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市场 第一章信念的起源(5)


 

伊甸园和智慧果是一个重大的隐喻,它对人类观念历史有着最深远的意义。

【理宜固然与理所当然,确定是与应该是】

事物之间的联系一旦在观念中确立下来,人们把它们看作是理宜固然的;又因为它对于人自身又发挥了显然的效用,人们又将其视作是理所当然。人们习惯了一种观念,也就是接受了它带来的稳定性。行为的目的性,在这种关系中得以理解。但是一个重大的冲突紧接着就会出现:在一系列有目的行为中,哪一个是最后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那我们所为何来?

目的性活动本身会进一步提出目的性要求,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终极”事实。(一个目的需要一个新的目的作为检验和参照)。一系列联系起来的信念,为所有有目的行为提供支持,这渐渐地成为一种常态。它不断地在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灵的安定感满足的同时,强化“这样做是合理的”这个意识。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合理性解释”。他们习惯于遵循既定规则和技术,也许还更习惯于遵守某种节律,只要看上去这有助于他们目的的不断实现。

但是任何这样的过程都无法让他彻底地一劳永逸地安定下来。世界的存在状态就意味着,他的全部信念、全部合理性解释,都随时面临被打破的危险(假设一个全知真知的主体会怎样?)而他曾有过的满足,会被更大的不满足取代;他曾有过的安定,会被更大的不安定取代。这是人无可逃避的命运。有人试图举那些“乐天知命”的人作为反例。他们全然未顾及到条件可能的变化。只要人还作为一个有目的行为的主体存在,他的“乐天知命”就随时可能由不为他所知也不为他所把握的条件变化打破。只要那种完全丧失了生存目的、混混沌沌像动物一样只靠最基本的生理满足活下去的个人(其实已经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才不受这种困扰。“乐天知命”的前提是尚有天和命在,换句话说,尚有可以维持的信念体系存在,一旦这天和命都坍塌了,那种安定感和合理性也就消失了。那些看上去最无知无识的人,对信念支撑的需要一点都不比最智慧的人少。

因此,有关人类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明白了:人的生存完全维系与其信念,但是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都是不真的那么理所当然的。

换句话说,长期中人们没有哪一套信念体系是“恒久稳固”的。任何一种观念都要参与到“信念市场”里最残酷的竞争之中。任何一种信念,无论它看上去有多合理,有多强大,都要面对随时产生和更新的其他信念的不断的冲击。当然,没有哪种信念可以“保持原貌”地一直为人们所持有。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共识与观念的重塑中不断地加固自己的秩序基础。(某些观念的转折也可能是在破坏和拆毁这个秩序基础。)而每一个个人,支撑他生活的那些最重要的信念也无时不刻不会面临着最严重的冲击……

……

对大多数人来说,思考生命的意义若不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至少会偶尔为之。绝大多数这类思考都无果而终。既不会发现一些新的观念,也不会对其生活态度产生重大影响。因为这一问题固有的“超越性”和回答它希望渺茫,更多人乐意很快放弃追问,满足于固有习惯和那些更有直观内容与效果的观念的指导。很多时候,生存压力也阻止人们继续追问下去。只要跟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目光可及范围内的事情都能有条理,问题都能解决,他也就心满意足了。把生活中大多数问题的某种“社会普遍意见”视为理所当然,这差不多是所有人生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承受不断地追问每一件事的终极意义这种重压。大多数人做这种尝试都会陷入持续不断的自我观念冲突和纠结之中不能自拔,精神崩溃、生活瓦解。(这个事实很重要,它是讨论观念机制的一个前提。面对自己生活的整个外部世界,人的精力是极为有限的。即便是伟人也不能全部重造自己的所有信念。普通人从幼年到成年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大部分基本信念获得和确立的过程。在他看来是“成功经验”的东西无需反思,即使那绝大多数都是偏见。只要(无意地)坚持这些信念还不会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或者伤害还不足以超过放弃该信念的痛苦,他就会继续坚持它。(固有思维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些最具进取心和创造力的人,也会在某些方面屈从于已有的社会观念,即便这些观念深处与他本身的思想创造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