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念的起源
精确而彻底地理解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这不会是哲学的一个好的目标。尽管我们一直努力试图给出统一的解释。面对认知的盲区和空白,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得不满足于……等等这样的省略表达。这种省略式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于其未知之处,而在于它为某种定义性的集合概念提供了可能。神和上帝需要这样一个栖息地,而人的某些合意的认知目标也易于找到归属。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科技的力量”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解释①,我们给出它并不是要论述它如何正确,而是要说明为什么这种思维方式会成为误导。人们的认知盲点和空白区,不是那么容易被填平的。
这种做法,无关洞察,却有关信念。信念是指导行动的;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为了提高我们行动的成功率,我们需要知识,有时候还需要盲目地服从。
我们并不真的确切知道信念如何起作用,就像我们画不出一条真实的需求曲线一样。这样,我们力图填平那个空白区域的努力,就要因为解释力的原因而大打折扣。人类认识中的很多理性的分析出来的有确实性的概念,都具有不可观察的特性。除了从相当间接的途径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解释之外,实无他法。终极来说,本质不是显现的。
认知的目的不应该是人为增加这类知识的确实性——还原为可感知的对象,这不是一个可实现的目的。正确的目的应该是要说服人们放弃那种对人的信念的与行为的类似“科学主义”“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的幻想,回到真正的理解上来。这也是我们对于人的信念,要强调其现象学直观而不是其某种“经验证明”的原因。
人们关注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如何传播,并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它们如何在一定时间段内成为一种内在的信念,并在很大的范围内发挥其持久的影响力。我们也希望可以探讨一种机制,即人类的整个基于信念的活动是否服从某种规律或者可以归结为某种模式。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是否要遵循某些原则,(应然方面)存在普适性观念(进而永久性地成为一般信念)吗?
对于单独的个人而言,这样讲的意义不大。但是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一组恰当信念的持久稳定的存续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的基石。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一组主导性的观念被内化于多数人的信念以及社会制度之中。在所有这些信念中,作为原初的极据的信念是“合理性”的信念。它是原初的、极据的、不可易的。放弃它,则形成人类社会的整个观念体系都不可能展开。
合理性,以这样一种情意学的形态表现出来,即:人开始这样看待世界,他意图合情地、让步地处理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开始关注(可能极为简单的)因果联系,开始有意地避免一些不利的结果,而不管该行为是否给他带来暂时的好处——他已经不再是本能地机械地避开一棵即将倒下的大树。逻辑推理的链条在这里开始形成。他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为了更好地达成其欲望的满足。
合理性信念是模糊的不精确的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的。这种可解释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性的来源。
任何对合理性的追求首先都是个人意义上的。信念能够起作用,唯一原因是它可以影响每个人的行为。那些对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的基本信念,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当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来说,不同信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结和融合。
个人的生存基础首先必定是某种信念。当人们摆脱了动物本能的绝对束缚之时,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已经是一个观念制造者了。当他学会有计划地为未来储备粮食,学会与他人更持久地交往,学会在某些环境下要遵循一些简单规则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有明确目的性、有特定信念的人——即使他也许还不具备丰富的语言能力来表达和记述他何以要这样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他明白一定行为模式对他自身来说是有利的。
人的交换行为是自存和追求利益的产物,也就是本能冲动被“抑制性地放大”的产物,换句话说,是观念的产物。长期群体生活中,人会发现,在一定时间内抑制自己的本能冲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对自己的生存(尤其是长久生存)是非常有利的。这是个根本性的重大发现,它可能要人们付出长期惨重的代价才能得到。看看动物界的情形,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了。
观念,对个人来说,是合理性和恰当性的同义词。
对于每个人的有目的行为来说,他所追求的就是一个正确信念和该信念所指导的行为的合意结果。他是否成功在头脑中确立这样的信念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信念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它的成功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一个任意的混乱的观念组合物是不可能发挥有效作用的。追求信念的持久性和一致性可能很早就成为人们无意中的选择了,尽管相应的概念还没有充分地建立起来,人们仅仅是依照头脑中的直观,近乎本能地去追求它们。
(信念的产生和存续,当然一样符合人类行为学原理。)
人是有目的的行为者,这可以拿来定义人。也可以进一步说,人是依照特定信念指示而进行有目的行为的,有关信念的讨论,自然不出行为学的藩篱。信念可以是简单、直接、零散的直觉组合,就如初民那样;也可以是经过深思、整理、论证和系统化之后的观念体系。从可以指导人行为来说,二者并无分别。尽管文明进步有赖于观念的整体的进化,但是每个人信念中属于个人独特经验和直觉的部分永远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信念总是个性化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找不到两个信念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对观念的进化都有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他们相互作用的关系上,这与生物的自然进化截然相反。)
信念既然有对正确性追求的内在涵义,那就自然会产生出个人对更好的信念渴求的动机。也就是会有对多样化的可比较的观念的需求。(对任何事物,都有超过一种以上看法,人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东西,但是未必会察觉到同样的东西)。而且,这需求本身也是持续的,个人要巩固加强和改造自己的信念,以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下去。很少有人在成年之后一直维持一套十分稳固恒定的信念——只有极少数虔诚的宗教徒可能是显然的例外。如同人的生理欲望一样,人的信念也不存在什么终极意义上的满足。一个欲望的满足伴随着一个新欲望的产生,一个信念的持续意味着对其合理性的追问,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当然,反过来说,成为信念本身意味着一种观念有着满足人的认知和心理需求的特性。信念的自发力量就是要维护其稳定性和持久性。一个心理成熟的成年人频繁地变更其基本信念也是十分罕见的。他总是有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至少能说服他自己的——理由,如果他想这么做的话。
人们追求信念的达成,是在追求观念合理性在现实中的实现,但这合理性本身未必是理性的结果。从合理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一步跨越。从感官直觉到深入思考,从利益的直接实现到让步性的间接实现;从事物间的现象联系到因果关系的考察。(从每个人的认知过程来说,人类永远不能摆脱从直接入手的过程,为什么总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一些观念会极有生命力。)大量直观上似乎合理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和效果不佳的)被抛弃了。人们在应用技术上和行为规则上所取得的微小进步都可能成为概念化思维的开始,从注意个体的区别和联系到注意不同种类的区别和联系,天赋更好的人发现这对成功做事更有利——这为理性思维打开了大门。
注释:①一种普遍的现代观念认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和推动了经济增长。本文将会说明,为什么这样处理相关性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用科技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不管它的影响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