盒,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巨。本来,这巨大的魔盒,曾在1949年开始,由一代天骄、顶天立地的伟人毛泽东,给轰然关闭。从1949年始,直至1976年,毛泽东尽后半生全部时间,都在以堂-吉诃德模式,与这些“添加剂”,进行着殊死的争斗。他有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在他的理想国中,人们都应是真正的革命者,都脱离了低级趣味,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他在这片近乎无垠广袤的土地上,对占全人类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的6亿“尧舜”,试图进行一场接一场的灵魂深处的荡涤式冲刷革命。他要自己的理想国里,男人们不贪污腐化,女人们不无耻堕落。他要彻底消灭人吃人的剥削制度,他要资本主义在中国灭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希望新中国的红色江山在几代人过后,就被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所腐蚀,并尽失颜色。

 

今天看来,他的确是伟人。所谓伟人,就是比凡人站得更高,看更得远,察觉到事情发展的未来走向。当他意识到,有人正在使他缔造的国家开始改变颜色时,他不顾自己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为防微杜渐,决定将那些可能让国家改变颜色的人,从其领导岗位上,给强拉下来。

 

这次的强拉,就是今天很多被强拉下来的人和其后代们所天天诅咒、被叫作“文革”的运动。这场运动,其深刻程度,的确有如其宣言所宣称的那样,是史无前例的,是深入触及人的灵魂的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充满贪欲的大人权贵们,立刻都变得胆小起来。所有“潘多拉魔盒”里的坏东西,在毛泽东的巨刷面前,顿时隐藏遁形。

 

当时的权贵们,至少不敢公开将个人的私利,高置于普通群众之上。因为“群众”这个词,在毛泽东眼中,虽然卑贱,却是高贵者,“群众”这个词,在毛泽东眼中,就是人数庞大的工人大军和农民大军。正是这两个人数众多的“大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明白了自己居然是生活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他们要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将这三座大山推翻。抗日战争结束后才短短几年时间啊,全天下遭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工人农民们,就在登高者毛泽东的呼唤下,形成百万雄狮,开始勇敢地面对那个只关心大地主阶级、大买办阶级、大资本家等少数人利益的蒋家。

 

正是“群众”一词,在“文革”中,再次发出向新权贵们的最愤怒的吼声。那些新权贵们,本来也是群众中的一份子,却在革命后当官,做了老爷,变成新的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大资本家的代表。他们已不再是工人农民的一份子。他们有的甚至变成了潘多拉魔盒里贪婪欺骗欲望等的等同物。高擎一定要实现理想国的旗帜的毛泽东意识到,不进行摧枯拉朽式的革命冲刷运动,那些人是不可能自动走下历史舞台的。

 



        

 

1966年直到1969,经过三年的激烈荡涤,“潘多拉魔盒”里释放到中国土地上的污垢浊物,被至少表面上清洗干净,“潘多拉魔盒”被毛泽东强行关上。人们暂时恢复到平静的生活之中。很多当官者,至少表面上远离了贪婪与欲望,并表示要代表最大群体——工人农民——的利益,朝未来走去。红色政权的颜色,似乎变得像以前一样红。毛泽东的思维方式暂时赢得天下。中国民众在这种相对平静的日子里,过了不到十年、也许还算幸福的理想国生活。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继续在“道德败坏”,“腐化堕落”与“物欲横流”里向下滑行着。“潘多拉魔盒”还在强势地发挥着毁坏社会道德的作用。

 

当时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总结说,“潘多拉魔盒”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更准确地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属性。还有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有识之士,也在具体地强烈抨击“高速经济发展”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强烈扭曲。而生活在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下的理想国里的人们,大都不太关注西方社会的道德底线问题,因为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是被大大地加固了,而不是被一再地冲破;没钱无势的平民百姓,也大都不去关心被剥削被压迫的西方房奴车奴们,都怎样度过当牛做马的日子。当时的国人,以生活在伟大的中国,而感到骄傲。当时的国人,有时根本不能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大地主阶级大资本家们,为什么物质生活得到那么大满足,还想要更多,更多。 

(待续)

 

     —— 摘自本人撰写的书籍部分内容。谢谢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