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读“活书”读经典
在黄冈师范学院,作家陈应松的讲座吸引了近300名学子,把偌大的学术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
演讲中,陈应松妙语如珠,从卡夫卡、阿斯图里亚斯、安妮·普鲁等文学大师,到“染色馒头”“天价茅台”“万元大餐”等社会热点,他都信手拈来,不时引起台下掌声。2个小时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纷纷上台,向陈应松提问。
“我现在上网成瘾”
“中国人每年人均读5本书,到底在做什么?答案是上网。”演讲一开始,陈应松就设问。
“我现在上网成瘾。”陈应松说,自己99%的时间上网,1%的时间读书;在书房挂了四个大字“克制上网”,却无法克制。
“在网上,人们不停点击信息,却没有抓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我们的现状,非常可怕!”陈应松说,这是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时代,叫人放弃阅读和思考。
“就像一把锹挖开了泉眼”
“读书人命运总比不读书好,大家同意不同意?”陈应松说,父母不辞辛苦送孩子读书,因为读书是知识、文化的传承与积累,读了书,机会总要多一点。读书帮助年轻人抵抗各种世俗时尚,一本好书会余音袅袅,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他把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读了无数遍,总能获得灵感,“就像一把锹挖开了泉眼。”
“我比神农架的人更神农架”
陈应松认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要读大量杂书。他在写神农架系列小说时,读了大量诸如当地《植物志》、《农田杂草图解》等“不像书的书”,“结果就是我比神农架的人更神农架。”
他提出几点忠告:读好书,提升人品质的书;读“活书”,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读经典,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志趣。
演讲中,陈应松妙语如珠,从卡夫卡、阿斯图里亚斯、安妮·普鲁等文学大师,到“染色馒头”“天价茅台”“万元大餐”等社会热点,他都信手拈来,不时引起台下掌声。2个小时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纷纷上台,向陈应松提问。
“我现在上网成瘾”
“中国人每年人均读5本书,到底在做什么?答案是上网。”演讲一开始,陈应松就设问。
“我现在上网成瘾。”陈应松说,自己99%的时间上网,1%的时间读书;在书房挂了四个大字“克制上网”,却无法克制。
“在网上,人们不停点击信息,却没有抓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信息,这就是我们的现状,非常可怕!”陈应松说,这是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时代,叫人放弃阅读和思考。
“就像一把锹挖开了泉眼”
“读书人命运总比不读书好,大家同意不同意?”陈应松说,父母不辞辛苦送孩子读书,因为读书是知识、文化的传承与积累,读了书,机会总要多一点。读书帮助年轻人抵抗各种世俗时尚,一本好书会余音袅袅,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他把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读了无数遍,总能获得灵感,“就像一把锹挖开了泉眼。”
“我比神农架的人更神农架”
陈应松认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要读大量杂书。他在写神农架系列小说时,读了大量诸如当地《植物志》、《农田杂草图解》等“不像书的书”,“结果就是我比神农架的人更神农架。”
他提出几点忠告:读好书,提升人品质的书;读“活书”,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读经典,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志趣。
“不知道读什么书,在网上和我联系,我给你推荐。”陈应松对学子们说。
一名文学院男生问他,“在这个时代,文学还能否改造国民性?”陈应松说,今天有太多人为商业和名誉而写作,只有极少数人是为人生而写,他们的努力绝不会白费。
本报记者 杜小甫
一本好书会余音袅袅,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陈应松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代表作有《猎人峰》、《太平狗》、《世纪末偷想》、《梦游的歌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