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新京报2013年“十大青年经济学人”,目前还兼任澳门城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石化社会监督员、中国太平洋合作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咨询专家。FT、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新浪财经等专栏作家,出版多部专著。

结构性泡沫已经出现并将持续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是我们双支柱框架的形成和我们目前观测到的收缩型流动性过剩,或者说金融部门资产和实体部门资产的不对等的收缩。

  过去十年宏观经济学的创新太慢了

  怎么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形成呢?实际上,双支柱一个是宏观审慎,一个是货币政策。过去我们其实对这两者是混为一谈。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实际上也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思考期。应该说过去十年基本是量化宽松的十年,也是脱实向虚的十年。现在这种情况正在被校正。中国的情况我们实际上对于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双支柱也经历了一个思考期,并且这种双支柱调控现在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实际上已经形成,并在影响着我们整个...

Read more

对睿智者,这是最好的时代;对平庸者,这是最坏的时代


 

  产业变迁、资产泡沫、快速迭代,让大多数人感到焦虑。

  地区分化、产业分化让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身处其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近日,在某论坛上,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博士说:“对睿智者,这是最好的时代;对平庸者,这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企业真实的生存环境如何?如何生存发展下去?管清友给出了自己的深刻分析和见解。以下为其演讲内容:

  一、焦虑的时代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

  我们大多数人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普遍焦虑,其原因无非来自三个方面:

   ...

Read more

市场和监管缝隙的新金融创新


  本文是管清友博士在2018胡润新金融百强榜发布会上的演讲记录整理稿

  今天我第一次见到胡润先生,应该说很早就久闻其名,一个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财富事业鞠躬尽瘁,我觉得我们应该为胡润先生鼓个掌,致个敬。

  今天是2018胡润新金融百强榜的发布会,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新金融在市场和监管缝隙的创新问题。

  一、需求侧的巨国效应和升级效应

  新金融的各种业态、各种产品、各种服务模式蓬勃的发展起来,从需求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需求确实给我们新金融里面各个业态,无论你是做P2P,做车贷,还是做担保,还是纯粹者互联网金融,中国庞大的市场确实给大家提供了这种业态生发的...

Read more

未来3-5年挣钱更难了


   一、焦虑的时代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

  我们大多数人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我们为什么会面临如此普遍焦虑,其原因无非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产业变迁。

  产业变迁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一时无法跟上。过去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年,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变动非常快。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努力,而是我们身处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被其他新兴产业远远抛在身后,所以我们会焦虑。而且,这种产业的变动仍然在持续。所以,我们会焦虑。

  其二,资产泡沫。

  在过去十年,各个领域的资产,权益资产、固定收益资产、不动产、另类资产,都不同...

Read more

PPP融资难到底怎么破?


  金融机构不给钱扫了大家的兴,但这不是抠门,是负责。当各方纷纷出表甩包袱的时候,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最后的防火墙。

  一个餐厅食材、厨师、环境、服务、价格、地段没一样拿的出手,顾客不来光顾,竟然还怪顾客抠门,天下岂有这样的道理?但这种故事正真实的发生在中国的PPP圈里。这两年PPP炙手可热,地方政府、承包商、运营商、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各路人马趋之若鹜,但遗憾的是,大部分PPP项目却倒在融资的最后一环,落不了地。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不愿买单的金融机构,好像这是一群“抠门的金主”。这是一种可笑而又危险的逻辑。就像餐厅不好不能怪顾客抠门一样,一个PPP项目如果食...

Read more

庞氏金融的崩塌 宣告套利时代已经结束


 

  庞氏金融的崩塌

  眼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了

  一、解读>>>>1)定调

  从个人角度来讲,两个最重要的定调为“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防控金融风险“,这两个定调实际上决定了今后若干年金融的监管政策、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选择。

  李克强总理在讲话时提到,“金融是国之重器”,要把金融工作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本次会议与上次会议相比在定调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2年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基本定调是”鼓励...

Read more

十九大后投资抓住几个关键词


  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政治进入新时代。十九大后,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进一步确立。这不仅有利于凝聚共识,加强改革穿透力,也有利于实现政令通畅,增强政府的执行力。从微观的治理生态来看,地方政府正在逐步适应更加清廉和规范的政治环境。过去是简单的依靠优惠政策争抢硬资源,现在更多的需要依靠改革来公平的竞争吸引软资源,一场地方政府间的改革竞赛正逐步替代GDP竞赛成为主流。这个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公平需要重塑,对政府来说是个新考验。

  第二,经济进入新常态。80-90年代经济的主线是市场化,从供给侧解放生产要素,实现经济的从0到1。21世纪初头...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看好PPP发展前景


   我们对于PPP不悲观的逻辑来源于两方面。从PPP内部特点来看,存量支撑/韧性支撑明显,主要表现在落地周期和建设投资周期存在韧性。从PPP的外部环境看,2017年下半年财政支撑或与去年相当。且,在政府债务监管加强情况下,2017年城投债和专项建设债或将大幅缩减,PPP的替代效应将得以发挥。根据测算,2017年PPP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拉动力和增长贡献率加大。  

  一、PPP韧性之一:存量支撑

  PPP项目存量支撑(或者说韧性支撑)现象显著,主因PPP存在落地周期和建设投资周期。从落地项目总规模角度,根据下文测算测算,2017年新增落地项目规模为2....

Read more

国应有多个区域金融中心


  如果将资本比作血液,那么实体产业就是躯干,金融中心则为心脏,源源不断地把血液送到全身各个器官,支撑其运行和发展。全国视野下,已有华东的上海和华南的深圳两个国际性金融中心,而西部的成都、中部的武汉等区域金融中心也逐渐成型。

  从时间到空间,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新一线城市发展的题中之意。下文将逐步剖析其中规律,辨明在争先发展中,应强调竞争还是合作的问题,解读新一线城市面临着的发展契机。

  发展金融要因地制宜

  金融与实体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金融也会反过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通过服务具体的企业...

Read more

中国经济正在无奈地回归本源、常态和价值


 

  1. 回归本源

  在金融工作会议中前面三大任务第一条就叫服务实体经济,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回归本源。回归本源实际上是我们这些年来遇到的核心的问题,也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是持有不同看法的,金融行业的发展是毛,实体经济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微观感知上,其实可以感觉到,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五年,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确实出现了硬化。简而言之,金融发展得太快了,实体经济没跟上,实体经济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大、落地的速度还不够实,投资的回报率还不够高,这些年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居低不起。但是没有办法,在处理金融和实体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