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中庸第七讲:忠恕之道,素位而行(下)


体会中庸第七讲:忠恕之道,素位而行(下)

 

言与行是两面镜子

 

我们通过上面对五祖法演禅师这“四戒”的学习,回过头再来看看孔子的这句“有馀不敢尽”,可能大家在理解上就会另外有一番感觉了。从中我们应该懂得,不管是做人也好,还是做事也好,都要留一手。如果不善于留一手,等到势用尽了,福享尽了,规矩行尽了,好话说尽了,那一切也就玩完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馀不敢尽”呢?下面两句就是孔子对我们的具体指点了。“言顾行,行顾言”,也就是说自己说话的时候,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自己能不能落实下来,也就是说言行要相应。在说话做事情的时候,要时时和自己的目标、理想、理念等等相互照应。也就是说言行要相鉴,言和行之间要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相互兼顾,相互监督,使语言不离开行为,行为也不离开语言。当然,人的语言和行为也很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楚,关键是要知道这个大原则。下来之后,大家可以通过听讲座,或者看整理出来的文字资料,或者借助其它的资料,慢慢来体会和把握个中的滋味。

“言顾行,行顾言”,也并不全是在说语言和行为上的事。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更广阔一些,就会有更进一步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都有自己的目标,另外,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还有自身能力的半径等等,都需要从言行上好好照顾。我们要将这些内容和“言顾行,行顾言”的教导好好对照体会。如果将我们的眼光仅仅局限在语言和行为上,那么对于“言顾行,行顾言”的理解,就会陷于狭隘和偏颇。总之,我们要将这句话和自己的起心动念好好结合在一起来参悟,来体会,这样才有可能理解到其中的奥妙处。

下面一句“君子胡不慥慥尔”,是对上述种种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举止的总结。慥慥,就是忠厚、厚道的样子。《易经》坤卦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头重脚轻可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厚道的人,肯定比言语举止轻浮的人实在,更让人感觉舒服。

所以,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厚重君子,使自己可以拥有厚德载物的能力。

 

乡长别考虑县长的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素位,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什么是素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尤其在《易经》中,都特别强调和看重“位”的重要性。《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每一爻都有各自的位。我们在社会中工作、生活,我们在自己的人事圈子、人事的网络之中,随时都处在一个相应的位上。

有些人说“位”是先天的,也有人说“位”是后天的。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是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是先天和后天非常紧密的结合,两者不可分割。它是先天和后天两者的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个时间段上,共同作用所体现并确立出来的。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个“位”是种种因缘汇聚而成,所以这个“位”就不能轻易超越。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首先都要基于“素位”而言,并由此生发。《易经》的艮卦,两片山重叠而成,其大象辞云:“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思是说自己的思想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位,如果随便超越自己的位,那就麻烦了。一个乡长不能把应该由县长考虑的事情去考虑了,也不能把应该县长说的话都说了,更不能把应该县长来做的事都做了。那是不安其位啊!会引火上身,很快就会被亮红牌下课。因此,素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素位就是安于自己的位,它是先天和后天等诸多因素纠结在一起,并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所投放出来的定位。素位,就是不能轻易动,想随便前进不行,想随便后退也不行,因为谁都不可能搬动和改变时节因缘啊!我此时想自己拥有一百万、一千万,行不行?想一想当然可以,但实际上能那么容易实现吗?我现在想当科长、处长、局长,乃至市长、省长甚至更高,但这个“位”的变化真的就能如同嘴巴上说说、脑袋中想想那样简单吗?这个答案,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位,往往又和命联系在一起。庄子说“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无可奈何什么?就是无可奈何天、无可奈何命、无可奈何位!如果谁想凭自己的感觉就把自己的“椅子”变一下,那是不可能的。说实在话,很多人连自己怎样坐上现在这把椅子都还没有弄清楚,都还没有搞明白,都还是稀里糊涂的。大家彼此都是在命运的河道上流淌。有时候被捧到了浪尖上,有时候又跌落谷底,总之时起时伏,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正是基于此,儒家学说才一再强调素位,强调要安分守己。君子要思不出其位,行更是不能出其位。按《易经》的观点,越位则凶!

“不愿乎其外”,也就是本份上行事,素位而行,不要轻易超出自己的本份之外。如果超出自己“位”的半径,超出自己能力的半径,这不仅有失君子之道,而且麻烦也会随之而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

 

由前所述,才会有后面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是需要极高的修养才能做得到。禅宗里那些大禅师们常说随缘尽性、尽性随缘,可以说是孔子这段话的禅宗版,而孔子的这段话,也可以说是儒家版的禅门语录。

“素富贵,行乎富贵”,有些人身处富贵之家、官宦之家,生下来就是皇太子,这是老天爷定的,是命定的,是一定的时节因缘使某人自然处于富贵的状态。但是,富贵有富贵之道,这就是行乎富贵。任何圈子都有自己相应的游戏规则,不管你是进入了上流社会,还是进入了贵族圈子,或是进入了官僚体系,都必须按照所在地方的规矩和游戏规则行事,绝不能用梁山泊、黑社会的那种兄弟义气、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等那一套来处世。

那什么才是富贵之道呢?富贵之道是指在保持自己原有局面的同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为国为民的事情。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过一本书,书名叫《保富法》,书中记载了从清末到民国年间,他在北京、上海滩等地亲眼目睹的诸多显赫世家、达官贵人的兴衰沉浮、生生灭灭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他就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的富贵不能持久保有?

孟夫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五世那是指古代,现在哪里还能保持五世?解放前的富人如地主、资本家等等,解放后一夜就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以前的富贵权势马上随之烟消云散了。现在搞改革开放,一夜之间造就了一批新的富人,但他们的财富能保持几世?当然我们还看不到几世,但就是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是种种麻烦缠身!为什么会麻烦缠身?有些是因为出现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但更多的,都是其自身的问题。如果他们能早一点接触“中庸”之道,明白什么是“素富贵,行乎富贵”,那么就能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权势、金钱、地位等等之后,知道自己该如何在“富贵之道”上安全行走,才能真正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富贵。这不是今天的主题,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借助老子《道德经》、《易经》等诸多经典,对其进行专题阐述。

“素贫贱,行乎贫贱”,如果富贵的命运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而是出身贫穷,地位卑贱,面对这样的境遇该怎么办?上吊、跳崖……当然不是!既然身处贫贱,那就行乎贫贱,就要安贫乐道。以前在讲《通书》时,周敦颐先生反复强调“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只要一个人有了道和德,自然就能“见其大而忘其小,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古之圣贤是将道德充乎自身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视那些功名富贵如浮云、如芝麻,将这一切都看淡了,心也就安了。所以当我们身处贫贱时,如果能保持安贫乐道之心,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很安乐。

我见过不少好道的老先生,虽然家境贫寒,但依然乐在其中,每天练练书法、弹弹琴、下下棋、写写诗文,总之是很是潇洒自在。他们在精神上是愉悦的、自足的,日子远比那些一天到晚忙于生意、官场应酬的人要舒服得多。在现在的形势下,搞企业真是很累的事情。如何创业?如何生存?如何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时时缠绕在企业家的心上。要想长期在市场上分有一块蛋糕,的确是非常非常辛苦。当领导也同样不轻松,要经常参加这样那样的会议,要时时学习体会中央的最新精神等等,还是很累。

所以,有时候贫贱之乐并不亚于富贵之乐。历代隐士们不愿意挤身于官场、富贵,而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就是有安贫乐道在背后支撑。欧阳修在其名篇《醉翁亭记》中就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走到哪儿都会有碗饭吃

 

我们再看下面“素夷狄,行乎夷狄”。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域上是按照文化系统来加以区别的。中原地区继承了尧舜之道,沿袭了夏商周的文化,于是统称为华夏。在华夏文化区域之外,北胡、南蛮、东夷、西狄是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中庸》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如果命运让自己出身于远离中原文化区域的地方,生在夷狄之地,同样还是可以安身立命。

当年我进山时曾写过一首词,其中有一句“总有天边地角,足以寓此身”。当时自己年轻,口气也有些大,心就想管它那么多,走到哪都会有碗饭吃,只要有饭吃也就不错了,感觉上也有那么一些乐在其中的味道。后来翻过折多山,到了新都桥农场,也就是“康定情歌”中唱的那个“跑马溜溜的山上”,现在又被称之为“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乐园”。我那时就与当地的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与那里的高原雪山、白云蓝天、夜晚的满天星辰打成一片,与糌粑酥油茶打成一片。与那里的一切都打成一片后,反而没有了劳动改造的艰难,感觉还是很舒服,仍然是乐在其中。

其实,当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光明的一面、好的一面、善的一面,那自己的心,还有所见所闻就都将是光明的、好的、善的。反之,如果把注意力放在阴暗的一面、坏的一面、恶的一面,那自己的心和所见所闻就都将是阴暗的、坏的、恶的。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舒畅和谐愉悦之上,那么我们自己的心情也就会舒畅和谐愉悦,反之就会充满是非麻烦郁闷烦恼。

所以,对于这一章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只要我们心中有了道,我们将自己的心思放在道上,那么不管是东南西北,无论走到任何地方,自己的心都是一样的安祥,绝不会因为一时一景的变化而改变。

下面“素患难,行乎患难”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心中有了道,那么任何患难对于自己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要有道心,那就无处不是道,无处不可以炼道。富贵之中可以炼道,贫贱之中也可以炼道;文化礼仪昌盛之邦可以炼道,蛮荒落后之地还是可以炼道;身处顺境可以炼道,身处患难逆境仍然可以炼道;闹市中可以炼道,深山老林无人之处同样可以炼道。西藏就有不少喇嘛一个人到雪山上独自呆上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里除了自己,人迹全无,有时就抓两把草来填肚子,嚼点雪块来解渴;几年后功德圆满下山,被信众捧为圣人,并顶礼膜拜。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道!但是换成你、我这些凡夫俗子,哪个敢打包票说自己也可以这样坚持下来?

因此关键的关键,就在于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底气?有没有道心?有没有道念?有没有对道的不懈的追求?如果有,那么就是“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作为一个君子,只要心中有道,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够悠哉悠哉、欢欢喜喜!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对于我们生命而言,对于我们精神而言,绝对是取决于道,它不会取决于钱多钱少,也不会取决于官位大小,同样也不会取决于地域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正确的感觉,对道也要有正确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以后,自然就能感受到自己绵绵不断的生机、活力。说老实话,你真有了这样的感觉,那么道教里所谓的最高境界大周天,你就算炼通了。

禅宗说“随缘尽性、尽性随缘”,一个道理,你想那么多干嘛!用云门文偃禅师的话来说就是“日日是好日”。你看,这是多么了然的境界!后来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又曾对云门祖师的这句话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老天爷哪里得罪了你?

 

开始针对前面所说的道理,这里又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身处上位的人,富贵、有权有势的人,不能去欺凌身处下位、贫贱、无权无势的人,上级不要去欺凌下级。反之身处下位的人呢?就不要去攀缘上位的人,不能像只哈巴狗一样,跟在别人背后,或是围着别人团团转。这是不行的,起码感觉上也会很不舒服。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孔夫子说过“未能正己,焉能正人”,所以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要端正自己的道德,端正自己的情操,而不能随便拿仁义道德去苛求别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人不断抱怨自己这样没对,那样也没对,社会这样不公平,那样又如何如何,总之经常都在抱怨。他们所抱怨的情况存不存在呢?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着阴暗面,也有不少不合理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现在社会还是有光明的一面,还是有很多合理、进步的地方,两方面都应该看到才对。关键是自己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常言道: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我们面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究竟做得如何?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良性发展有没有贡献?自己对家庭和谐有没有贡献?自己对自己的精神修养有没有贡献?总之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行。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肯定也就无怨无悔了。

可有些人就是怨气冲天,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要发脾气,都要抱怨过来抱怨过去。这些人就肯定就没把自己的心料理好,自己都不知道把自己的心放在了什么地方,眼神里周围任何的一切都没有对。这种人很可怜,也很可悲啊!有怨气、牢骚太盛的人,容易被折断击垮;而无怨的人对一切都了然,自身充满了和气、喜神,日子自然过得滋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这种无怨无悔的精神素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天老爷与你有何相干?你怨它,可它哪里又得罪了你呢?你的命运、运气的好坏,完全是由自身的素质、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谁都怨不到!所以既不能去怨天,更不能怨其他人。真正处于上位的人,真正聪明的人、有道的人,只会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嘛,命运也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你自身综合素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现,是在社会因素、各种因缘中的一种展示。如果离开了自身的素质,那就是在妄谈命运,只能是空而不实。之所以你会有这样的命运,正是因为你是这样的人!你是这样的性格结构!你是这样的智慧结构!你是这样的行为作风!

因此,不管我们面对什么,都不能去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向内观照,向自己观照,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一江春水向东流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既然是君子素位,那小人肯定是不安其位。对于素位,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居易。简单地说,居易就是不打妄想,保持平常之心,过平常日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历史上真正有修养的人,都要在这里找感觉。

“居易以俟命”,就是顺从于命运的安排而不打妄想。常言道: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的确是向东流去,没谁能够让长江之水逆向而行,流回青藏高原。这就是命,就是不可逆转的命运。所以对于命来说,顺者为用,那么我们就要居易,使自己的思想、行为、欲望等等尽量简单化,而不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劳累。如果根据《易经》的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居易”的味道就更深了。

《易经·系辞》有云:“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你看,把《中庸》里的这个“居易”和《易经》联系在一起,其意义可就高远了。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什么序?易的顺序,命运也有命运次第展开的过程,易经六十四卦,也是一卦一卦、一爻一爻逐步得以展开的。历史的发展也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开;时代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交替更叠。因此对于“君子居易以俟命”,我们一定要明白自身命运的运行轨迹。虽然有时候可以借助《易经》等方法,对命运的某些问题进行一定的预测,但是我们要明白,命运离开了《易经》,照样还是在运行!其关键就在于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对命运的认识、对精神的认识到底有多少?到底能看得有好深、看得有好远?

“居易以俟命”,总的来说就是要安分守己,待时而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范蠡就说过:“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所以我们应该要培养这样的素质,应该要有这样的耐心,要观变以图成。善于观变,安于其位,这是需要功夫的,没有功夫那就只能是说得而行不得,这是不行的。

从总体上而言,君子是保守的,是安位的;而小人就不行了,他们是“行险以侥幸”。君子将自己的命运置于必然性之中,而小人则是将自己的命运押在偶然性之中。实际上,“行险”的意思,就是在偶然性上赌一把。从各种资料显示,赌场无胜家,很少听到有谁在赌场发了财的,基本上都是铩羽而还,甚至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有些人觉得自己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生意是越做越大,就以为自己运气很好,于是走进赌场豪赌。结果呢?大都是灰头土脸,夹着尾巴出来了。什么是行险?偏离了常道,铤而走险,寄希望于偶然性,这就是行险!这是最可悲、最可怜的,往往是得不偿失。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犯这种糊涂,比如看到别人车子里面有包,就把车窗砸碎把包偷走;还有抢女性的金项链、耳环、手镯等等。我们经常也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看到一会是这个抢劫团伙,一会是是那个抢劫团伙,一个个都猖狂至极。也许这次没被抓住,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呢?正所谓久走夜路必撞鬼,早晚有一天被警察或民众抓住现行,到时候说不定要被愤怒的民众打成熊猫!行险的事,即使你成功了九十九次,但第一百次失败了,那你的一切也都玩完了!

 

太宗辨弓与孙子兵法

 

我们来看下面引用的孔夫子的原话。“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这里做了个比喻,他说射箭的道理和做君子的道理是相类似的。箭如果没有射中靶子,首先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是技术不过硬?还是工具有问题?按四川方言来说,不要没米怪筲箕。

当年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讲过一个关于弓的故事。唐太宗年轻时非常喜欢弓箭,后来弄到十几张自认为非常精良的劲弓,心中好不得意。有一次他招来制弓的师傅,先不住地夸赞他收藏的这些强弓的好处,说这张弓非常有力,射个两三百步完全没有问题,然后请师傅鉴定鉴定。谁知这位师傅看了看说,这弓确实很有力,但是不能用,并非良弓。唐太宗听了后大吃一惊,平常的弓能射五十步就不错了,而这弓如此有力,能够超出几倍远的射程,为什么就不是良弓呢?这师傅就解释说:“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意思是说制弓的木心不直,那么木纹就会歪曲,这样的弓虽然猛劲,但射出的箭却不会准。制造弓箭非常强调整个弓背的木纹要整齐、协调,否则绷上弓弦后,一旦发力就不能协调统一、力量不均匀,就不易中的。

制弓师傅这话一出,唐太宗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感叹道:“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他说自己虽然是以弓马争战得到天下,本来自以为很了不起,打了十多年的仗,对弓应该是了如指掌,然而到今天才知道,就是这手上玩了数十年的弓箭都还没有参透,都还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天下大事,又哪能完全知晓呢!

从这里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我们在生活之中,当自己有所失误、有了麻烦的时候,不要去责怪别人,不要去责怪外部环境,首先要检查自己。要看自己的分析是否细致?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自己的策划是否完善?自己做事是否得力?自己的朋友是否可信?要看诸如此类的一切因缘都是否处理妥当了?总之,必须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孙子兵法》有“先为不可胜,然后胜之”的主题思想。什么是先为不可胜呢?就是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破绽,如果没有破绽,那么别人就不可能战胜自己,自己就先立于不败之地了。只有这样,你才有了打败敌人的本钱。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又能把自己弄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一毫的破绽呢?再好的武术大师,同样还是有他的练门、破绽,让人可以寻机而入。所以遇到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反求诸其身”。

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把完善自己的修养摆在首要的位置,要将其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料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