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孟祥妲

孟祥妲,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信奉主观价值经济学,主张小政府和市场经济。

工资翻番有没有


  人们不需要高歌猛进的虚假泡沫,他们需要的,是静悄悄的繁荣。——阿狗语录

工资翻番有没有

没人不喜欢涨工资。收入能增加总是好事,但前提是那必须是真实收入的增加。如果工资翻两番物价涨十倍,那就算不得什么值得期待的事情了。反之,要是工资水平不动,但是物价水平在持续下降的话,对依靠工资收入的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用同样的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何乐而不为。

政府也在把提高工资水平作为自己的目标。人社部最近就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工资水平年均增长不低于15%,五年后可以翻一番。用意当然是让普通工薪阶层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结果。

这个...

Read more

房产税增加住房总代价


   

社科院公布的房地产蓝皮书,又一次重复了要全面开征房产持有环节税的陈词滥调。这回还是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无数经济学半吊子和糊涂虫的支持。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人们对经历多次调控之后房价还在屡创新高的无奈和不耐。现在大家可能会急于让房价降下来,管它用什么办法。开征房产税来扩大财源的如意算盘,正好利用了人们的心理。

诚如某些论者所说,作为试验的重庆上海的房产税,之所以没有起到压低房价的效果,确实是因为它们都太“温和”了。大概推行政策的人也只想表表态度,而不想让本地的房地产真的陷入低迷——那意味着相关的资源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有一点肯定是说对了:仅仅对于降房价这个...

Read more

掩盖通胀就是助涨通胀


幻想可以不回收超发货币或少回收超发货币也能“管理通胀预期”,结果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再通胀。

 

联合利华因为提前公布提价信息而遭受发改委哄抬物价的指控,被施以两百万的罚款,无疑是这个通胀泛滥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跟着它一块受罚的还有百盛家乐福等知名企业。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的荒谬之处,那么多知名企业悉数遭罚,市场中为什么突然有如此众多的企业突然要跟政府对着干呢?

没有哪个企业会真的想跟政府对着干,他们只想行使市场赋予每一个参与主体基本权利——自主定价的权利。他们唯一的问题是赶错了时机,早不涨晚不涨,偏偏赶上政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焦头烂额的时候涨价。格外受关照自不待言。

...

Read more

信念的市场 第一章 信念的起源(1)


第一章 信念的起源

精确而彻底地理解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这不会是哲学的一个好的目标。尽管我们一直努力试图给出统一的解释。面对认知的盲区和空白,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得不满足于……等等这样的省略表达。这种省略式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其未知之处,而在于它为某种定义性的集合概念提供了可能。神和上帝需要这样一个栖息地,而人的某些合意的认知目标也易于找到归属。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科技的力量”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解释①,我们给出它并不是要论述它如何正确,而是要说明为什么这种思维方式会成为误导。人们的认知盲点和空白区,不是那么容易被填平的。

这种做法,无关洞察,却有关信念。信念是指导行动的;我们很快就...

Read more

信念的市场 第一章信念的起源(2)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观念的制造者和接受者就出现了。这个事实的背景就是:要让一个群体生存下去,秩序是必须的。无论应用技术上的知识有多简单,无论群体的规模有多小,要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发挥正面作用,要让整个群体能够运转起来,观念的协调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个人一部分信念的制造者,但是,他不可能是个人全部信念的创造者。如果说鲁滨逊·克鲁索的一人社会里,他一个人可以创造满足生存的全部物质供给,那么,在多人社会中,最重大的区别就是,无人可以创造自身的全部供给,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观念上的。部分原因是他接受在一个多人社会中长久的生活本身已经是一个观念事实。尽管...

Read more

信念的市场 第一章信念的起源(3)


 

人们在观念上受惠于其先辈,与其在物质资本上受益截然不同。在长时间的历史中,大部分物质遗产被消耗掉了,不再具有可用资本的属性。(某种意义上说,物质遗产的载体倒是观念)。但是,只要文化不被毁灭性地中断,观念是易于复制的。只要有适当的载体,它就不会轻易消亡。而讹误、篡改和创新几乎可以说是观念遗传的应有之义。即便是那些笃信某一套观念之最原教旨主义的人(在中性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即原封不动地复述和遵从经典中那个最初观念),他所奉行的也不再是那个最初观念本身,而是经过他整理、消化、重新理解的东西。这不取决于他是否想这样做的意愿,而是他不得不这样做的规律使然。他不得不动用自己目前的全部...

Read more

信念的市场 第一章信念的起源(4)


 

最短视、最缺乏远见的那种行为,是没有多少目的性可言的。认识事物变化长期中的因果联系,是观念起作用的开始。人们开始对经验材料进行逻辑整理。动物是凭靠本能对四季轮替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如果某种重大的外在因素发生改变,它们的适应力立刻消失。而人对于因果联系和逻辑-时间关系的认识(付出了巨大代价,经过了漫长痛苦的经历而习得的)使得他们有效调整获得可能。人获得在个体生命期内迅速做出调整的能力,是观念进化取代自然选择的结果。“人道”正是这一转变的最重要的观念成果,即人们不必再以牺牲其群体中弱小分子来换取整个种群的繁衍,那些在自然进化中必然要被淘汰的个体,成了观念进化的最大受益...

Read more

信念的市场 第一章信念的起源(5)


 

伊甸园和智慧果是一个重大的隐喻,它对人类观念历史有着最深远的意义。

【理宜固然与理所当然,确定是与应该是】

事物之间的联系一旦在观念中确立下来,人们把它们看作是理宜固然的;又因为它对于人自身又发挥了显然的效用,人们又将其视作是理所当然。人们习惯了一种观念,也就是接受了它带来的稳定性。行为的目的性,在这种关系中得以理解。但是一个重大的冲突紧接着就会出现:在一系列有目的行为中,哪一个是最后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那我们所为何来?

目的性活动本身会进一步提出目的性要求,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终极”事实。(一个目的需要一个新的目的作为检验和参照)。一系列联系起来的信念,为...

Read more

为什么连续紧缩政策未能降物价


 

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主动造成的,每一次之后发生的紧缩,都是迫不得已的。 

指望着只降低物价而不伤害经济,这根本是一个妄想。——阿狗语录

 

       在我的系列文章《CPI掩盖通货膨胀》中,曾经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物价指数总是在掩盖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它的严重程度。对于过量货币发行和信贷扩张的通货膨胀来说,货币扩散微观过程的复杂性和滞后效应就决定了CPI不可能正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而指数制定者的主观故意则更倾向于隐瞒和缩小通货膨胀的程度。紧盯CPI的方法未能阻止通货膨胀的发生,这...

Read more

为什么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如此痛苦


 

 

天气在变暖,中国的经济却开始一天天让人感到寒气逼人。股市的持续低迷预示着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正在降临。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无奈地在严重通货膨胀的笼罩下艰难度日。现在如何终止物价的飞涨已经是头号经济问题。尽管价格管制无处不在,但是货币管理者知道那并不是问题的源头,也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整个2010年至今,连续的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动用了所有的货币紧缩手段,政策措施的力度也是空前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撤掉那些让物价沸腾不止的柴火。

紧缩是痛苦的,普通人也明白勒紧腰带过日子是什么滋味。正像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并不是平均地给每个人增加他所持有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