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佩荣

傅佩荣(Fu, Pei-Jung)先生,祖籍上海,生於1950年,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学术专长:儒家、形而上学、先秦哲学、宗教哲学。曾开设课程:宗教哲学、哲学与人生、如家哲学研究、形而上学、论语解读、哲学英文、西洋哲学史、先秦儒家哲学。

忙碌而不盲目


稍有成就的人,很少不觉得自己很忙的,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档,好像到处被人需要。被人需要,才能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但是,忙碌一定比空闲好吗?我会不会因为过于忙碌而使自己变得盲目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先想想自己在忙些什么。除了每周固定的上课之外,我必须定期作研究、写论文、参加研讨会。这些事情不会让我忙碌,因为压力来自于自己,可以自由安排及调节时间。问题是:我有多少可供安排的时间?这就碰到问题的核心了。

原来这几年占用我最多时间的,是在社会上开课与讲座。说到开课,以二○○五年为例,单单《易经》我就讲解了四轮。社会上有心求知,尤其想要学习《易经》的人很多。我所侧重的,除了以通顺的白话与浅显...

Read more

心的双重作用


关于儒家对人性的看法,许多学者根据《孟子》书中出现两次的「性善」一词,就认定儒家的主张是「人性本善」。如果追究这种性善说的理由,则答案可以再推到孟子所谓的「心是善的」。但是,孟子对「心」的观点远比此说要复杂多了。本文将扼要叙述其中缘由,指出孟子的「心」概念实有双重作用,并且最多只能肯定「心」是向善的而非本善的。

 

一,心是浮动的意念

 

在《孟子》书中,「心」字出现超过百次,是所有涉及「人」的理解中最常见的。相对于此,《论语》中的「心」字只有六见。由此可知,从春秋到战国,人们的自我意识或主观看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心」字的一般用法是指人的...

Read more

别再误导下一代,“性本善”是错的


  我们今天常讲的“性善”一词,就是从《孟子》一书开始使用的。有人认为“性善”就是“性本善”,因为《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的生活经验。读古书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可以把它的原始面目——所谓原版原典——直接掌握住。两千多年以来,读书人都读这些书,并且将其作为最基本的材料,从中学习做人处事的方法,汲取人生重要的观念和信念。从儒家的经典中,可以发现中国历代读书人心态变化的基本脉络。

  司马迁说他每次阅读《孟...

Read more

儒家是如何看待社会暴力的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坚定的心志,只有读书人做得到。至于一般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也就没有坚定的心志。如果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这就等于设下罗网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德之君在位,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在规划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对上足够侍奉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小,丰年可以天天吃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走上善道,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现在给百姓规划的产业,让他们对上不够侍奉父母,对下不够养活妻小,丰年还要天天吃苦,荒年就免不了饿死。这样,他们连救活自己都怕...

Read more

孔子的“幸福观”是怎样的?


  曾晳即曾点,字子晳,与其子曾参皆为孔子的学生。他的志向是要配合天时(暮春)、地利(沂水、舞雩台)、人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由此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孔子欣赏他的志向,表明儒家在深刻的入世情怀外,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不吾知也”,人往往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因此询问四个学生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带兵作战。“哂”即微微一笑。孔子的这个表情也被学生记下来,这说明他平常不苟言笑。别的学生,大概看到孔子这么一笑,就不敢乱说话了。接着,孔子点名冉有谈志向。冉有对于经济很在行,由他治理国家可以使百姓富足,但...

Read more

读懂老子,才代表有了智慧


  智慧是一道门槛,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老子》,显然是在门槛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老子》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老子》,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槛了,从此豁然开朗。

  我们用三个简单的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古代社会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人世间的一切总是相对的,所以道家主张不要以人为中心,才能重视人的“自然性”,也就是人脱离社会跟大自然相处时本来的样子。读道家学说,希望就会油然而生,觉得能够突破社会造成的各种困境,因为人类社会往往是负面...

Read more

墨家强人所难,法家自相矛盾


  春秋时代,传统的政治结构开始崩解,于是好学深思的人勇于提出新的理念来说明宇宙与人生是怎么回事。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是战国时代的道家代表,他的著作中有一段话,描写“古代”(哲学家出现之前)的状况。他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意思是:“古代的人真是完备啊!他们配合神明,取法天地,抚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推及百姓,明白治国的根本原则,也不疏忽法度的末节,不论时间空间上的任何领域,事情上的小大精粗,他们的功用都无所不在。&rdqu...

Read more

走出理念的困境


  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亡的局势,所承担的不仅是救国救民的使命,还有自己如何安身立命的难题。我的预设立场是:凡是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无法避开文化的走向,亦即在文化的三层次中,如何分辨本末轻重,找到立基点与平衡点。换言之,为了维持中国人继续存在于天地之间,首先须在器物层次追求船坚炮利;此计未能奏效,则须转而在制度层次寻求变法维新;但是此计依然失策,剩下一途只有在理念层次想办法了。

  中西文化交流若是未达理念层次,就无法激发出心智的火花。问题是:这种交流难道也是单向的,也是像器物与制度一般,是由中国向西方学习模仿?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连制度都不能搬来就用,更何况是理念?而此一责任...

Read more

漫谈我的阅读经验——阅读的快乐


  没有压力的事情,谁会长期做下去呢?我从开始求学起,就一直待在校园中,单单在台湾大学的年资都快三十年了。为了教书工作,我必须保持阅读习惯。我对于这样的压力,其实是深感幸运的。

  由于从前的翻译经验,我的阅读方式主要是「精读」。翻译就是最好的精读训练,我由此增强了英语能力,并且顺利念完学位。回国之后,我的教学课题之一是儒家哲学,必须经常沈浸于孔子与孟子的作品中。这些古典数据究竟在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意思?我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诠释学的具体例子。

  于是,我从精读转而从事「经典解读」的工作。这是我研究生涯的转折点。为什么称之为转折点?因为学术界对许多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