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中庸 第十九讲:圣人之道,不显惟德
第三十二章(诚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正心)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未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
君临天下不能有私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十二章“诚意”。原文如下:“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前面一讲我们说过来说过去,发表了那么多的赞扬,最后仍然还是回归于这个“诚”字上来。对于什么是诚,我们已经有过反反复复的介绍。周敦颐先生在《通书•诚上第一》中,借用《易经》乾卦,说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他将天地万物发起的初因,就归之于诚,而且和乾元联系在一起。诚是万物的本源,当然也是社会现象的本源。至诚,就是要回归到最初始的状态,回归到最本源的状态。只有这种最初始、最本源的力量,才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大经就是大政。
身为一国之君,就不能有私心,不能说喜欢四川不喜欢湖南,或是喜欢湖南不喜欢湖北。这样是不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必须视天下为一体,视众生为一体。天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都是他的儿女,不能在臣民之中生分别心,不能区别对待,永远都应该一视同仁。
中国历史上善于当皇帝的人,只要他还没昏聩,那么在君权和老百姓之间就会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受气的,恰恰是中间的官僚系统。官僚要为天子牧民,就如同牧羊犬一样。如果这只牧羊犬优秀,就多赏两块骨头;如果不优秀,那么就有可能杀了炖狗肉汤。
因此历朝历代,对吏治抓得比较紧的,如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康熙、雍正等,收拾贪官污吏是一整套,而且决不心慈手软。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民,当然也是维护他们的政权。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都为轻,那官僚系统不就更轻了?不管怎样,政府永远都要把老百姓和社会的稳定性摆在了第一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去掉个人的私心,君临天下就不能有私心,否则就成了昏君。历代帝王都号称自己是天子,即天之子,老天爷都是心胸广阔,对万事万物都是一视同仁,那么作为天之子,是不是也该如此呢?
古代的帝王并不完全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享福,他们也是从三四岁开始就读《三字经》、《百家姓》等等;他们一样要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等再长大了点,又接着开始读《易经》、《尚书》、《春秋》;再大点,还要读史。一般法家的文章是不能多看的,特别是宋以后的皇帝,基本上不允许翻阅法家类的文章,就是怕皇帝做出伤民的举措,都是将仁义之道、仁义礼智信这一套思想作为皇帝的必修课。古代选太子,规矩很多,如立长立嫡,但还有一条特别关键和重要,就是看你的心是否仁善。如果不仁善,脾气乖戾暴燥,那一般都不会在优选之列,直接就列入淘汰的范畴了。
所以,那些王子们为了得到太子之位,都不会一味地表现聪明,而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比较笨拙的状态,尽可能表现自己仁慈憨厚。这样,就会在争夺太子的天平上加重自己的砝码。如果太精明、太外露了,反而就越没戏。这是中国皇位继承中非常有趣的一面。这也是因为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制约,不允许浑身是刺的人当皇帝。大臣们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历史上为了确定太子之选,皇帝和朝臣们争论的事例非常多。如果皇帝废长立幼,那可不是一个人的家务事,而是国家大事,不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于是,有皇帝为此杀大臣,也有大臣以死进谏,就是立皇后也是如此。当年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朝廷上也是闹得很厉害,前后争执了几年才得以通过。
《史记》中的外戚列传
这一句“经纶天下之大经”,可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永远都不会清楚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翻开二十四史,还是可以大致猜测出一些当时宫廷之事,因此读史很重要。
这里特别推荐大家经常看看《史记》中关于外戚世家的这一部分,仔细揣摩,会感觉非常有趣。如刘邦的夫人吕后,在《史记》中专门为她列了一篇“吕太后本纪”。吕后自刘邦去世后,当了七年的代皇帝,实际上在她的儿子登基后,她依然在背后掌握实权,前后加在一起有十五年之久。其后,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总之,每位太后背后都涉及到包括国舅爷等一大群人。发生在他们身上和彼此之间的大戏,真的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一品,却回味无穷,特别符合中国国情。
有些人如果看了之后,也许能刺激一下自己,使自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些人虽然当了官,却稀里糊涂,已经摔跤了,却不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如果肯静下心来读读《史记》中的外戚列传,理清其中各个集团在利益上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那就能够有所明白、有所借鉴。
但是,如何才能正确驾驭那种复杂、纷乱、危险的局面?还是要依靠“天下至诚”,否则即使你是皇帝,同样还是会被这局面搅糊涂,照样就被吞噬了,也就等于是牺牲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至诚”就是至公。只有至公才能至诚,也只有至诚才能至公。大公容不得私,大公无私,这样才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如果身为君王不能大公无私,一会照顾这个舅子,一会封赏那个老表,甚至有时还要照顾八杆子都打不到的、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亲戚,那岂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所以我们要仔细掂量“至诚”的份量,要理清至诚和至公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需不需要至诚至公呢?其实,这一点仍然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陷入各种是非麻烦里面呢?那就需要让自己至公至诚。只要我们嗜欲不多,嗜欲不重,那么也就能比较容易地进入公和诚的状态中。当然,这仍需要进行专门的修炼,才有可能循序渐进地进入这样的境界。否则连什么是公、什么是诚都不知道,对自己性情上的酒色财气、贪嗔痴慢都搞不明白,自己思维都是混乱糊涂的,那又怎么可能进入天下至诚呢?又怎么可能进入天下至公呢?就更谈不上“经纶天下之大经”了。给你个小摊子可能都玩不转,更何况天下国家!
既然能“经纶天下之大经”,自然就能“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所谓天下之大本,广义上说就是老百姓,狭义上引申一下,可以说是接班人、继承人。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延续的关键,就在于政权能否稳定地交接,也就是太子的选择问题。如果不能稳定交接,那么皇子之间、朝臣之间纷争不已,甚至刀兵相加,就像康熙的儿子们从大阿哥到十三阿哥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结党营私,结果弄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稍有不善就会天下大乱。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就是这样造成的,这些历史教训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相当多的。
天地化育,一方面是政治层面上的,另一方面就是经济意义上的。政治层面上的化育还比较好理解,而经济意义上的化育又表现在什么地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既然是社会中的人,一方面有自然性,另一方面就有社会性,那么也就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一系列的属性,这些都可以统之为天地之化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科学建设,等等,都在天地化育的范围之内。既然这些都属于天地之化育,那么就要明白其中的关键之处。这个关键之处就是阴阳平衡!
所谓天地之化育,也就是《易经》乾卦所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如果离开了保和、太和这样的和谐,那么天地就不能化育。天地之所以能够化育,就是因为处于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状态之中。
国学研究与西方学术分类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那么,天下之至诚到底依靠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归宿在什么地方,应该依傍在什么地方才能达到天下之至诚呢?
实际上,没有外物可以依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德行。要使自己的德行达到至诚的状态,只有依靠这个德行,这才是本钱的本钱,根本的根本。当它表现出来,就是“肫肫其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和文理密察这样一种仁的形象。乍一看,以为肫肫就是诚恳忠厚,但实际上,仁是一系列综合气质和素质的表现。有了这种综合气质和素质的表现,那么就“渊渊其渊”,安宁祥和,同时就如同万丈深渊一样深不可测;而且还“浩浩其天”,浩杳无际,充斥于整个天地乃至宇宙之间。人生短短百年,道德的深度如何?所涉及的面又如何?如果达到了天下至诚的境界,那么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不会有所遗漏。
对诚的这种深和广的体会,我们还可以借助孔子的《论语》。全篇字数也不多,但却表现出孔子自身极深的道德底蕴。他周游列国,前后见了那么多的君主,还带了那么多的学生,在他们师徒之间的问答之中,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夫子的学识确实是极其广博,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的确称得上是第一人,没有人可以超越他。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孔子的故事,是说当年吴国打败越国后,为了防止越国据以顽抗,便摧毁了越国的都城。在毁城的过程中,挖出了一根特别长的骨头,一节骨头就盖满了一车,人们谁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用现在考古的眼光看,可能是挖到了恐龙化石。孔子是当时著名的博物君子,一发现有什么特异的东西,往往就去问他。后来吴国遣使来到鲁国,向孔夫子请教,孔夫子听了后,便说当年大禹王召天下诸侯会于会稽,因防风氏迟到了,然后被大禹王下令斩杀。据说防风氏“其骨节专车”,说孔子认为会稽出土的骨头,就是防风氏的遗骨。于是大家对孔夫子有如此渊博的见闻而纷纷赞叹。
历史上知识渊博的人还有不少,如司马迁、朱熹等人的见闻也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他们站在了所处时代的文化最高峰。后人还有称赞诸葛亮、刘伯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无一不通的人物,这就说得有些玄了。真正的广博,必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哲学等各个方面。因此当我们面对中国国学,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说实在的根本就不好分隔区别。比如《大学》,按照现在西方的学术分类,它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政法、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思想,随便哪一项它都沾边,但是要明确地把它归于哪一项,它又哪一项都不是。《论语》就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西方的学术方法将我们的国学进行分门别类,应该系统、全面地加以研究。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前面所说的这些,必须以聪明圣知为基础,而且其聪明圣知还要到“天德”的境界,要与天同德!借用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要“与上帝同在”;用佛家的话来说,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把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担当起来;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承担起尧舜文武之道。
君子之道的日常表现
我们来看第三十三章“正心”。整个这一章都是借用《诗经》的语句,对中庸进行一番总结。我多次说过,《诗经》本身所具有的朴实意义,经过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的发挥,就被提高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古时候的人,如果穿上了一件特别光鲜的衣服,但是为了不显现在别人面前,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富裕,于是还要在外面披上一件普通的衣服,以掩盖里面衣服的亮丽。
这也符合《易经》的道理,系辞中说“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如果一个人带着金项链、金手镯、金耳环等金银饰物上街,那很容易就成为被抢劫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包里随时装着几十万的现金,说不定哪天连人带包一起被抢了。所以说不能随便显财露富。
那么君子有才华时如何?《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虽然自己有本事,但是要藏而不露。如果过于表现自己,一味地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所谓枪打出头鸟,那会给自己惹来很大的麻烦。
我有位朋友做生企业很好,以前也是不显山不显水。后来突然有一天给夫人买了辆宝马,结果才开出,兜了几天风,税务局就找上门来了,说根据他这几年的税务状况,不可能买得起这辆车,要查一查是否有偷税漏税现象,结果,他的企业就被税务局作为重点稽核的对象。
周敦颐先生在《通书》中说到:“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我们进德修业,应该安安静静地、实实在在地去做。如果能够确有成就,那么就是好事情;如果本身还没有搞出个名堂,却吹得天花乱坠,就像现在的包装炒作,于是这个大师、那个大师层出不穷,通过各种媒体胡乱吹捧,这实际上是一种耻辱。真正的进德修业,在没有达到一定火候的时候,都是提心吊胆,深怕别人知道。有的人也许是发了点财,或者是要升官了,于是到处敲锣打鼓,四处宣扬,深怕别人不知道。如果是在机关单位里面,你本身是个处长,也许上面有意培养你做局长的接班人,但是你就开始四处宣扬,说不定你局长没当成,就连处长的位置也保不住了。因此,该藏的要藏,不该露的千万不要露。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作为君子之道,不需要刻意地去表现自己,也不需要去渲染自己,但是他的名声、他的光辉自然而然地就会显现出来,进而也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受到社会的承认。而小人之道,因为其浅薄,就必然日益消亡。君子之道为公,小人之道为己。如果固执地在小人之道上行,固执地在一切事情上为自己某私利,那么肯定是既走不远也行不通,这是因为小人之道的能力半径非常有限,而且往往是在损耗自己的资源半径。
在社会大潮流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如果彼此之间都是尔虞我诈,也许这两天你得手了,让别人摔了筋斗,但同样过两天,说不定就该你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里。长此以往,你还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吗?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我们经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远香近臭、淡淡相交则久长,等等。这些都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彼此之间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也许在一定的时间内很亲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就会变成对头甚至仇人,越是利益相近,就越是容易产生大的矛盾。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有好深恨,就有好深;利益紧密几分,分手时的仇恨也就会强烈几分。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此作为君子之道,就是要淡而不厌,只有平淡相交才能做到久长。大家可以各自掂量一下,最好的朋友可能都是在年轻时候交往的,比如小学、中学、大学或者军队。就说军队,如果是在基层当兵,那彼此之间怎么会有什么利害冲突呢?可以说只有战友感情没有冲突。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了,人与人之间就有了经济利益关系了。如果工作顺利,也许还能愉快相处;反之稍有不顺,就你抱怨我、我抱怨你,最后不是你炒我的鱿鱼,就是我炒你的鱿鱼,彼此散伙。
“简而文”,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简简单单,有礼有节,根本就不需要矫揉造作。尽管前面说过“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古人制订了很多的繁文缛节,但真正的君子之交,还是简单纯粹的。又不是在朝堂之上,或是祭祀仪式上,平常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的规矩需要遵循呢?
“温而理”,君子之交是温和且富有条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这就是由此即彼,由外到内,有诸内必形诸外。如果能够做到上面这几条,那么就可以称为君子之道了。
君子之所以是君子
再看下面一段,“《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易经》乾卦初九爻云:“潜龙勿用。”君子在修行的过程中,既不会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不会去讨好卖乖,因此他们的德行是闇然的,处于潜伏隐藏的状态。但是随着修行的加深,当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还是会显现出来,无所不照,根本就不需要有意的释放,周围的人都会感受到君子之德的光辉。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正是因为如此,君子经常都会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所以才能无愧于心。真正的君子一心为公,不会有私心,所做的事情都是正大光明。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他的内心不会有惭愧之意。
大家都可以自我盘点一下,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乃至过去的所作所为,其中有没有让自己脸红的时候,如果有,就会生愧疚之心。人与人之间,对人对事自己究竟做得如何,合不合情?合不合理?合不合法?是公字当头还是私字当头?是不是有损于人?
无恶于志,就是无愧于心。作为君子,时时都在三省吾身,就是要达到良心的安稳。如果良心经常处于不安稳状态,经常睡不着觉,随时都在怕冤家、债主找上门来,随时都有惶惶惑惑、愧疚煎熬的感觉,这样的日子可是很难受的。只有自己行得端,坐得正,吃得饱,睡得着,这才过得是舒坦日子。不过,能够有愧疚之心也是很好的,说明你还有羞耻之心。周惇颐先生在《通书》中说:“知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那说明你还药可救。就怕有些人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还照样吃得香、睡得着,这些人就简直是不可救药了。虽然如此,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这些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总会受到心灵上的种种煎熬。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为他能够自省、慎独。既不需要别人要求,更不需要别人强迫,他是自觉于此。他会坚守这样的道德原则,会如是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心永远都不会落入放肆状态,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无不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运行。即使稍有偏差,马上就会纠正过来;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同样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孔夫子在表扬颜渊时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还说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渊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还是会犯一些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他绝不再犯第二次。从来不犯错的人是找不到的,即使孔夫子也同样会犯错误。谁能够不犯错误呢?第一次犯错是允许的。就像以前说的那样,应该允许别人犯错误,更应该允许别人改正错误。
貌、言、视、听、思
再看下面的原文,“《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即使独处一室的时候,君子也同样做得到前面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自己一个人在一间屋子里面独坐的时候,同样要无愧于“屋漏”,要做到无愧于心。只有这样,那么不管走到任何地方,或者哪里也不去,也同样可以达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这样的社会效果。
我们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谁能够让我们感觉他“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他就有长者之风,贤达之气。反过来说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能给别人带来“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的感觉呢?这很不容易啊!需要若干年在道上的修养,才有可能使周围的人对你既敬且信,这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其实,那些能够吃得亏的人,就相对容易让别人产生敬而信的感觉;反之,那些吃不得亏的人,稍微一碰就跳得八丈高,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是非不断,又怎么可能会有人对你敬而信呢?
我们再看下一段,“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奏假无言,就是向上天默默地祷告,祷告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一系列关于修行、修养方面的东西;祷告使自己的精神、道德圆融完善起来。这样在面对外部环境时,就不会有什么是非出现了。内无争于心,那么就外无争于事。人心内外是相应相承的。如果你是非心重,那么外部环境的是非事情也就多;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是非心熄灭,把自己的仁德养得实实在在的,那么走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是非。如果有谁能处于这样的精神状态,如果能使自己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那的确是自己的一大享受,也是自己的一大福报。人生短短百年,乐趣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过得舒坦?当然并不排除奋斗,而且也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挑战,敢于面对矛盾,敢于面对麻烦,只不过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还是要做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的效果,这说明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对君子来说,当他达到了前面所说的境界,既不需要表扬,也不需要奖赏,下面的老百姓也都会自发地按照你所说的去做,而且是积极的、充满了朝气和进取精神。就算你什么话都没有说,什么表示也没有,别人也照样会相信你、信服于你。翻开中国历史,还是可以找到这样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确可以达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的境界。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不显惟德,其实就是大显惟德,因为只有无言之德,才会大显于世,就如同有了火就会有光和热,有了德,其德化的光芒就会充显于四方,那么诸侯百官乃至百姓,从上到下都会效法。因此,君子敦厚恭敬,就可以使天下国家太平。《易经》大畜卦云:“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有德的人才能真正给人一种笃厚的感觉。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大畜卦最能真正体现坤卦厚德载物的精神。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不仅仅笃,而且还要恭。恭是对事而言。《尚书•洪范》有云:“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这里通过貌、言、视、听、思,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一系列感官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效果,指出了作为大人君子,乃至天子、圣贤所应该具有的气象。德性笃厚而且恭恭敬敬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看看孔夫子的画像,据说为吴道子所画,看上去还是比较传神,将孔夫子的庄重肃穆,以及宽裕温柔、发强刚毅等这些味道,也就是笃恭的味道画了出来。
孔夫子为人的确是笃厚恭谨,诚实稳重,经常会被小人所欺。但不管这样,他对人、对事、对己都始终保持着笃恭的状态,绝不敢戏弄,绝不敢掉以轻心。正是因为君子对人对事对己都抱着既笃且厚的态度,所以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使天下平、国家治、家能齐。故《易经》中说,“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其道理也就是基于此。
比比谁的声音大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未也。”我们来看这一段说的是什么。《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品德。这里的“大声以色”,是在发威,动辄呵斥于人。有些人说话喜欢很大声,然而有理不在声高。有德行、有修养之人,往往是不动声色的。
我认识这么一位女士,声音似乎天生就比别人要高八九度。首先这样说话本身很累、很耗气;其次听她说话的人,也会觉得非常难受。可是她自己却不自知、不自觉,于是总有一种和别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她跟我彼此之间有了交往以后,我就劝她,试着在说话的时候将音调降个几度下来,学习一下如何使用轻柔一些的语言,学习如何使用声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真的把自己的声调降了下来,结果和别人打交道,也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我自己平常说话,不大使用嗓子发音,而是声调降得很低,让声音沉下去,以丹田发音。虽然每次讲课都要讲两个小时,但也不会觉得很累。如果像男高音那样放声说话,那说不了几句可能嗓子就哑了,一堂课下来人也会累得个半死。
声和色往往是不可分的。有些人动不动就给别人脸色看,可是谁又喜欢看别人脸色呢?谁都喜欢和颜悦色。如果谁疾言厉色,或者一天到晚都像包公一样严肃,没谁会感觉到舒服。因此,有德的人绝不会大声以色。
大家都可以自我检点一下,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人对事是否有大声以色的弊端?如果有,就应该把自己纠正过来。只要是稍微会看相的人,一看到有这种弊端的人,就知道其祸患在什么地方了,而且在其命格上就已经暗暗地扣了不少分数。所以对于前面所说的一系列的涵养德性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用来借助改善自己的心性,改善自己的形象。如果如是去做,肯定是百利而无一害。如果执意对人对事大声以色,那么你的生活事业相对就会出现更多的麻烦。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未也。”自古以来,没有谁能够通过比谁的声音大、比谁的拳头利害,就可以教化老百姓的。秦始皇就是用的比谁的声音大、比谁的拳头大来统治老百姓,苛政滥刑,两个人之间说点悄悄话都要抓来判刑,结果,不可一世的王朝,短短二世而亡。如果对老百姓的管理除了威胁还是威胁,那么这个社会还怎么可能太平稳定呢?更不要谈什么繁荣了!
此处的声色,不光指声音大、给脸色,更是泛指政策法律等用以管理国家的方法。比如现在的拆迁,谁都不能一上来就发布通知,说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搬完,否则后果自负这样的话。那样的话,老百姓还不得闹翻天。所以还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于老百姓的合理要求应该满足;对于某些不太合理的要求,应该在和颜悦色地协商解决;对于所谓的“钉子户”,也还是要尽量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至于强行拆迁,那是最后不得已才采用的办法。国家这几年也比较注重这个拆迁问题,也出台了不少相应的保护老百姓权益的措施。
总之,为政者要以仁德来化民,而不能以声色来化民。
品尝圣贤之道的芳香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的部分。“《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段话意思是说,如果用仁德的方式来教化人民,就能有举重若轻的感觉,就如同举起一根鸿毛那么简单。上天、大道在化育万物的时候,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是无声无息无味,对此谁都看不见摸不着。但恰恰这样,才是高明到了极致!
翻开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以仁德化民所带来的效果。如汉文帝时期,春天,皇帝要带着皇后嫔妃和百官到田里种庄稼,此外皇后还要率领后宫纺织绣衣;在穿着上,裙不可过膝,不准穿绫罗绸缎;皇宫在开支上都是以节省为主。正所谓“上有所行,下必效焉”,当时的百官们也是勤勤俭俭,不敢奢华。这才开创了文景之治。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仁德的这种教化作用,确实是显而易见的,是非常明确的。
但是说实在的,历史上有哪位人物能够真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呢?那些伟大人物们,也经常感觉到很多事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时候都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谁都不敢妄言未来发展的走向。
现在大多数国家在制订方针政策时,都还是小心翼翼,非常谨慎。就说目前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这么多年也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敢放开脚步往前冲。毕竟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啊!整个内外环境也非常复杂,谁都不敢保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能够找到一条肯定可以走得通的路。但是不管怎样,所有这一切在大道眼里,却只不过是芝麻大点的事情。大道对万事万物万法的化育,就如同春雨滋润大地一般无声无息。
天地之道是伟大的,它的力量也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我们要想体会这种天地之道,那么就需要在圣贤之道上,在孔孟老庄等前人的思想中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努力地去学!去修!去行!假以时日,积以岁月,三年、五年、十年,乃至一生一世,积毕生之功,也许你就能品尝到圣贤之道的芳香。
即使不能穷尽此道,最起码这样一来,在自己人生的短短百年里面,我们就可以借助圣贤之道来驾驭自己的生活,驾驭自己的工作,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会带来莫大的好处,当然自己的这一生,肯定也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
快过元旦了,中庸到今天算是讲完了。最后的这一讲讲得较为简略,但可以接合前面的意蕴加以融会贯通,理解应是不难的。也可以接合书中的注释和白话翻译来理解,想应不会有什么差错吧!预祝大家元旦快乐,谢谢!
2005年10月—— 12月于讲成都毓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