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冯学成

.

2010年07月24日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1)

 

    “灯录”,是指记载禅宗传承“法统”的禅师史传专录。北

宋真宗景德年间,法眼宗传人,苏州承天寺道原禅师撰成第一

部传灯录,这就是《景德传灯录》。这部灯录以“七佛”为法源,

释迦牟尼佛以下,在印度有二十八代传承至菩提达摩。然后达

摩东来,东土六代祖师相承,于慧能大师下南岳、青原两系分

流约十一代至北宋初期止。《景德禅灯录》较详地记载了唐末五

代和宋初禅宗发展和繁荣的景象,记载了“一花五叶”的盛大

局面和众多禅师的风采。《景德传灯录》之后,陆续又有...

Read more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2)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2)

 

牛头法融(一首)

答“用心时”偈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品析:  牛头法融(594657)禅师,是禅宗内最早形成的宗派——牛      头宗的开山祖师。一般佛教史都说他是成功地把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思想融合的第一人,在马祖石头甚至六祖大师尚未开法时,牛头一宗已有较显赫和广泛的影响了。

   &nb...

Read more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引言)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前人有云:“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见袁行霈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与禅》)。这是传统士大夫们对禅与诗关系的认识,如宋代韩驹在“赠赵伯鱼”的诗中说:

学诗当初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再如宋代吴可,在其“学诗”中写道:

学诗浑如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士大夫们学禅,往往是为了写诗,特别是为了写好诗,以期在文...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九讲:圣人之道,不显惟德


体会中庸 第十九讲:圣人之道,不显惟德

 

 

第三十二章(诚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正心)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八讲:君子之道,德配天地


 体会中庸第十八讲:君子之道,德配天地

 

 

第二十九章(明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知法)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六讲:诚之为贵,成己成物


体会中庸 第十六讲:诚之为贵,成己成物

 

第二十四章(治国)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诚意)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博学)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七讲:圣人之道,优优大哉


体会中庸 第十七讲:圣人之道,优优大哉

 

 

第二十七章(修身)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明道)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五讲:诚明尽性之道


体会中庸 第十五讲:诚明尽性之道

 

 

第二十一章(知性)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诚意)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诚意)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至诚为能化。

 

电脑维护与道路疏通

 

下面一讲,我们将继续对这个“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我们来看第二十一章“知性”。原文很简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三讲:反身而诚,从容中道


体会中庸 第十三讲:反身而诚,从容中道

 

               第二十章(治国五)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Read more

体会中庸 第十三讲:九经有道,行之者一


体会中庸 第十三讲:九经有道,行之者一

 

第二十章(治国四)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吏,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