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
刘梦溪
鲁迅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有一段人们都记得的话:“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其实不止太炎先生,“五四”前后的中国现代学者,许多都有与太炎先生相类似的经历,往往是早岁参加革命,中年以后专心向学,晚年退居宁静。问题是如何评价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学者主观的原因,还是客观的原因?应该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解释,还是需要求助于文化社会学?
&nbs...
作者文章归档:刘梦溪
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
刘梦溪
鲁迅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有一段人们都记得的话:“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其实不止太炎先生,“五四”前后的中国现代学者,许多都有与太炎先生相类似的经历,往往是早岁参加革命,中年以后专心向学,晚年退居宁静。问题是如何评价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学者主观的原因,还是客观的原因?应该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解释,还是需要求助于文化社会学?
&nbs...
胡适和梁启超:两个“国学书目”
刘梦溪
国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流行。许多与国学有关的比较大的事件,都发生在20年代。章太炎的上海系列国学讲座,在1922年夏天。然而几乎与章氏上海演讲的同时,另两位当时最著名的文化闻人各自开列一份自己认可的国学书目,并因此引发一番争论,这在上世纪20年代,不能不认为也是关乎国学的一件不小的事情。
主要是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影响不比寻常。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胡适,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他们在1922年和1923年,分别开了两个不同的国...
大师的“国学”和大学的“国学”
——中国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
刘梦溪
国学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流行。许多与国学有关的比较大的事件,都发生在二十年代。不过上世纪二十年代关乎国学的两件最大的事情,还是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和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
先说北大国学门。
蔡元培先生1917年掌门北大之后,他的学术理念之一是建立分科的研究院所。1921年通过《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第二年,即1922年1月,北京大学...
贾宝玉的“迷眩缠陷”和“放声大哭”
刘梦溪
袭人向宝玉挑战,增加了宝玉的烦恼。晚上读《庄子》的《胠箧》篇“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一段,生发出无限感慨,于是自己提笔写道:
焚花散麝,而闺阁使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
思想的力量
读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和《二集》
刘梦溪
没想到朱维铮先生也去参加今年11月杭州的马一浮研讨会。我们对马持论固异,见面交谈却能生出快意。我喜欢他的直言无隐的风格。其实我们吵过架,但很快重归于好。我因此说维铮是“学之诤友而士之君子”。会后去沪,与维铮同行,候车闲话,得聆他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益增了解。复旦演讲后的餐叙,维铮夫妇在座,《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和《走出中世纪二集》两书,就是此时所赠。最近才断续读完。读维铮的书,如对作者本人,音容意气充溢字里行间。他气盛文畅,有时竟是“使气以命诗...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
刘梦溪和《中国教育报》记者的一次对话
“国学”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个人并不赞成“国学”太热,“国学”是一个专门领域的学问,它应该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
记者:我知道您对当前的“国学热”及相关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思索,并且观点非常独到。请您谈一谈“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与区别。
刘梦溪: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
再谈《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刘梦溪
己丑年春节倏忽而至,京城除了爆竹鸣响得还算有点声势,年味儿仍然不是很足。什么原因呢?想来想去,还是与节日文化传统的流失不无关系。晚清以还的百年中国,一直迄于今日,我们正处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过程之中。本人近年颇关注这个问题,也曾写过一些文章加以论说。因此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放假一天,我举双手赞成。其实还应包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称做上元节)。但光是放假并不能充实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以想到了我比较熟悉的《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府过年的情形。《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红楼梦》里怎样过春节
刘梦溪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春节只有一次,即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家这个大家族,春节是怎么个过法呢?当然并不叫“春节”,而是过年。“春节”的称呼是1914年民国政府改叫的,其实并不准确,也许恢复已往的传统,继续叫过年更好些,公历的1月1日则仍然叫元旦——这是题外的话。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这是说,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
陈寅恪是学术奇迹的创造者
刘梦溪
陈寅恪出身名门,祖父陈宝箴是1895至1898年的湖南巡抚,父尊陈三立是晚清的大诗人。他们是清季有名的改革实干家。但由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两年后,即1900年,陈宝箴在南昌西山的崝庐不明不白的逝去。陈寅恪秉承家学,留学多国,精通多种文字,著作等身。1926年开始应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后长期担任清华中文和 历史两系教授。40年代末南下广州,先後任教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直至1969年逝世,终年八十岁整。
但1945年下半年,他的双目即已失明,此...
陈寅恪在男女情事上的现代意识
刘梦溪
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常有一事似不可解,就是无论他的研究对象是“殊族之文,塞外之史”,还是对隋唐政治制度文化渊源的考证,抑或是对钱柳因缘诗的释证,即不管研讨之具体领域如何陌生偏僻,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吸引你不知不觉地进入他的文本之中,而与之共振共鸣共叹,不敢稍有懈怠。
所以如是,原因很多,比如考证的详博、知识的充盈、文笔的婉妙,并因而引发探幽解秘的兴味等等;但最主要的,我以为还在于他的“古典”和“今典”并用的治学特点,释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