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梦溪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有著作多种。

《中国文化》创刊20周年雅集开场语


 

“语默动静,贞夫一也”

戊子岁尾雅集开场语

 

刘梦溪

 

 

背景

    2008年11月30日,中国文化研究所“戊子岁尾雅集”在国际俱乐部饭店举行,杨振宁、何兆武、戴逸、冯其庸、汤一介、乐黛云、李泽厚、李学勤、王蒙、范曾、余敦康、李希凡、严家炎、陈平原、沈昌文、董秀玉、于丹等师友与会,并分别作了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莅临并讲了话。本所全体人员与会。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北京大学学报的友人与会。主题是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国文化杂志创立20周年。

   ...

Read more

《读书》杂志与“读书人”和“知识人”


《读书》与“读书人”和“知识人”

 

刘梦溪

 

 

   《读书》杂志是特殊的,三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思想文化刊物能跟她的影响力相比并。她的成功,使得不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读书》杂志,即使不经常看《读书》杂志的人,也不能不称赞这本刊物,否则有可能被目为没有文化,不够时尚。

 

   《读书》的独擅之处,是在于,她是读书人的家,是知识分子的朋友。各类刊物多得不可计数,但可以称作读书人的家,能够成为知识分子的朋友的,只有《读书》杂志。照说不应该是唯一,可是我想来想去,竟找不到第二个。虽然如此,《读书》杂志本身却...

Read more

悼念文化孩童丁聪


悼念文化孩童丁聪

 

刘梦溪

 

 

    文化界无人不喜欢的孩童小丁,93岁的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本来不该惊异,可还是感到突然。5月9日,纪念五四90周年的一次小会,三联原老总董秀玉悄语“丁聪不好”。而几周前和几个月前,沈竣已经告知小丁近来所受的接二连三的磨难。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工程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再好的零件如果用了90年,其磨损的程度即使尚未宣告报废,也一定到了动则得咎的地步,所谓“老来无病也支离”。

 

    人类最优秀的头脑,...

Read more

我和一本杂志的三十年“君子之交”


 

 

《文艺研究》三十而立小言

 

刘梦溪

 

    《文艺研究》是我的朋友,而且是月明风清、君子相交淡如水的朋友。我和他不密,我知道他的存在,他也知道我的存在。毗邻而居,却很少热络过从。我悄悄地对他有一份期许。难得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以诚相待。不禁想起逸少所谓“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可不是麽?我和《文艺研究》的“相与”与“相遇”,今已过去三十个寒暑,当时还未届不惑之年。

  ...

Read more

我们提倡有性情的学术


我们提倡有性情的学术

《中国文化》2009年春季号编后记

 

刘梦溪

 

    去年年底,具体时间为2008年11月30日,本刊和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邀集了一次学术聚会,京城学界的老辈硕学和年轻友人多有参加。此期《戊子岁尾雅集记盛》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现场互动的诸种情形。聚会的请函作“戊子岁尾雅集小柬”,其中写道:“中国文化研究所暨《中国文化》杂志,今创立已二十年矣。时序递嬗,岁月迁流,逝者如斯。古者论学,最重省切二义。省者返也,切者问也。省能忠信,问则致思。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琢。’子夏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Read more

“五四”和反传统思潮


“五四”和反传统思潮

 

刘梦溪

 

    中国的20世纪的一百年,或者说自晚清到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危机并逐渐解体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体系建构的过程。这是一个混合着血和泪的极端痛苦的过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大。

 

    换句话说,晚清时期的中国是被人家拉着拖着打着骂着羞辱着蛊惑着走上一条“情非所愿”的路。说“情非所愿”,是因为每一步都是人家逼出来的,是“应变”,不是自觉自愿地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国力虚弱、社会体制等原因,是不是还有更深层的文化根性的原因?

晚清大故迭起、...

Read more

什么是亚洲价值?


什么是亚洲价值?

 

刘梦溪

 

所谓亚洲价值,我的看法,应该指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许多国家都是“文明体国家”(civilizational state),她们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社会结构和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第二,亚洲的一些国家,由于地缘、人种和历史诸方面的原因,文化与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相近、相融、相合之处,因而衍生出文化符号、文化伦理、文化哲学和文化行为的某些共通性和共识性的成分。例如作为交往工具的文化符号的汉字的运用,日常生活中饮食方式的一些习惯和筷子的使用,以及儒学伦理带动的行为规范的特征及其对公私生活发生...

Read more

21世纪的人类能否在非对抗中重生?


21世纪的人类能否在非对抗中重生?

 

 

刘梦溪

 

    现代文明惟一被遗忘的代价是地球的超负荷运转。其实地球被迫做出回应的预兆我们已经看到了:赤地千里,那是地球的饥渴;洪水泛滥,那是地球流的泪水;火山喷发,那是地球的叹息;地震,那是地球的愤怒。

 

    我认为国与国、区域与区域、民族与民族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东方离不开西方,西方也离不开东方。同和异,是就达至目标的途径而言。最终归宿,常常是相同的。《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信斯言也!

 

&nbs...

Read more

老百姓的财产为什么可以不必申报(转载)


转载者的话

  我与军宁同处一所,他的文章却很少看。大家都称赞他菜点的好,还有对国际金融与政治的知识,他的确很专业。最近无意中看到《为什么老百姓的财产不必公开?》,作者原来是军宁。是呵,为什么不呢?自知是知识盲点,便看了起来。看后知道是一篇好文章,经他一讲,我们老百姓全清楚了,也理直气壮地放心了。特别文章的仪态语气,轻松平静如叙家常。所以想推荐给留意我博客的朋友一起分享。他应该不会想到我读此文,转载也未征得他的同意,只好过后再补办手续了。

 

 

为什么老百姓的财产不必公开?

 

刘军宁


  在这个月结束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关于官员财产公开的热烈讨论...

Read more

呓语:为香港《明报月刊》40岁生日而作


 

 呓语

为香港《明报月刊》40岁生日而作

 

刘梦溪

 

 

   我与《明报月刊》相见甚晚,她已经是翩翩一少年的时候,我才知道天下有此隽才。那是因了余英时先生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和《近代红学的发展和红学革命》两篇文章,虽然当时看到的是展转相传的复印稿,还是让久蒙劫尘的我,有蓦然一曲来天地之感。这是我与《明报月刊》的初识,订交则是彦火兄主政之后。

 

   现在《明报月刊》已逾不惑之年,我与英时先生因缘晤识,也到了“志学”之岁。环顾当今世界,蚁蝗磨转,不胜今昔。两岸三地,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