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官修史官把哪些重要抗日将领给轻描淡写了?(组图)


抗日将领蒋光鼐为何被国民党官修史官轻描淡写?(组图)

——写于孙中山像立于天安门广场前之际

 

张放

 

 

任何史书,都有重此轻彼的倾向性,绝对没有什么客观性与不偏不倚性。这已成不用争议的事实。无论官修,抑或私撰,统统都有故意忽略什么,有意彰显什么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客观面前,有时变成无耻,有时落为笑柄。当然,如果能把故意忽略掉的东西,最后通过人为努力,彻底地从历史纪录中给清除掉,也真算一种奇迹也。

 

出生于广东东莞的抗日名将 —— 蒋光鼐,就是一个被国民党官修史书严重“轻彼”,或者说,被“故意忽略”的对象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隆重出版了《图说中国历史》系列图书。其中的现代卷里,自孙中山等人革命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中国大陆与美国建交等重大历史事件。但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后来与中国共产党“通匪”的国民党大将时,则尽量减去其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产生的光环,更多地强调了其与共产党“狼狈为奸”的事实,并且有意识地矮化这些人。

 

蒋光鼐(读音:奈。从“鼎”字。意为“大鼎”)在中日“淞沪战争”(该词来自台湾官修史书)中,担任此次参加战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按说,像他这样直接成为这次中日淞沪战争最高指挥官的人,获得那么大的胜利,那胜利都一直鼓舞着后来的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也使得日本人相信,中国人民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里,就向日本屈服称臣的,总应该在国民党编撰的史书中,被大书特书一番吧!不然。在国民党官修史书里,谈到中日淞沪战争时,他的名字的影子都看不到。

 

为什么呢?人们不禁要问。

 

其实,国民党就是一帮子中国人组成的党,而是中国人,就都会无意识地承袭中国文化基因,其中也包括编撰历史时处理一切相关人与事的基因。这文化基因,就如我开头是所说,“任何史书,都有重此轻彼的倾向性,绝对没有什么客观性与不偏不倚性。这已成不用争议的事实。无论官修,抑或私撰,统统都有故意忽略什么,有意彰显什么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客观面前,有时变成无耻,有时落为笑柄。

 

那么,为什么这个本来应该如雷贯耳的名字,为什么会在国民党那里变得有些无足轻重呢?关键问题就出在了他曾“投敌”并参与“另立政府”上面。那时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共产党。他在本该享受中日淞沪战争带给他的显赫声名时,却因参与一起后来被史家称作“闽变”的事件,而遭到蒋介石疏远和清算,并最终遭到国民党官修史家的忽视。

 

 

 

 

图片说明:此三人就是国民党修史家们所说的“闽变”里的主要人物。那个主谋陈铭枢的头像,俺老张就没有给弄到这里。因为此文更强调的,乃中间这位叫蒋光鼐者也。这三人后来都为中国共产党最后夺取政权,起了自己的历史作用。—— 老张窥史

 


图片说明:这是蒋介石派出的镇压“闽变”的部队正在飞速朝事发地前进。—— 老张窥史

 

所谓“闽变”事件,就是当时有个叫陈铭枢的广东省主席被蒋介石给免了职,结果此人心怀不满,于是与时任福建省主席的这位蒋光鼐,以及解放后从香港再返回到大陆的李济琛等人一起,玩了一次“宣布成立新政府”并宣布与中国共产党结盟,讨伐蒋介石的闹剧。之所以称作闹剧,是因为你陈铭枢凭什么成立一个新政府?这一点,今天当政者不认可,当时的蒋介石也不认可,所以,在史书上,你及你的同党,也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境地,被“无人问津”。

 

当然,蒋光鼐很识大局,他很快就从这起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并从此不再与任何人联合宣布成立什么新政府,直至新中国成立。而他的这段历史,也以只强调不与蒋介石合作,变而为个人历史上不算太亮的亮点,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自己独有的光亮。

 

这段历史的确十分有趣,如果今天有什么人,能弄出个影视剧来,与“统统都有故意忽略什么,有意彰显什么的特点”反道而行,并且忠实地还原历史,那真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当然,像去年那种玩话剧腔、玩唐国强假掰掰地演毛泽东的把戏、玩伪造历史的影视剧的东西,俺老张一直是嗤之以鼻的,也一直把那些东西当做笑料和轻喜剧来看。

 

总之,还原历史,尽可能地接近真相,才是写蒋光鼐参与的这段历史时,最重要的把握点吧。

 

———

另:俺在此给附加几张当时真实历史照片

 


图片说明:这是中日淞沪战争中的真实场面。参战者有很多为张治中的第五王牌军。—— 老张窥史

 

 


图片说明:这是当时日本士兵在与中国士兵巷战时的真实场面。—— 老张窥史

 

 


 

图片说明:这是一张很有名的照片,照片中头戴德国式钢盔的士兵,都是蒋光鼐所指挥的第十九路军战士。他们正在简易的工事里,与武器精良的日本士兵拼杀。—— 老张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