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道门槛,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老子》,显然是在门槛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老子》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老子》,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槛了,从此豁然开朗。
我们用三个简单的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古代社会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人世间的一切总是相对的,所以道家主张不要以人为中心,才能重视人的“自然性”,也就是人脱离社会跟大自然相处时本来的样子。读道家学说,希望就会油然而生,觉得能够突破社会造成的各种困境,因为人类社会往往是负面的现象居多。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每一种哲学讲到系统时,都必须提到“形而上学”,亦即到底什么是最高的存在。孔子把“天”当做最高的存在,在他两次差点遇难时都会提到天,比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遇到困境,孔子就把“天”抬出来;换作是道家,就会把“道”抬出来,两者的概念不一样。
儒家是承先启后,因为“天”早就出现了。“道”的原意是指路,代表一种特定的路线,发展出来的规律,有所谓“天道”、“地道”、“人之道”。道家所谓的“道”则不同,道家用“道”来代替“天”。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比较没有成见,我们总会认为儒家是主要的,道家是次要的。他们却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因为在古代“天”的地位最为崇高,“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亦即“天”生下百姓,而道家竟然认为“道”比“天”重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取代了“天”的地位,这当然是革命了。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要行善;“与道合一”,则代表道家能够变成有道者或行道者,这个“道”使得整个生命的境界不一样了。比如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意即从“道”来看万物的话,宇宙万物没有贵贱之分。然而,人类社会一定会有贵贱之分,道家要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与无限的层面来观察。永恒是要突破时间的限制,无限是要突破空间的限制。人的思想就在时空里打转,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称作“宙”,“宇宙”就是空间加上时间。要从无限突破空间,要从永恒突破时间,这就需要智慧。老子的方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虚”是指排除各种感官的欲望,“静”是指人不要有什么行动,既能虚又能静,虚就空,空了之后就显出它的光明。
《老子》并非完全都在谈论抽象、玄妙的观念,它也谈体验“道”之后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以便作为今人的向往。《老子》五千言里面没有一个“你”,跟“你”没什么好说的,“我”是悟“道”的人,而“你”没有悟“道”,言语根本不通,无法沟通。因此,《老子》一书,等于是有个极有智慧的人,体验到什么是最后的真实(称为“道”),体验之后感觉一切都非常自然,非常愉快,摆脱了世上诸多的纷扰,摆脱所有的后遗症,让天下都归于愉快的状态。这份愉快,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
《老子》其实是一本难解的书,其关键在一个“道”字。“道”的概念代表两种性质:第一叫做内存性;第二叫做超越性。“道”的内存性,是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一旦离开“道”,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更不要说维持了,因为“道生万物”,无一例外;另一方面,万物再怎样变化,或消失或增加,“道”完全不变,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道”的超越性。
读懂老子,才代表有了智慧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