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贺洁

教书育人

告全国学人书之二:杨玉圣“笔墨法院”是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反动


——以沈木珠、张仲春诉杨玉圣名誉侵权案为例

夫子敬

“比学术界还乱的肯定是学术批评界”—— 曾有学者这样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术打假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谁成了学术批评的名人,谁就有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免死金牌,承揽起学术界的生杀大权。学术批评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就像梁山好汉在聚义厅前立的“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一样。杨玉圣就是利用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企图把他的学术批评网办成“笔墨法院”,与国家的各级法院分庭抗礼...

Read more

杨玉圣不正当批评之四:学人修养=抵赖+欺骗+查身份证+驱赶出门


——以杨玉圣在南大讲座与女生对话为例 

20071212,南京大学研究生对杨玉圣教授以法学家几篇“重复发表”文章当作“抄袭”大肆批判的行为极其不满,甚至以极其不堪的语言,侮辱了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们,其中涉及沈木珠(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周叶中(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吕忠梅(湖北省高级法院副院长)、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范健(南大法学院原院长)等5位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最后,当主持人宣布由学生提问时,有一名南京大学的研究生站起来...

Read more

杨玉圣不正当学术批评之一:为制造“抄袭”假案压制反批评意见


自沈木珠、张仲春两位教授把杨玉圣送上被告席之日起,杨玉圣一方面倾尽全力组织对沈木珠、张仲春教授的笔墨围攻,另一方面让他造假门、盗名门呼吁社会宽待学术批评,论证“笔墨官司笔墨打”。甚至把梁慧星先生发表在2001613日《检察日报》的文章,也被他拿来在学术批评网“重复发表“,并特别注明“来源:学术批评网”,制造梁慧星先生专门为杨玉圣擂鼓助威的“首发”的虚假信息。

正当的学术批评,全社会都应当支持并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没有错。但是,对于借学术批评之名行诬蔑诽谤之实的行为,是不是也应当包庇纵容...

Read more

杨玉圣学术批评=侮辱+谩骂


 

——以杨玉圣侮辱全国五高校五位法学家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部分教授和副教授,南京大学部分学生(录音人)

 

20071212,杨玉圣教授通过其在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个熟人,在南京大学文科楼六楼文学院报告厅,面向几个学校的40多名师生作了一个名叫《学术规范与学人修养》的讲座。

讲座上,杨玉圣教授以极其不堪的语言,侮辱了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们,其中涉及沈木珠(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叶中(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吕忠梅(湖北省高级法院副院长)、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范健...

Read more

五问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 杨玉圣恶性重发恶性抄袭符合学风委规范吗?


                                李国轩

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

作为教育部社科建设委员会的委员,杨玉圣在过去的几年里屡次违背贵学风委员会的规定,不诚信做人,老实做事,屡次将自己的同一篇文章一发再发,乃至五发,与此同时却借学术委员...

Read more

陶新宇:杨玉圣一稿五投五发——四评杨玉圣严重学术不端


按照常理,如果某人身为某监督机构的成员,其本人应该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一机构的章程,实践这一监督机构的基本精神。但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不仅做不到这一点,更有甚者,成为该机构章程的最大破坏者、该机构基本精神的最大违背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杨玉圣同志就是其中的“翘楚”。学风建设委员会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监督广大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并对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披露,已达到提升学者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风气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该章程明确要求委员会委员要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模范遵守学术...

Read more

四问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杨玉圣制造“抄袭”谬论扰乱学界秩序能容忍吗?


 

 李国轩

一个国家的教育部乃一国教育管理之行政中心,其设立的基本目的之一便是维持教育界之秩序,促进一国学术之繁荣发展。倘若有人扰乱学术秩序,到处诽谤污蔑学者,乱贴大字报,以打假为名,拉帮结派谋取利益为实,搞得学术界乌烟瘴气,敢问此等行径是否属于扰乱教育秩序?是否属于教育部应管之事?倘若有人以教育部有关人员自居,作恶不忘提及教育部,敢问教育部是否能够继续容忍此人?此恶人便是当今自称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学术批评网创始人杨玉圣同志,其挥舞着杨氏抄袭定论,凭借敏锐嗅觉,到处陷害他人,以期提高自己的名气,对学界秩序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首先,杨玉圣选择污...

Read more

陶新宇:杨玉圣“新瓶旧酒式”发表论文——三评杨玉圣严重学术不端


 

“一直以学术‘打假斗士’自居的杨玉圣同志本人却是学术的一大造假者”,听者或许会对此疑惑: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委员怎么会是一大学术造假者呢,但笔者相信,在诸位看官看完下面杨同志的种种造假行为之后没会对第一句话深信不疑。

杨玉圣经常利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重复发表自己的文章,所谓“新瓶装旧酒”是指:文章在传统媒体发表后又在新型媒体的网络上重复发表。且看:

 1新瓶旧酒式”第一例

杨玉圣:《我写作<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的来龙去脉》(全文约5608...

Read more

岚诗:谁给了杨玉圣评判抄袭的权利?


转载)
    中国的学术抄袭,什么时候轮到杨玉圣指手画脚了?
    一篇论文、一本书,是否构成抄袭,应当由专门的鉴定机构予以评定,怎能由一个对学术一窍不通的“伪教授”定夺。这样下去,中国不是要乱套了!
    杨玉圣原本就是学历史的,可近来我却发现他是个圣人!粗看他批评过的学者,有史学的,有文学的,有法学的,竟然还有理工科和医学的。这真是令我这个太专的学者大跌眼镜。杨玉圣,一个历史学的老师竟然连机电工程的图纸和理论都看的懂,居然对药科知识也知之甚多,他真是一个奇才。...

Read more

告全国学人书之一:杨玉圣“抄袭”谬论必将断送中国学术


——对杨玉圣抄袭标准的批判

夫子敬

 

“抄袭”在学术界是一颗毒瘤,人人得而诛之。身为学者,学术创作之诚信是职业之基本准则之一,更甚者可认为此乃学者职业尊严之必备要素。

诚然,中国学术界的诚信一直受到国内外的质疑,学者所在的象牙塔形象近些年来逐渐下跌,要求改革学术评价体制的呼声也是愈来愈高。在此种背景下,学者们存在“抄袭”情况似乎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默认现象。但凡有人站出来指责某学者存在抄袭,便会立刻激发人们潜在的愤青因子,毫不犹豫的支持这种揭露行为,甚则网上网下,群起而攻之。

但是,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