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集结号》与未来文化的复兴


  为什么我喜欢《集结号》?

  我的前文发表后,在网上引起一些朋友的质疑。我在前文中写道,《集结号》可能象征着中国文化复兴终将到来,并不是说从此中国将走向文化复兴了,我的意思是说,透过《集结号》,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一些积极因素。单纯这些因素并不能自动地导致未来的中国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还仍然另外一些重要条件,例如全民族对人性的更为深切的认识,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价值的觉醒,国家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化(虽然,三十年来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此外,还需要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接活,并产生新的突破,对二十世纪中国命运的深刻反思,等等。这些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兴盛是不可或缺的。

  我曾经对中国目前的文化创作颇为失望,尤其是前些日子看了电影《夜袭》以后,感觉坏极了,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假字,全是在“主题先行”的原则下编造出来的,虽然主创人员想避免的正是这一点,这种从导演、编剧到演员的程式化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一条龙的制假产业,并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主流。主题先行加上以假为真,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梦魇。尤其可悲的是,久而久之,新一代的人们不以为怪,还以为这就是历史,人们将生活于一个封闭性的假艺术的环境中,以讹传讹,以假为真,这样下去,这个民族再也没有希望了,当我看到《夜袭》中那些中国战士半夜偷偷进入敌人机场,用小刀去划机翼,看看飞机是不是是木制的,深更半夜居然还坐在机舱里的日本飞行员,突然钻出头来,用枪将中国战士打死,我再也忍受不了这个拙劣的、离奇到低智商的编故事表演了,于是中途从影院退了出来。当时我心里想,有生活经历的前辈已经离开这个人生舞台以后,没有生活的新一代,将永远生活于影视作品泡制的封闭的假戏一条龙中,如此下去,人们还能理解过去吗?

  由于从事研究的关系,我经常看日本二战电影,最为感慨的是,日本是战败者,他们不同时期出品的《呵江田岛》,《男人的大和号》、《野火》却往往把人性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日本电影对女性的战争感受表现得尤为深刻传神,而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框框束缚得失去了本应震憾人心的悲壮力量。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是如此,想想真是可悲。

  从《集结号》里,我看到了希望。这部电影打动我们的,恰恰并不是作为意识形态化的教义与原则,而是真正的人性,即使这种人性是体现于内战这一特定环境中,其次是作品的多义性与内涵的丰富性,这种人性意识正在中国觉醒,而这正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提。

  也许我不自觉地把《集结号》拔高了,也许由于我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使我们忽视了这部作品的种种不足,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使我们对这部必然带有缺陷的作品给予过多的赞誉,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们的努力、探索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些希望,世俗生活中的人们,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真情与感动。正如高尔基说过的同样的话,当我们饥饿时,烤得过焦的面包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