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坚定的心志,只有读书人做得到。至于一般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也就没有坚定的心志。如果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处罚,这就等于设下罗网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德之君在位,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在规划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对上足够侍奉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小,丰年可以天天吃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走上善道,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现在给百姓规划的产业,让他们对上不够侍奉父母,对下不够养活妻小,丰年还要天天吃苦,荒年就免不了饿死。这样,他们连救活自己都怕来不及,又哪有空闲讲求礼仪与义行呢?
“大王想要实现愿望,那么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桑养蚕,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小猪、狗与大猪这些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他们耕作的时机,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办理学校教育,反复讲述孝亲敬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及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袄穿也有肉吃,一般百姓不挨饿也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生活无虞才能走上善道
“恒产”是固定的产业,足以使人衣食无缺。“恒心”是坚定的心志,要“择善固执”,孟子对读书人的期许由此可见。
这句话并不是歧视没有读书的人,而是说人读了书之后就能明白道理。古代的经典,无论是历史,像《书经》,或文学,像《诗经》,都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百姓的心声。这些经过长期的搜集,再选择淘汰之后留下来的,肯定是人类生命经验里面极有价值的资料。所以启蒙教育很重要,如果从小就明白道理,言行正确,自然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会产生正面的效应。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古代接受完整教育的人很少,一般人生活穷困的话,很容易饥寒起盗心。所以孟子认为,一般百姓无恒产,也就没有行善的恒心。孟子揣摩百姓的心理,十分到位。
穷困之时,要坚持原则遵守法纪,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吃饱喝足、保住性命,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政府如果不分给百姓田地,或者不让他们安心工作,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一旦犯罪就抓来处罚,这样就等于是设下陷阱来对付百姓。
所以,孟子认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如此百姓自然乐意跟随而走向善道。如果情况相反,比如战争的时候,百姓连活下去都困难,又怎么可能要求他们讲义行、讲礼貌呢?
满足民生实际需求是治国之本
所以,齐宣王想要实现愿望,必须回到根本上来。儒家重视“回到根本”,就是注意到人的基本需要。人要吃饱喝足,然后才能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是配合人性内在的需求,即教导人们什么是善,鼓励人行善避恶。
接下来“五亩之宅……”的一段文字,在〈1·3〉有类似的说法。以前一般百姓的生活很简朴,到七十岁才有肉吃。这是从最低限度来考虑,就是让最穷人家的七十岁老人都可以吃到肉。如果大家生活丰衣足食,上下必定齐心协力。
由此可知,孟子的理想十分务实,他肯定百姓吃饱喝足是必要的。但是,儒家当然不是只谈经济而已,经济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百姓吃饱喝足之后,就要想到更高的层次,即如何发展心智的潜能、追求灵性的修养等。
往更高层次的方向很明确,就是要让一个人成为更完整、更完美的人。方法是通过不断地行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因为一个人行善时,相关的人一定会受惠、受益,如此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在整个社会推广开来之后,自然天下和乐太平。
由本文最后一段,可以再度看出孟子对一般人物质生活的重视。孟子作为哲学家,自然有他深刻而高明的见解,但是谈及现实人生,像政治与经济问题,则必须具体而可行。孟子从具体生活入手,最后可以畅谈浩然之气,直至上下与天地同流。
儒家是如何看待社会暴力的
评论
编辑推荐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