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怀宏

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何怀宏所译多为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那么锱铢必较的市场经济


 

 

夏天去新疆一游,自然是走马观花,但即便如此,也对新疆之大之美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其间有许多人事也引人思考,我这里只说和市场经济有关的几件。

接待的主人带我们到天山深处的江布拉克草原牧场,在那里的一户哈萨克牧民家宰杀了一头羊,卸下的肉是按每公斤80元的市价计算。白天我们和那家哈萨克的主人说了晚上住他们的一个蒙古包,为此他还拒绝了另一拨想住的游客,但当太阳一下山,寒冷和湿气就有些逼人了,而且我们明天还要起早赶远路,就不禁犹豫起来,和主人去说可否我们今晚就不住这里了,趁天还亮还是赶到吉木萨尔去。我们北京来的客人想这可能会有些麻烦,未料主人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不...

Read more

因德而死,责尽而亡


 

 

 

 

 

陈天华常与邹容并称,被认为是以牺牲个人生命唤起革命意识的青年英烈。但其蹈海赴死与其说是为了革命,不如说是为了道德。1905年日本颁布对中韩留学生有诸多横蛮无理限制的规则,激起留学生们的反抗,但真正使陈天华感到痛心,甚至不惜为之一死以求感奋同胞的,并不是日人的取缔规则,而是国人在这一过程中以致此前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逃避责任、不守私德、亦无公心的恶劣品行。这正如他在遗书中所言:

 

 

    近来每遇一问题发生,即群起哗之曰:此中国存亡问题也。顾问题有何存亡...

Read more

通选课《文学与伦理》教学大纲(新)


 

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形象和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很值得进行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分析和挖掘。同时,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伟大经典也拥有广大的读者,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即人学”。

本课程将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探讨文学与人生伦理,重点是近现代文学及其中反映出来的现代人的道德困和选择,尤其是从有关生命原则的命案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复杂人性和底线伦理。课程将以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为中心,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

Read more

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二元还是一元?


我们经常听说或径直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而今天的中国也在进入这样一个社会,事实真的如此吗?

   的确,“人各有志”,不同的人所看重与追求的东西都是有差别的,严格起来,乃至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价值观念完全相同的人。但是,这种种观念又还是存在着一些类似性的,对这些差别就还可以做一些归类,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即便在“合并同类项”之后,还是有不少不一致的价值追求:比如一些人最关心的是获得或至少追求一种精神信仰——虽然还会是不同的信仰;还有些人更看重实惠而不以信仰为意;也有些人更重视天伦之乐,重视亲情或友谊的慰藉。

然而,这不是从来如此吗?这种多...

Read more

人以食为天


三联书店出版的二十卷吴宓(1894-1978)从1910年记到1974年的日记,几乎恰好涵盖了一个最能表现这一时代特征的“短20世纪”。虽然这只是一部个人史,但是,难得有这样连贯的一部个人史,难得有这样一个人甚至每天挨斗回来——写日记也是挨斗的一个原因——也还要偷偷写下当天的日记,这也许就因为他还是一个至死不变的“士”罢。所以,对这样一部日记,值得细细品读。

最近断断续续地读它,有许多收获,顺便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其晚年,所述每日所吃食物甚详,兹摘引1972年(时年78岁)的数条如下:

 

一月一日……早餐花卷一枚,饮白酒甚多。……宓早午晚各食煮卵一枚……正午,赴食...

Read more

从乡土中国到都市中国


    价值是我们认为好的东西,是我们在心里看重、认为值得以行动追求的东西。我们看重的东西不止一个,但我们常常还是能够理出持久和非持久之别、根本和非根本之别。不同人的价值追求也会有所不同,但在人性的深处还是会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重视或需要的。不少进饭馆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进书店,而所有进书店的人都还会进饭馆,所以,饭馆的数量远比书店要多。或者说,价值追求还会有多数和少数、比较广泛和不那么广泛之别,在一个社会里,就会形成主流或非主流、支配或非支配性的价值追求。我应当追求什么?或者更进一步说,一个社会应当主要追求什么?按休谟的说法,这种...

Read more

仰望星空 立足大地


(本文是今年4月为《同舟共进》写的一篇纪念五四的专稿,如和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相似,纯属巧合)

 

 

在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在《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写下的名言:“有两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是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我们大多数人在所有时候,甚至所有人在大多数时候对星空可能会熟视无睹。星空的实际用途似乎只是为我们在黑夜提供一点亮光,而在都市里还没有这种需要,所以,我们甚至常常感觉不到星空。第一个有史可证非常单纯地仰望星空、并因此产生惊奇和敬畏之情的的人也是第一个哲学家——古希...

Read more

让温和成为中坚的力量


    偶尔读网,看到“牛顺容的博客”上的一段话:“随着网络论坛、博客的发展壮大,确实给广大网民提供了表达意愿、交流思想的宽广舞台,……但是,网络上已经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什么事都一窝蜂,凡是出现什么热点事件,数以万计的网民们蜂拥而上,很多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甚至连事件的基本内容都没有搞清,就开始发表激烈、偏激的言论,相当多的用词都进行人身攻击,国骂不断发扬广大。”我想,有不少人可能都会对此抱有同感,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把这一感觉说出来,只是本能地避开这些热闹和喧嚣。

     在西方政治理论中有一个常可引证调查...

Read more

思想精英与行动精英


 精英与大众的分别乃至龃龉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议,但我这里主要感兴趣的是精英内部的划分和歧异。有一个事实,即从对历史的确产生了真实的、能够在上面署名的一种影响看,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更偏向于“观念的人”,一种更偏向于“行动的人”。前一种人主要是通过思想和艺术影响世界;后一种人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力和军事暴力影响世界。这两种人在人世间当然都是属于少数,而历史前台的演员就主要是他们。

我们以前一向多只强调一种划线,即按立场观点或者意识形态划线:你是属于自由主义还是激进主义或者保守主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是左派还是右派、是革命还是反革命,姓“社”还是姓“资”等等。这种划分并非没...

Read more

“西方经典·观念读本”总序


 

“西方经典·观念读本”

 

    “西方经典·观念读本”书系是我们拟议中的“观念文库”之一种。作为后续,我们或还将编选“中国近典·观念读本”乃至“中国古典·观念读本”。拥有语言形式的思想观念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各民族、各文明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都对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做出了贡献,有必要互相参照。而当世界进入“现代” 之际,甚至在商品、资本的全球大规模流通之前,观念的流动其实也就早已开始、乃至后来引发了世界性的激荡。在这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轫过程中,西方观念相比于其他文明的观念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母邦中国在近一百多年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