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农村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


 

徐寅(简称徐):您以前一直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而且环境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农村社会学家转变为环境社会学家,请问您以前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经验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吗?

王晓毅(简称王):我做研究已经20多年了,前10年的研究地点主要在东部,后10年我在西部跑得多一点。那个时候在西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西部的发展和贫困的问题。可能在西部跑的时间长了,看得也多了,我感觉西部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现在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在从事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说不是在做环境社会学研究,只是在做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在我研究的“工具箱”里面,什么工具都有,...

Read more

《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前言


        人们经常将长城看成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由于降雨量的不同,长城南北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往往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草原的干旱经常成为游牧民族南下的直接原因,因为干旱导致依赖游牧维持生存的民族遇到生存的困难。美国生态环境历史学家布赖恩· 费根说:“温度和降雨量只要稍有变化,都会极大地改变游牧民族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气候干燥时,危及生存的旱灾会使草场减少、牲畜大量死亡,导致这些民族不得不扩大对牧草和水源的搜寻范围。这就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侵入其邻邦的疆域。而当...

Read more

一篇旧文: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发展


研究生院要编一本集子,这让我有机会重新看一下一年前的这篇报告。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研究生院,前段时间我一直在农村做调研,很少讲课,如果课讲的不好,请大家多包涵,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发问。我的讲座题目是: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发展。

 

一、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从课代表对我的简要介绍中,大家可以发现,过去我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劳动力转移、农村选举、农村工业化和家族企业等,与环境问题无关。但后来我参加一些国际农村发展项目,不断到西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中国的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去年李昌平写了一篇文章,说贵州...

Read more

另外一篇旧文作为回应:公地的悲剧?


 

一些朋友仍然认为人口增加导致环境破坏和公地悲剧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几乎是常识,无须思考的。但是常识经常欺骗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台悍马耗油远远比两台夏利更多,但是为什么却总是只看人数增加,却看不到一个富人对环境的污染是穷人的数倍?何况我们都可以看到,草原牧区直接依赖畜牧业的人口在过去30年中在不断减少,而环境压力并没有减轻。

自己的家比楼道干净,而楼道比马路干净,公地的悲剧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但还远不是真理,家里比办公室更脏乱的现象,我相信不是少数。因为什么,因为没有管理,私地也一样导致悲剧。在这里把原来的一篇旧文发出来,算是一点进一步的阐述。

--------------...

Read more

该打谁的板子


 

中央台7频道的记者要我来谈谈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的事件,本来这几天比较忙,没有太关注这件事情,只是看到了网上一些新闻的标题,甚至没有打开来看看内容,但是因为要谈谈,所以临时到网上搜索了一下事件的经过和相关的规定。前天下午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我知道电视台的采访经常只是要被采访的专家说出采访者想说的话,如果被采访者很精彩地说出了采访者需要的话,那就是一个好的被采访者;如果不能说出采访者需要的话,采访者可以通过编辑让你说出采访者需要的话。当然如果编辑也编辑不出来,那就只能放弃了。

 

我不知道我在多大程度上是个好的被采访者,但是至少在正式录像之前的沟通过程中,我...

Read more

《中国12村贫困调查》前言: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


 

 差不多120万字的四卷本《中国12村贫困调查》终于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者唠叨了一本书,农民唠叨了三本书。在这里将前言贴出来,把我们的一些观点罗列出来,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中国的贫困。不过也许农民的讲述更有些意思。

 

 

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扶贫工作,从1978年开始,在不到30年的扶贫工作中,已经有将近2.5亿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只剩下约2000万。许多国际机构对中国扶贫所产生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更表明,正是由于中国贫困人口的...

Read more

与大师的对话——《斯科特与中国乡村:研究与对话》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斯科特关于农民社会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就开始不断提升,他的几部著作,包括《农民道义经济》、《弱者的武器》,以及后来的《国家的视角》都出版了中文译本,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他的影响在于他总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们司空见惯的农民社会,从而给学术界以新的启示。

受到斯科特的影响,许多中国学者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斯科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斯科特与中国乡村》一书是中国学术界与斯科特一次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成果。本文将从方法、内容和影响等三个方面介绍这一项成果。

 

 

斯科特为中...

Read more

贫困村官“后继无人”背后


 

下面是关于村干部的一点想法,也许许多人希望通过增加报酬来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加速农村的发展。而我可能更希望村干部的工作少一点,更贴近农民生活一些,他们的报酬也不需要那么高。增加报酬不如减轻负担。

  

与发达地区村民花钱买选票争当村官相比,眼下我国贫困村的村干部正面临困境,他们的工资入不敷出,工作积极性不高。马银清是贫困村乃扒村的支书,国家每个月给他发400元补贴,“可是这些钱还不够每个月到乡里县里开会需要的开支。”他们说自己是在垫钱当村官。

问题出在决策错位

马支书的故事在我国的广大贫困农村仍普遍存在。虽然这几年国家对这块的投入增大,...

Read more

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


 

从2008年我写这本书的序言到现在,一年又过去了。如果从最初的农村调查到现在,也差不多有7-8年过去了,原来同我一起做调查的年轻人,都已经从本科生成为了博士,或官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当年在农村做调查时候的许多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也许每一个冲突都会过去,但是社会冲突却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在这里,我将这本书的前言发表出来,希望关注农村社会冲突的人们,从若干年前的这些“历史”案例中,找到一些冲突中体现出来的共性(《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这本书是基于2000年到2003年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农村社会稳定与农...

Read more

减少风险:环境改善和缓解贫困的结合点


皮房村是在浑善达克沙地中的一个半农半牧村庄,现在只有17户人家,草原退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沙漠化问题很严重。由于草原退化和禁牧措施的实施,村民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贫困状态。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那里推动村民参与草场管理和环境保护,牲畜数量被控制,退化的草原逐渐得到恢复。前不久,我们重新走访了这个村庄,村民张礼的话给我们理解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

多年以来,农村发展和缓解农村贫困都把增加农民收入,包括贫困农民的收入作为第一目标,几乎所有的措施都指向增加农民收入。在皮房村,过去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在村民参与草场管理中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减少村民的牲畜,包括村庄中那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