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在我国语境下则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重要模式,政府与市场、社会合作是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模式。我国“十三五”时期财政紧运行常态化,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也是公共治理改革的需要。实施PPP模式,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有效率、更加灵活,动员资源更加广泛,推动资源配置模式更加扁平化,各参与主体更加平等化。以PPP作为动员、配置资源的第三种模式,推动公共服务投入、运营、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作者文章归档:刘尚希

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副所长,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对国外同领域的问题有较广泛的了解。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市,并在二十几个省市政府部门及大学做过专题性学术演讲。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理论与政策,包括公共风险、公共财政、财政风险、公共分配、公共政策等。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博士,注重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出发,撰写了一系列论著、论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刊物发表了大量论文、调研报告,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公共政策等方面。
作为财政部科研所的学术带头人之
制度基础设施不完善致我国不少法律在“睡觉”
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区域城乡结构等等。结构性问题从来都是整体性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新动力。
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整体的辨证施治
结构性改革需要一种整体性思维,针对整体状况推进改革。借用中医学理念,就是基于整体、个性的辨证施治。结构性改革,既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也不是有什么病治什么病的“辨病论治”,而是从整体把握问题(病症)产生、形成和演变趋势,抓住本质,并放到特定环境、条件下来辨证施治。问题是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是个性化的,不是普遍性的;结构性问题是整体性的,不是局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过程,而是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复合转型的过程。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城镇化就不只是社会这个有机体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如空间、状态的改变,而且还包含着种种聚合、分解和再聚合的类似化学变化过程,会给这个社会带来许多不曾有的新东西,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交往的、观念的、制度的、道德的等等各式变化。但社会的“化学反应”是难以控制和预料的,这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谁也不知道,在众多经济、社会、文化元素相互反应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新东西。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总是伴随着公共风险。
公共化,这...
为什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下文是11月21日在中改院主办的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谈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财政不只是一个经济手段
这次三中全会对财税的重视是无与伦比,史无前例。这次《决定》第五个问题的头一句话就点明了财政的重要性: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国家治理 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个重要性是从对财政的认识突破了过去形成的经济学角度来确立的。长期以来,对财政主要是定位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当作政府 宏观调控的杠杆和手段来看的,这次定位已经超出这个局限,而是定位在经济、社会、政治多层面构成的一个立体坐标系中。《决定...
按家庭征个税会更公平吗?——兼论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
内容提要
美国的个税制度很难成为我国个税改革的样板。越来越复杂的美国个税 束缚了个税调节分配功能的发挥。超过一半的OECD国家已经放弃旧制,改为按个人课征个税。这使税制变得简单,同时避免个税对社会“婚姻中性”的妨碍。世 界上已经有27个国家(地区)实行单一税,个税变得进一步简单、透明和实质公平。放弃累进税,个税按个人征收还是按家庭征收的选择、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的 权衡等难题将不复存在。树立新的公平观,我国个税改革应走向单一税。
最近,按照家庭征收个税,又一次成为热点。根据网络调查,反对的约 占40%,赞成的约占50%,赞成的略多于反对的...
观察分配制度改革的整体视角
分配差距扩大,根子还在整个体制。讲贫富差距,既要看收入,也要看财产,还要看消费。
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收入分配制度固然重要,但在贫富差距的形成中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观察分配问题要用中医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国的分配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加剧,在收入层面只是一个表象,根子还在整个体制,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体制等方面,把所谓的“收入分配制度”单独拎出来进行改革,可能会事与愿违。
收入差距只是贫富差距的冰山一角
“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时常混用,但...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消除社会歧视
收入分配改革广受社会关注。分配问题存在于分工协作的社会共同体之中。在复杂的经济社会体系中,分配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安排显现出来的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关系。其中不仅蕴涵着分配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国家、企业和居民这三者同时是三大分配主体,其在整个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力和权利、责任和义务等多个层面的关系界定,对应着不同的分配格局。
当前国家与居民的关系,整体上仍一直在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把所有居民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体制。这个体制的背后是两种所有制、农业与非农产业、两种社会身份、两种生活方式、两种社会组织方式、两种人际交往方式、两种文明。如果说...
破解“财政三角困局”需统筹兼顾
财政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公共治理中的难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涉及财政的观点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可分三类:
一是要求大幅度减税。税感焦虑弥漫于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税负痛苦指数”的炒作在各类媒体上一波接一波,减税的呼声不绝于耳。最近有学者建议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至1万元,又一次掀起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热议,其实质是关于个人所得税是否应当进一步减税的讨论。实践中,我国政府在不断地进行制度性减税,如把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3500元,工薪所得纳税人比率降到了8%,同时企业所得税税率降到25%,增值税转型、“营改增”试点、中小微企业...
如何构建辖区财政体制
构建辖区财政体制,一方面要在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合理界定政府事权和财权,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以创新性思维跳出全国上下同构的彻底分税制的思路,依据主体功能区要求,在省以下实行地方分类的因地制宜的财政体制。
各级政府事权的界定
从财政体制三要素即财力、财权与事权来看,政府之间事权划分和界定是前提。事权划分与一国的治理架构有内在的关联性。我国的治理架构是很独特的,是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的,其特征很难用“集中”或“分散”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中央决策,地方执行”,这是我国治...
我国税改目标应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
判断税制结构是否有缺陷,不能就税论税,也不能以他国的做法为标准,只能是通过公共风险来检验和衡量。公共风险是通过各种制度来防范和化解的,如果公共风险在扩散,则说明制度存在缺陷,需要完善。就像堤坝之于水,只要堤坝挡不住水,那就表明堤坝有了问题,需要改进。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制的实质功能也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税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优化税制来完善这种功能,避免公共风险溢出。
而税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特定的税制结构,不同的税制结构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是不同的。一般而论,税制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税类结构。如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等之间的配比关系构成税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