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讲王阳明年谱系列 4 出走边关,只身探险,阳明格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朝政混乱的朝代之一,赋税繁重,刑法严酷,国内叛乱此起彼伏,周边外患虎视眈眈,皇族之间权力争斗激烈,宦官与文官集团之间矛盾重重,导致国家机器经常处于瘫痪状态,老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成化二十二年(1486),北部的鞑靼别部那孩率领三万大军入侵大宁、金山,烧杀抢掠,当地百姓携老扶幼逃亡他乡。边关的险情传入京中,大臣们无计可施,而境内又相继发生起义,甚至京畿地区也爆发了石英、王勇的叛乱。内忧加外患,每天的战报接连不断送到宫中,朝廷无力应对,大臣们更是一筹莫展。

王华身居要职,自然能够及时获知这些消息。这些事件对王阳明的内心产生了不小的触动,十四五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心中萌发了要成为能安邦定国大将军的梦想。

      有一天晚上,他甚至还梦见自己拜访了东汉大将马援的伏波庙,并在梦里写了一首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王阳明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了想法就会立即去行动,而且非常投入。他平时读过一些兵法,也学习过骑射,为了能进一步了解边疆情况,他决定亲自去实地考察一番。成化二十二年(1486)某一天清晨,王阳明骑着马,扛着剑,趁着别人还在睡觉时,悄悄走出了家门,孤身前往居庸关。过了一个月,王阳明才回来。

    后来经王阳明自己描述,他这一个月去居庸关外实地考察,辛苦自不必说,还十分刺激。讲起这段冒险经历,王阳明眉飞色舞。尽管王华非常生气,但想到儿子毕竟安全回来,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训斥了王阳明一通也就不了了之。此时的王阳明倒是豪情万丈,他认真写了请战书,准备向朝廷请缨征战石英、王勇。王华知道这件事后,气不打一处来,痛斥他狂妄无知。看到父亲发怒了,王阳明只好收起请战书,暂时放弃了自己的将军梦。

将军做不成,研究一下圣贤也不错,王阳明开始大量阅读朱熹的著作,琢磨着如何成为圣人。和其他人一样,王  阳明也被困在“格物致知”的大门外,始终不明白什么是“格物”。

           十五岁的一天,王阳明和一位姓钱的同学一起玩耍,二人看到王华院子里的竹子突发异想,决定先拿竹子开刀,尝试一下圣人的“格物”的学说。他们不知如何去“格”,想当然地盯着竹子苦思冥想。钱同学三天就病倒了,决定放弃。王阳明有点不屑,他体格好,意志力坚定,比钱同学多“格”了四天,七天后也同样病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典故,至于王阳明失败的原因,后面章节会专门提到,此处先不赘述。

       后来经王阳明自己描述,他这一个月去居庸关外实地考察,辛苦自不必说,还十分刺激。讲起这段冒险经历,王阳明眉飞色舞。尽管王华非常生气,但想到儿子毕竟安全回来,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训斥了王阳明一通也就不了了之。此时的王阳明倒是豪情万丈,他认真写了请战书,准备向朝廷请缨征战石英、王勇。王华知道这件事后,气不打一处来,痛斥他狂妄无知。看到父亲发怒了,王阳明只好收起请战书,暂时放弃了自己的将军梦。

将军做不成,研究一下圣贤也不错,王阳明开始大量阅读朱熹的著作,琢磨着如何成为圣人。和其他人一样,王阳明也被困在“格物致知”的大门外,始终不明白什么是“格物”。

     十五岁的一天,王阳明和一位姓钱的同学一起玩耍,二人看到王华院子里的竹子突发异想,决定先拿竹子开刀,尝试一下圣人的“格物”的学说。他们不知如何去“格”,想当然地盯着竹子苦思冥想。钱同学三天就病倒了,决定放弃。王阳明有点不屑,他体格好,意志力坚定,比钱同学多“格”了四天,七天后也同样病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典故,至于王阳明失败的原因,后面会专门提到,此处先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