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萧功秦

湖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著有《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士大夫与西方挑战》(1986),《萧功秦集》(1995),《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1999),《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2001),《知识分子与观念人》(2002),《中国的大转型》(2008)等专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通史,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

疫情中的思考与《走出天下秩序》


  1、上海街头出奇的宁静 

       我住的小区是上海徐汇的一个封控小区,目前还没有解封,但只要向居委申请通行证,还是可以出门看病的。

  在电话联系以后,我到居委填写了一张表格,写明最近两次做核酸的时间与出门事由,居委大白盖了一个章,我就可以凭这个申请单出门了。

  五月四日清晨,我骑电瓶车去第九人民医院看牙科门诊。这是一个多月来第一次上街,颇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新鲜感。从小区到医院的一路上,空旷的大街见不到一个行人,即使是快递小哥也不多。

  往日繁华的林荫道,连汽车也不见踪影,这种出奇的宁静,倒还别有一番趣味。我就在路...

Read more

中国模式的利弊及前途


中国经历的巨大变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如何看待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政治体制与发展模式?它是从何演变来的?用什么政治学理论来解释这种体制与结构?它的优势与弱势何在?它在未来将面临什么挑战?什么样的新权威主义体制才是具有可持续性并能成功地向新文明推进的良制?本文从新权威主义这一理论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及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尝试提出一种宏观的解释框架。

一、中国百年变革述略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运急转直下,震荡起伏了一百多年,到邓小平主政的1978年,中国的命运才真正向好。从1840年到1978年,共计139年,中国人在漫漫路...

Read more

华夏国家起源新论


——从“猴山结构”到中央集权国家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启示

(一)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是运用“五种生产方式”范式来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这种范式认为,最早产生的国家只能是奴隶制国家。夏朝既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那么,夏朝就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商朝是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为了证明它们是奴隶制社会,就必须找到根据。20世纪初,恰恰在安阳商王墓里发现大量的人殉,被认为是提供了商朝为“奴隶制国家”的铁证。根据这种论断,学者们要研究的只是中国从什么时代...

Read more

中国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改革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我想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中发展得最好、国力最强的时期。记得改革开放10年后,我到新加坡做访问学者,见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中国现在的国运很好。我是第一次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对当今中国的评价,后来每次演讲、报告,写文章,我总喜欢引用这段事实。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段时间(1840~1978年)有14个十年,如果以十年为单位来比较,这...

Read more

“左右”愤青立场不同但思维相似


 

  早在文革后期,我在上海市郊当工人时,有一次参加厂里组织的支持某国革命运动的大游行。这时突然一辆奶罐车闯进我们浩浩荡荡的队伍,游行者中一些人顿时愤怒起来,“谁竟然敢破坏革命大游行?”于是一批人勇猛地冲上去,把那司机拖出来,一边打,一边骂“帝国主义的走狗”。那可怜的司机事后解释说,那天牛奶再晚些送出去加工就变质了,只是没想到车挤到队伍中间去了。

  这就是文革中我所经历的真实的愤青故事。它具备了“愤青文化”的所有条件: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凡是“干扰”自己行动或反对自己观点的...

Read more

旧者已亡、新者未立


  ——帝国文明崩溃后的二十世纪初期

  重新解释中国大历史系列之四

  中国二千年历史上形成的帝国文明是一种安分敬制为核心价值的文明,其特点是,根据各社会成员的角色与功能,规定了相应的等级,并根据等级高下,来分配各种稀缺资源(财富,地位,荣誉,权力等等),以避免无分之争。即以牺牲个体多元竞争为代价,要求社会成员“安其分,敬其制”,来保持刚性秩序的宏观稳定。这种文明结构中的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微观的竞争能力与变异能力,无法适应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挑战,清王朝无法通过变革而转变为开明专制主义,而不得不走向崩溃。

  专制体制推进中国近代化...

Read more

文明结构的差异


 

  过去人们谈中国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从以“分”为基础的大一统文化与多元竞争文化这样的文明比较来看,实际上就是一个假问题。中国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因为萌芽暗示着它会发育生长。与其说萌芽,不如说是死胎。

  现在有不少学者仍然有一些糊涂的看法,总是拿近代以前的中国文明超越当时的世界其他各国来说事,如果以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用来衡量工业化程度“经济总量”或GDP来衡量前现代社会,那会造成很可笑的错位误读。把小舢舨用竹条连结起来,并不意味着可以达到航空母舰的总量。

  从文明结构的差异看中国应对西方...

Read more

中国为何没能突破农耕文明?


  只有从大历史的视角,才能客观地看清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意义。众所周知,一百多年以前开始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农业帝国文明败给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转型。只有从不同的文明结构这一更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失败与帝国文明崩溃的原因。因为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结构冲突的历史。

  萧功秦教授这里我们先来看中华帝国文明的结构特征。它实际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以“安分敬制”为基础的文明,社会个体“各守其分,不得相侵”,如同没有生命的城墙上的砖头,整齐地堆砌起来,这个文明中的人们,生活在三纲五常...

Read more

警惕新左派的极左化危险


【摘要】2015年国内新左派中的极左思潮,在社会群众中,甚至在一部分党内干部中有所抬头。“左”的思潮的复苏,表面看来是帮中央维持政治稳定,实际上是从“左”的方面反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正确方针。

国内新左派与国际新左派的“同”与“不同”

新左派思潮是以左翼平均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与公平为核心价值,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层化、社会失范与其他社会问题,简单地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体...

Read more

如何看待沈大伟的“中国崩溃论”?


 友人:

谢谢你从国外刚转来的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谈“中国崩溃论”的英文原文,以及《华尔街日报》上后来发表的美国三封读者来信。沈大伟的文章在国内已经有所介绍,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后阶段已经开始,并且它在最后阶段旅途上走得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远”。

我的感觉是,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式的民主的普遍信念从来就是根深蒂固的,美国主流学者与许多人士,如同相信他们的基督教一样相信,如果中国不走到美式民主的方向上去,只有崩溃一途。他们积极支持的“颜色革命”与&ldq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