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萧功秦

湖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台湾大学《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著有《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士大夫与西方挑战》(1986),《萧功秦集》(1995),《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1999),《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2001),《知识分子与观念人》(2002),《中国的大转型》(2008)等专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通史,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庸俗的“成功”

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

Read more

习近平新政



习近平新政特点:铁腕改革,收放结合,紧的更紧,放的更放

 

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两年,透过反腐集权,无疑已掌控权力。您个人如何评价他两年的执政?其新政有哪些特点?

 

萧功秦: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六年,与十八大以前时期相比较,二年来的习近平新政,可以总体上概括为十六个字:“铁腕改革,收放结合,紧的更紧,放的更放”。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二年来的新政内容,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中纪委的组织优势,空前规模地进行高强度的反腐败。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腐败治理是个难题,许多国家由于缺乏相应的治理能力,退...

Read more

鲶鱼效应与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鲶鱼效应与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历史研究应该“去政治化”

  在中国历史研究与教学中,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处理蒙汉关系的历史问题。众所周知,这是绕不开,回避不了的问题。这里充满了血腥的历史纪录。从1211年蒙古大军突入长城,到1234年蒙古灭金,史称“河溯大乱,凡二十年,人民死亡几尽,千百不一存”。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如果如实直书,人们会担心这是在挖民族冲突历史的伤疤,似乎不利于民族团结,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为成吉思汗尽说些好话,什么军民团结,爱好和平,也更是违背了历史学者的责任。在解决这个问题...

Read more

发展公民社会之中国路径


  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症结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另一方面,社会冲突日益呈现高频化、高强度化的现象。数月以前发生的浙江乐清的钱云会事件,温州7?23动车追尾事件,在全国引起的强烈反应,十分鲜明地凸显出群体事件引发的社会冲突的强烈程度以及刚性维稳的不足之处。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近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同时进入了社会分化时期。虽然社会已经出现广泛的利益分化与阶层多元化,但不同的利益集团却并没有相对应的非政府组织来代表、表达他们的利益。社会群体和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有效的沟通表达渠道,这种情况下,社会成员都是以原子化的、分...

Read more

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什么精神资源


  非意识形态化的儒家仍然对我们有吸引力。例如,儒家思想中的“贵在自得”,“为仁由己”,“己欲仁斯仁至矣”,“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的特立独行,其中强调的道德自主性与通过个人修养来摆脱动物性以及拒绝媚俗,均能给现代人有所启示。当然,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

  我自己体会最深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在我看来,所谓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的内有的资源(良知)与外在的道的合而为一,(用我自己的通俗的话来说,即人的生命意义在于社会的善)并认为这是使人摆脱生命有限性与空虚感的重要文化资源。孟子所说的...

Read more

中国模式的五大困境


  中国模式不可能简单地被不具备同样历史路径与“前结构特点”的其他国家复制,也不可能被简单仿效。

  中国模式源于特定的历史路径

  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由特定的历史路径,而自然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模式。由于历史路径不同,文化传统与政治生态不同,它区别于东欧模式、南欧模式、拉美模式、更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模式,它并非人们按某种理念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改革开放的中国集体经验,在不断试错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历史产物。

  更具体地说,首先,改革开放实践...

Read more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一、思考辛亥革命的不同角度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以往存在着两种史学解释框架,它们各自都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第一种解释框架可以称之为“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论”,其要点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成熟,辛亥革命这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被代表大地主与封建复辟势力的袁世凯篡权了权力,于是中国进入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时代。第二种解释框架可以称之为“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论”,其要点是,辛亥革命是反专制的民主革命历史里程碑,当代中国人应该继续先人遗志,将民主事业进行下去。

  只有从长时段的视...

Read more

“中国模式”面临五大困境


  中国模式不可能简单地被不具备同样历史路径与“前结构特点”的其他国家复制,也不可能被简单仿效。

  中国模式源于特定的历史路径

  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由特定的历史路径,而自然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模式。由于历史路径不同,文化传统与政治生态不同,它区别于东欧模式、南欧模式、拉美模式、更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模式,它并非人们按某种理念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改革开放的中国集体经验,在不断试错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历史产物。

  更具体地说,首先,改革开放实践...

Read more

再谈《集结号》与未来文化的复兴


  为什么我喜欢《集结号》?

  我的前文发表后,在网上引起一些朋友的质疑。我在前文中写道,《集结号》可能象征着中国文化复兴终将到来,并不是说从此中国将走向文化复兴了,我的意思是说,透过《集结号》,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一些积极因素。单纯这些因素并不能自动地导致未来的中国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还仍然另外一些重要条件,例如全民族对人性的更为深切的认识,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价值的觉醒,国家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化(虽然,三十年来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此外,还需要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接活,并产生新的突破,对二十世纪中国命运的深刻反思,等等。这些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