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中庸 第十二讲:天下九经,修身为本
第二十章(治国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n...
作者文章归档:冯学成
第二十章(治国二)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n...
体会中庸 第十一讲:君子修身,齐家治国
第二十章(治国上)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君子不可以不修乎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 |
体会中庸 第十讲、周公之礼,文武之道
第十八章(齐家)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齐家)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
第十五章(齐家)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齐家)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知天)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 |
体会中庸 第七讲:忠恕之道,素位而行(上)
第十三章(笃行)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修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 |
第十章(明道)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正心)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知物)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
体会中庸 第四讲:中者大本,和者达道
这一讲我们还是继续第一章的文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都知道,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忧、恐、惊,称之为七情。而六欲的说法就比较多了,如《吕氏春秋》提出人有六欲,即生、死、耳、目、口、鼻六项。后来,佛教也提出一种六欲论,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这里权且归纳一下,不外乎就是食、色、名、利、逸、乐。 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层次被概括为生存的需要、活动的...
第二章(知人)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正心)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正心)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修身)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前面我们用了三讲来学习第一章“纲领”,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习下面的篇章,就要容易得多了。...
《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同时也是整个儒家学说的纲领。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不惜花更多的时间反复来说,让大家对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有更深入的体会。让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文句。
“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按《易经》的说法是“日用之为道”,也就是说吃喝拉撒睡都是道。我们所做的一切,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都在道之中。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样东西是在道之外的呢?找不到嘛。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东西是在我们思想之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