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宇:杨玉圣一稿五投五发——四评杨玉圣严重学术不端


按照常理,如果某人身为某监督机构的成员,其本人应该以身作则去遵守这一机构的章程,实践这一监督机构的基本精神。但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不仅做不到这一点,更有甚者,成为该机构章程的最大破坏者、该机构基本精神的最大违背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杨玉圣同志就是其中的“翘楚”。学风建设委员会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监督广大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并对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披露,已达到提升学者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风气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该章程明确要求委员会委员要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模范遵守学术规范”,

但杨玉圣在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后却对这些要求视而不见,屡次违背学术规范,重复发表论文。例如:

杨玉圣在《学术界》2001年第2期发表了名为《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全文约1932字)的文章;并且在《东方》2001年第2-3期二发这篇同名文章,在《文摘报》200154日三发了这篇同名文章,在200172日中华读书报《中华读书网》四发了这篇同名文章;在《深圳周刊》2001年第10五发了这篇同名文章(全文约1932字)

从上述论文五次发表时间看,杨玉圣显然是一稿五投。

不仅如此,杨玉圣一稿五投五发后,为了掩盖其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杨玉圣竟然在《北京社科规划网》个人简介中说:

“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学术界》,2001年第2期,第158-160页。《东方》2001年第2-3期、《深圳周刊》2001年第10转载,《文摘报》200154摘要转载。”

 对于该文章在中华读书报主办的《中华读书网》200172日重发的事情,杨玉圣只字未提,更是将该文章在《深圳周刊》2001年第10期再发的事实,欺骗说成是“转载”。

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委员本应是学术规范的表率者,但杨玉圣却三番五次践踏学术规范,因此,不知那些被有如此委员的学风建设委员会披露学术不端的学者对此会作何感想?还有,这个主张“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的伪君子,造假者,欺骗者,在他的学术批评网,却是假名字充斥,谩骂声音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