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怀宏

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何怀宏所译多为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独立思考是种苦刑,许多人不愿承担


 
本文是何怀宏《良心论》一书序言
 
一篇序言是放在一本书前面的文字,然而,它却往往是作者最后才动手写的,因为作者可以利用这一时间上滞后的有利地位,统观全书,对全书的主旨和内容做一扼要的交代。

在刚开始写作时,作者对自己要写的东西并不总是很清楚,或者即使较清楚,也几乎必然地要在写作过程中作某些修正,这对一本伦理学著作来说尤其是这样。用约翰•罗尔斯的话来说就是:"道德理论是苏格拉底式的"。

也就是说,它是对话式的,是反复比较和平衡的,是总是容有修正的,是采取一种不断接近的方式来达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的。
 
&...

Read more

功利世界的存活意义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是一个不需要多作介绍的学者,作为一个“动物解放”的首倡者和动物权利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学界。其《动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1975)一书,被视作是动物权利保护运动的开创性经典。其《实用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1979)一书,也常被用作应用伦理学的教材。他在澳洲与美国等地的大学辗转任教,1999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的讲座教授。

  《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伦理》(How are We to live?-Ehics ...

Read more

把握你自己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都是独特和不可替换的,我们要学会爱自己,不是怜惜、伤感地去爱,而是骄傲地去爱。

  我们要坦然地接受一切已经给定,我们不可能再改变的东西∶ 对自己的优势善加利用,小心地改进或者避开自己的缺陷,避不开时也不妨象第三者一样幽默地嘲笑嘲笑自己,并且宽慰地想到: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包括所有的伟人。

  我们也还要牢记:我们还没有完全被决定。我们的未来,还正通过每时每刻的现在而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在一个加拿大电视短剧中,有一个女孩伊丽莎白,她长得很胖,容易逗人发笑,又在学校的演出中被派定了一个她很不情愿演的角色──演一个男孩...

Read more

正义在中国的历程


      未来中国正义观念的构造,应当同时兼顾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百年启蒙与革命传统和十年市场经济传统的经验,分配的对象应当扩展到权力、财富、地位与名声,并在政策上对社会底层予以特别关注。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制度中包含着一些有益的伦理含义,尤其是通过选拔生产统治阶级的方式以及对最弱势群体皆有所养的追求。就现实而言,香港蕴含自由的法治、台湾蕴含传统的民主,以及大陆不同地区的经验,对我们凝聚正义共识都有一定的启发。

   建构当代中国正义观的多种经验

 

当代中国比较稳定、趋同的正义观或还在路上,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即今...

Read more

受命造反的青春暴力


 

凡存在过的都会留下痕迹,就看是什么痕迹。今离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已经45年过去了,但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没有死去。而我也关心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并尝试勾勒“红卫兵”的一些思想和行为特点,或者还可看看它们现在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对其中一些事情的叙述和看法自然是在“文革”结束,且有了相当的距离之后看了许多文献资料和研究著作才了解和明白的,同时也揉入了自己的一些直接观感——当然主要是从外省的、普通红卫兵的角度观察。

“红卫兵的一代”我想可大致定为在文革开始的一年—— 即在1966年进入中学到这一年大学尚未毕业离校的学生,主要是这十来年的大中学生,也就是说,...

Read more

中央委员会里的工人代表


 

 

 

权力运作与阶级政治的关系,一是宣称以一个政治组织(政党)、甚至有时是以一个领袖代表某个先进阶级或领导阶级的利益;二是直接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掌握权力的人。前者在中国似乎是更习惯的做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大上,有一批工人和农民代表直接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被有的学者认为这才是真正代表工农阶级或至少加强了草根性。工人阶级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新社会的领导阶级,1969年召开九大时毛泽东“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话更是言犹在耳,进入这届中央委员的有些工人固然是造反派的头头如王洪文,但也有些工人的确是本职工作出色的劳动模范如王白旦。...

Read more

趣味横生的时光


 

 

我最近去清华看望因摔伤骨折住院的何兆武先生,房间干干静静,老先生笑眯眯的,洁白的床上放着一本他正在看的、英国左翼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回来我也赶紧买来了这本书,一读果然“趣味横生”。

但正如译者周全所指出的:书的原名“interesting times”(直译“有趣的时光”)其实是一句反话。所以,他加了一个“横生枝节”的“横生”,并在“译后记”中解释说:它来自这样一句据说是译自中文的看似祝词、实为咒语的话:“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

Read more

在回忆中生活与创造


20世纪是暴风骤雨的年代。这先是发生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主要是欧洲的战争,而法国又首当其冲,每次都要绞杀英、法、德几十万年轻人的几次大战役都是发生在法国。

时局是紧张动荡的,但也有一个法国人似乎与之完全无关,他因为严重的哮喘只能生活在自家的密室里。他的生活习惯和一般人也是颠倒的。他每天晚上开始写作,每天清晨来临的时候开始入眠,并总担心在下一个晚上到来之前自己就可能死去,但他还是写完了,前后费时十多年,最终完成了一部多卷本的、总共近三百万字的巨著。

这个人就是普鲁斯特,他生于普法战争结束后巴黎公社浴血的那一年(1871),在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死去(1922)。但是,在他的这...

Read more

好的生活何以可能?


 

 

 

我想我们是在要争取“好的生活”的前提下讨论“可能的生活”的,即不言而喻,我们是优先考虑要过“好的生活”,过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赵汀阳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叫《论可能生活》,但仅仅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可能生活”并不足以调动我们的生活意志,成为我们的生活目标。人们也并不都是或并不总是想改换生活,并不是总要去尝试新的生活而不满旧的生活。就一个人来说,他只有一个一生,更是无法去过“各种可能的生活”。所以,我以为“好的生活”比“可能生活”还是更能概括我们的生活目标和意愿,先是好的生活,然后是可能性的问题。而可能性的问题的确也很重要。我现在想问的一...

Read more

送铁生远行


    今年的冬天很冷,临近岁末的几天更冷。在这年的最后一天,突然传来噩耗:史铁生走了。这离他满六十岁只还有四天,他是在195114号的一个大雪天出生。但这个冬天虽然寒冷,到现在还没有下过雪,而只有时时怒号的朔风。

凝视着他在1996年送我的《务虚笔记》扉页上用钢笔写下的有力笔迹,我当年在旁边用铅笔注了几句话:

“史铁生,死贴着生,死始终贴着他的生命。他是从死到生,从死中来,从死中生。死生之间,是一段铁,他的生命命定是铁,他的生命必须像铁。铁冰冷而坚硬,铁是生命的痛苦,也是生命的意志。”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他“最狂妄的年龄犯了病”,那是他的21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