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中庸 第四讲:中者大本,和者达道


 体会中庸 第四讲:中者大本,和者达道

 

谁不想吃得好点呢?

 
这一讲我们还是继续第一章的文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都知道,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忧、恐、惊,称之为七情。而六欲的说法就比较多了,如《吕氏春秋》提出人有六欲,即生、死、耳、目、口、鼻六项。后来,佛教也提出一种六欲论,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这里权且归纳一下,不外乎就是食、色、名、利、逸、乐。
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层次被概括为生存的需要、活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五个层次;如果再细分,就分为七个方面:即生理、安全、归属、尊敬、认知、审美、自我实现这七级。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的这些分类都包含在“欲”里面,即都在食色名利逸乐里面。
食,谁不想吃得好点呢?孔夫子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好了,于是还出现了营养学,专门研究人们的膳食结构。色,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年男女之间自然而然的就要谈恋爱、结婚等等,所以食色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名利,就包括名声、权势、富贵等等之类。逸,谁不好逸恶劳?谁不想日子可以过得轻松一些、舒服一些?毕竟辛苦劳累是很难受的,好逸恶劳是大多数人心中所想所愿意的,这是人的本性。怎么去乐?生活大多都是劳苦,能以苦为乐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趋乐避苦也是人的本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七情六欲就是我们人的一种精神实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处的“喜怒哀乐”,就包括了刚才我们说的七情六欲。下面让我们慢慢来拆解和细品这句的味道。实际上,这里面才只说了一半,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古人写文章不象我们现在这样要面面俱到,他们不会每个字、每个道理都一二三四五,把这些东西全部给你抖出来,往往只是“点”到即止。然而就在这个“点”上,就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信息。说到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我们的精神结构。

前面所说的七情六欲,仅仅只是我们精神结构中情志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结构除了情志方面外,另外一部分是理性。我们搞研究、搞学术、搞创造、搞发展,我们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等等之类的事,都需要理性的参予。喜怒哀乐是我们情志的发动,这个情志“之未发,就谓之中”,其中还暗含着“理智”之未发,也谓之中。只要我们的理性活动还未开展,同样也称之为中。这是因为我们的精神本身既包含了情志层面,也包含了理性层面。

西方常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就是说情致方面如果太多,自然就是魔鬼了,反之,理性层面多,那就是天使。但是,纯粹的理智也不行。如果真的这样,就成了机器人,那人的生活岂不一点趣味都没有了?所以纯粹的理智也不行,还是需要一些诸如人性化管理、人情世故等等之类来进行调和,还要提倡人道主义。

其实所谓人性化管理、人道主义等等,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的欲望。对于人的欲望,过余了当然不好,但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怎么能说它不好呢?如果合理的范围都不允许,不准吃饭、不准结婚、不准生小孩等等,是不是也太残酷了呢?不准别人哭、不准别人笑也是不实际的。因此,个人的七情六欲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是合理的。就怕超越了这个合理的范围,按佛教的说法就是“贪、嗔、痴”,进而伤害了别人的利益,那就不行,就会出麻烦。

我们要看到人的七情六欲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如果纯粹理性、绝对理性,就等于拿黑格尔的那套逻辑学当饭吃,那样的日子恐怕也活不出个什么名堂。为什么会有艺术?为什么会有美学?为什么都说要学棋琴书画?为什么要陶冶性情?虽然这里面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参予,但实际上更多的是非理性,即情志方面占据了主导的作用。

我们要明白,人的精神结构是理性层面和情志层面的结合体。按佛教的话来说,理性层面是第六识,情志层面是第七识,究竟让谁当家作主?究竟是理性驾驭欲望,还是欲望驾驭理性?总之要阴阳和谐才对。如果阴阳不和谐,理性过余了未必是好事,欲望过余了也同样未必是好事。总之要恰到好处才行。

 

在永恒的时空坐标内

 

前面说了这么多,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这个“中”。前面我们在作《中庸》题解的时候,对这个“中”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阐释,这里也不妨再多说几句。

这个“中”,既可以说是空间坐标,也可以说是时间坐标,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我们精神和生命的坐标。如果我们的精神离开了“中”这个坐标,那么我们精神和生命的活动就会偃旗息鼓,就无从发起。我们既不可能回到“过去的时空”中去过日子,也不可能跑到“未来的时空”中去过日子,我们肯定而且始终都是在“现在的时空”里面过日子。这个现在就是“中”,是永恒的“中”!这个永恒的中,就是现在!

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现在”的感觉如何。绝大多数的人,对“现在”这个概念的体会都太狭隘了,大都停留在数字层面上,什么精确到零点零零……几秒以前就是过去,又是零点零零……几秒以后就是未来。

其实对我们而言,这个“现在”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一直都如影随形地、牢牢地与我们在一起,永远在一起!那些变成过去、未来的只是内容,是“现在”里面流淌着的内容。不论是内部的精神内容还是外部的物质内容,都只是“现在”产生的。我们始终都是在“现在”这个永恒的时空坐标内,面对着来来去去、心内心外的事物。心内心外的事物,在“现在”这个时空坐标点上,有些变成了过去,有些还只是未来。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会觉得喜怒哀乐,包括理性思维的种种精神内容,这些与我们这个活泼泼的“现在”、与这个永恒的坐标似乎没有什么密切关系。

有些打坐的人总想品尝一下空的感觉,总想着要入道。然而,在静坐的过程中不是这个念头过去,就是那个念头过来,坐了很长的时间都找不到方向,脑子里面就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般乱七八糟,你想让它清静都清静不下来。但是,当你明白了这一层关系之后,感觉就会不一样了。用佛教的话来说,一个是能观,一个是所观。能观就是“现在”这个精神力量,就是“现在”这个坐标。这个坐标不是死的、僵化的,而是我们真正的主体性的精神力量。那些脑子里来来去去东西,不论在内在外,都只是我们精神内容。这些精神内容在我们“现在”这个时空坐标上来来去去、念起念落。如果能明白“现在”这个时空坐标,那么也就明白了什么是中!

我们明白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是,如果“喜怒哀乐之已发”又怎样呢?那这个“中”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会的,它照样存在,关键是能不能“发而皆中节”。这个“皆中节”与“中”又有所不同了。“中”是一,“皆中节”是万,这里又说到一和万的关系了。

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如同拿枪打移动的靶子一样。靶子在空间的位置不断移动和变化,你扳机一扣,就要一枪中的。然而,你瞄的不一定只有一个靶子,可能会出现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靶子,但不管靶子再如何得多,只有中的才能算数。

“发而皆中节”,就是说我们在面对具体的工作、具体的生活时,是不是能够解决问题?只有做到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正确无误地解决问题,这才算是中的。你说我发脾气了,没什么了不起,当发则发,只要发得有道理,能收得到预期的效果,就是发而中节。怒是如此,喜也是如此,你不能象神经病一样天天在那里傻笑吧!当欢喜的事情来了,要有欢喜心,那该欢喜就欢喜,但不能过头。总之,在情志上要“发而皆中节”。

 

理性与欲望的较量

 

人在情志上要“发而皆中节”,那理智上呢?理智上也同样要“发而皆中节”。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情志的层面上,还要将其推而广之,引而申之,将理性的层面也纳入其中。比如帮别人作策划,你就不能去乱搞一气。如果将所作的策划书和别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成牛头不对马嘴,那肯定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要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一种对称的和谐,即“发而皆中节”。

有些人说,既然都能理性了,为什么还不能做到“发而皆中节”呢?我们看现实生活中,聪明人犯错误的事情多得很啊。那些倒大霉的人,往往就是很聪明的人,不是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类的说法吗!理智为什么会犯错误?就是因为理性受到了情志的干扰甚至被驾驭,受到了喜怒哀乐的驾驭,受到了贪嗔痴的驾驭。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理智,从强烈情绪化的种种情志中解脱出来,让理性真正展现它的光辉,那就是“发而皆中节”了。

然而,理性的半径是根据人的精神能量而定。如一个小学生在某个非常著名的市重点小学中是第一名,那的确很厉害,在市内说不定乃至全省的小学生中都是很了不得的。但是要让他与国内最优秀的重点中学第一名相比呢?那就比不赢了。毕竟知识的半径、经验的半径不够,根本就不能相比。同样的,让重点中学的第一名去和清华北大的第一名比,肯定也不能比。以此类推,再跟什么牛津、哈佛的比,恐怕也未必能比。

既然理性有半径,那如何扩充呢?这就需要时间、精力、能耐来扩而充之。所以,这里的“发而皆中节”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内修,它需要时间、空间、内容、经验,等等来充实,不能在架空的情况下来谈这句话。最要紧的是,理性绝不能被欲望所掌控。只有理性独立于欲望之外,理性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但是,理性本身也需要欲望作为动力。纯粹理性是干巴巴的,因为没有动力,它就难以展开。如果在某人面前放了十万元钱,可能这人做起事来浑身都是劲,十天十夜不睡觉,将所有的精神都投入了进去。因为有了物质上的动力在支撑嘛。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甚至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也有些人为了名誉、荣誉而不惜一切代价。总之,为了相应的需要,这些虽然是欲望上的东西,但是它可以做为理性的动力。

我们不能小看这个理性的动力啊!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贪心越大的人动力就越大。黑格尔也说过嘛,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读懂自心这本无字天书

 

当我们在面对善恶问题的时候,两个方面都应该看到。一方面,我们要陶冶性情,使自己的性情焕然一新,干干净净,使自己的灵魂纯洁一些;但另一方面,要看到喜怒哀乐、贪嗔痴慢疑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这个合理性,哪里还有前进的动力?

现在吃饭需要钱,谈恋爱需要钱,结婚需要钱,买房子需要钱,生小孩需要钱,总之,没有哪一样不需要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向纯粹宗教徒那样绝对地清心寡欲。按佛教的说法,这个世界还是娑婆世界嘛,是善恶俱具的世界。你要纯粹的善,那就要到深山老林里面去闭关,使自己变成一个绝对的自然人,但是大多数人能做得到吗?这也不现实嘛。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在理性和欲望之间实现圆满、和谐、成就。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要“转烦恼成菩提”。

今天在来毓秀苑的路上,还有朋友在问,什么是转烦恼成菩提啊?我回答说:“就是要在理性和欲望之间实现圆满、和谐、成就!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不去吃一堑,哪里来的长一智呢?”

这些都是“发而皆中节”所应该含蕴的实际内容,如果将这些都抽掉,只是枯燥地去读去背,即使熟记了,背得滚瓜烂熟了,又怎么样?那没有任何用处。现在少儿读经搞得挺热闹,不少三、五岁的小朋友对四书五经的内容能背得不少,好不好呢?这样做当然也不错。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受理性半径的局限,所以最多也只能背,还谈不上什么理解,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用了。此外教读经的老师们,虽然都很热情,出发点也都很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大多数对先贤的典籍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比较有限。

总之对于先圣先贤的典籍,我们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要将其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的实际中去,否则看这些就永远都是在看天书,看不懂。只有融入自己的精神和生命,才可能看得懂这些天书,也就能看懂自己身上、自己心里面的这本无字天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就是生活在这个“中”的范围内,任何人都不可能须臾而离也。如果把这个“中”用好了,那么包括天下大事等等,一切一切都将归宗于此,服从于此。中,本身是万事万物的渊源,它产生万事万物,是万事万物得以展开的基点、原点。谁都不能离开这个“中”,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人类社会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失去依据。
不管是从个人来说,还是从国家民族来说,或是从宇宙万物来说,这个“中”都是大本。中,就是现在,就是我们自己生命里面的这个现在,自己精神里面的这个现在。我们不能把它仅仅作为关系里面的、意义上比较浅薄的这么一个“中”来理解。如果只是落在这个层面上,那将会穷于应付。毕竟时间是人际关系的坐标,但坐标天天都在发生变化,要想做到“中”,结果落的层面太低,以致于坐标都找不到,那“中”还谈得上么?比如说穿衣服,有的想花枝招展,有的想简洁大方,有的想中规中矩一些,这种标准该如何去定?是没有办法定的。
 心平万事和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句,“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什么是和?简单地说就是和谐。那么凭什么来谈和谐呢?和谐就是关系,也只有在关系之中,才有资格谈得上和谐。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心和物之间要和谐,宾主之间要和谐,组织关系要和谐,等等。所以,“和”是支撑我们认识领域、实践活动,乃至自然生化、天道运行等一切事物的这么一种状态。
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在这里强调,道无所不在,无处不是,同样的,《中庸》里的“和”也是如此。
但是,你说“和”无所不在,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享受或者感觉到“和”带来的任何东西呢?哪怕得到一点点好处也行啊?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把时间观念放长一点,比如一万年,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看看地球究竟有多大的变化呢?我们个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究竟又能有好大呢?所以,只有把自己的、个人的、狭隘的存在观念放下以后,才有资格去礼赞“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难道现实的我们真的不能享受到“和”的眷顾吗?非也!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正因为心不平,才会觉得天不和、地不和、人也不和,万事万物更是与自己不和。反之,如果你的心平了,就如同《菜根谭》中所说的,“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你真能这样转过念头了,一切也就与你和了,一切都和谐了。
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骂人打架也是合理的,因为有烦恼的存在,有贪欲、脾气、争斗等等的存在,自然也就会出现诸如吵骂打架之类的事。不吵架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有修养。如果你真懂了,就怎样说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就是这个“和”。
圣人把这个“和”的理念提了出来,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调和天地大道、阴阳四时的理念,所以才会有后面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结论。
 如何收拢思维的树枝
 我们研习这个“中”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把自己的精神主体看住,这个精神主体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精神的运作体系、运作规律,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个“中”。现在我坐在这里给大家讲课,我的思绪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自己也未必就能控制。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大家的思维也如同一颗树似的。这根树枝朝东长,那树枝根朝西长,四面八方都在长,但是自己要随时纠正自己,马上将自己的思维收回来,放在应该放的事情上面。
收回思维称之为回神,这个回神就是归中。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归中!如同汽车的方向盘一样,方向偏了马上就转动方向盘打回来,偏左了就朝右转,偏右了就朝左转。自己思想上永远都要有这样一个调控器。其实,这个调控器是天然就有的,就叫守中。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缺乏这样的自觉性,守不了这个“中”。如果我们能自觉地、主动地强化我们这方面的精神力量,那么在守中的能力上,也就会得到增强。如果再持之以恒,进而就可能达到调控自如的境界,就可以使自己减少在岔道上行走的时间,减少在错误的地域内行进,甚至可以避免错误。这样的话,你的时间就可以大大地节约,生命在无形之中也就得到了延长。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守中,那真是妙不可言的!
仅仅是守中还不够,还需要解决问题,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要解决得妙,解决得好,在守中的基础上,还需要抓住这个“和”,就是要实现各种关系间的平衡、和谐。
对于这个“和”,我们不能把它讲得太玄了,否则大家就会听得云里雾里。我们不需要从哲学的角度上,去对它进行层层剖析。大家都应该熟悉自己的精神内容,都应该清楚自己肚子里面的算盘是如何拨弄的,好坏如何,自己都应该很清楚。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工作,那么你的工作顺不顺?不顺,自己应该检查一下;顺,自己也应该总结一下。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好更顺,就需要我们经常检查,经常总结。
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人的关系。今天就有位朋友说,不管你这个人本事再如何强,脑子再如何聪明,要想成功,百分之十看你的能力,百分之十看你的机遇,百分之八十则看你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确是如此,不管你怎么样,总之就是要在这些关系中去寻求平衡、和谐。只要你能协调好各种关系,那就意味着全盘都活了。
只有活泼泼的东西才是和谐的,也只有和谐的东西才是活泼泼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并理解“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所蕴含的意思。
 回光返照的妙处
 在太阳系中,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半径和金星一样,那地球上的温度白天就会骤然升高几百度,那现在的地球生态还会不会存在?如果离太阳远一点,像火星一样,那太平洋可能都结冰了,现在的地球生态也不会存在。
可以说,在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中也蕴藏着一个“和”。当然,金木水火土冥王海王这七大行星和太阳的关系也同样也有一个“和”,只不过对于生命而言,就显得不那么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上至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只有地球上才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因此,我们一定要反反复复品位这个“和”的妙处。同样,我们也要多想想“中”的妙处。以前在书院时,我就经常提醒大家要守子时,即最迟在晚上11:00左右就应该收拾好休息了,不要去熬夜。
守中,就是要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要经常回一回神,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守中?有时我们会开小差,会走入误区,或急或缓,或浮或沉,喜怒哀乐失度,情绪失控,精力消耗过猛,等等。我们对这些都要善于加以调控,这个调控的动因就是回神。我们要时不时地回光返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如何,要将自己的精神纳入项目管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性修养更上层楼。
中与和之间并非是不相干的两个事情,两者是同步的。能够守中,那么和的能耐、半径就得到了增大;守中的能耐增进了十分,那么和的能耐也就增进了十分。守中的能耐减弱了,和的能耐也会随之而减弱。以前我经常强调,人要养和气,要养喜神。那和气怎么养?喜神又该怎么养?就是要“致中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致中和”就是要使我们的精神健康,使我们的环境和谐,这是我们需要树立的目标,而且终其一生也不放弃。
当然,等到功夫练得纯熟了,也就不需要练了。既然已经养成了这样的气质,又何须再练呢?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能既中且和,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有教养、有魅力的人,自然就能生发出这样的味道;而那些浑身都是是非的人,哪里能找得出一点中和之气呢?
 太和、保和、中和
 个人的修养要懂得“致中和”,作为企业家也应该如此,作为政府部门的官员,乃至一国之主,都莫不如此。以前的皇帝,也都一再强调“致中和”,否则过去的皇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干嘛要费那么多精神去修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呢?这就可见,在这几个字眼里面实际蕴藏了极其深厚的理念。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中最高的政治理念、治国理念。如果现在的中国能做到太和、保和、中和,那肯定能无敌于天下。
人,都想长寿,但孔子说过“老而不死谓之贼”啊。毛泽东也曾说过“如果人真的能长生不老,秦皇汉武一直活到现在,那地球上早就可能没有我们的立锥之地了”。因此,事物的新陈代谢本身也是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也是一种中和的表现。你总想赖着不走,总想自己永远年轻漂亮,永远都是十八岁,这就不是和了。陆游在其《木兰花·立春日作》就写道:“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所以,老了也同样是和,这是遵循了天道的运行规律,总之,生老病死都是和的表现。
什么叫致中和呢?就是说通过对“中”的体会和修学,达到“和”的这样一种境界。这里的“致”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尽力达到,另一方面是已经达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达到了“中和”以后的境界。但这已经不是在谈人的力量,而是天道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
大道自然,它本身就是在和谐之中,即使是宇宙中的超行星大爆炸,在那些量子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们眼里,这也都是美丽的、和谐的。超行星本身已经到了临界点,它只有、且必须通过爆炸才能和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