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尚希

刘尚希:1964年农历 9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87年参加工作,在中南财经大学任教,199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副所长,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对国外同领域的问题有较广泛的了解。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市,并在二十几个省市政府部门及大学做过专题性学术演讲。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理论与政策,包括公共风险、公共财政、财政风险、公共分配、公共政策等。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博士,注重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出发,撰写了一系列论著、论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刊物发表了大量论文、调研报告,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公共政策等方面。

    作为财政部科研所的学术带头人之

缩小贫富差距不能仅盯“收入”做文章


  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各种讨论不由自主地集中在“收入”的分配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固然重要,但在贫富差距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分配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加剧,根子还是体制性的问题。

  “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时常混用,但二者有重大区别。前者是指分配存量,而后者是指分配流量,尽管分配存量是由分配流量历史形成的,但分配存量却现实地决定了分配流量。分配存量的规模越大,其对分配流量的决定作用就越大。分配存量体现为财产存量,具体而言,即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各种资产,...

Read more

税改对缩小贫富差距恐难有大作为


  当前,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不约而同地成为学术界、决策层以及民间舆论的愿望与期盼。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是强调税制的调节功能,认为直接税调节功能强,尤其是通过累进税率的设计,可使富人多纳税,对抑制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把直接税比重的高低视为税制结构优劣的标准,认为直接税比重高是现代税制的基本标志,是税制结构优化的方向;

  三是把累退性、可转嫁性、不公平性都归之于间接税,认为间接税比重高放大了这些缺陷,要纠正或减少这些弊端,那就要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即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来实现。

  其实,上述认识存在误区。这既反映了现代税收理论方面的问题...

Read more

对城镇化要有新认识


  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先对城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复合转型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城镇化就不只是社会这个有机体发生的种种物理性变化,如空间状态的改变,而且还包含着种种聚合、分解和再聚合的类似化学变化的过程,会给这个社会带来许多不曾有的新东西,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交往的、观念的各式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工业化推动了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农业社会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社会。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各种生产要素都以土地为中心,附属于土地之上,包括劳动力在内。土地的基本属性是不能流动,...

Read more

按家庭征个税会更公平吗?


  按家庭征个税会更公平吗?

  ——兼论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

  内容提要

  美国的个税制度很难成为我国个税改革的样板。越来越复杂的美国个税束缚了个税调节分配功能的发挥。超过一半的OECD国家已经放弃旧制,改为按个人课征个税。这使税制变得简单,同时避免个税对社会“婚姻中性”的妨碍。世界上已经有27个国家(地区)实行单一税,个税变得进一步简单、透明和实质公平。放弃累进税,个税按个人征收还是按家庭征收的选择、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的权衡等难题将不复存在。树立新的公平观,我国个税改革应走向单一税。

  最近,按照家庭征收个税...

Read more

经合组织半数国家转向按个人课征个税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经合组织国家(OECD)就采取了多种个税改革措施,如降低税率,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普遍降低,不仅降低工薪所得的税率,同时也降低了股息等资本所得的税率;在降低税率的同时扩大税基,把原来排除在税基之外的附加福利、失业救济金等纳入应税收入范围,并缩减各种扣除,减少优惠;减少税率档次,多数国家缩减到3—5档,美国、法国等为6档,但整体趋势是累进税率的档次越来越少,有些国家变成了一档税率,实行单一税率,如冰岛。除此之外,个税课征单位的变化令人关注。也许,这种变化不是那么泾渭分明,但转向个人课征的趋势很明显。

  个税课征单位的变化

  个税的课征单...

Read more

《预算法》修订争论:国库管理主体只能是财政


  现行《预算法》规定,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这次修订《预算法》,在全国人大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预算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中改为:国库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个表述,说明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不再明确授权给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其实,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国库管理的现实过程来看,国库管理从来都是财政管理范畴,人民银行事实上只是在受国家财政委托代理国库业务。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的35年里,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拨付等国库业务,一直实行委托代理制,即由财政部委托中国人民...

Read more

多国从按家庭转向按个人征个税


  最近,按照家庭征收个税成为热点话题。根据网络调查,反对的约占40%,赞成的约占50%,赞成的略多于反对的。其实,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无非都是为了寻求一个更合理、更公平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但从现实条件来看,按照家庭征收未必是最优选择。如果脱离条件来讨论这个问题,则所谓争议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只要是采用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就面临着是以个人还是以家庭课征的问题。在制度选择中存在一种“围城”现象,里面的想冲出来,而外面的想冲进去。而税制简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一、美国的个税制度是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吗?

  美国是以家庭征收个税...

Read more

民众的税感焦虑从何而来


  与“税感麻木”相比,“税感焦虑”是一种社会进步,反映出社会大众在关注税收、了解税收,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大众税收意识的觉醒,是税收法治化、民主化的前提,同时也表明税收法治化、民主化过程在预热和开始起步。

  过去税收主要是企业交纳的,而且主要是国企,大家对交税没有多少感觉,认为税收制度、政策那是政府、专家的事情。而现在个人要交税,不仅收入所得要交税,拥有财产也要交税;同时,交税的民企也越来越多,民企日益成为纳税的主体,民企发达的省区,已经成为主力。

  税收趋向社会化、大众化,税收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讨论。随着...

Read more

共同富裕有赖于社会改革


  我们现在的改革思维应该是三分法:政府、市场、社会。有些事情交给市场办,有些事情应交给社会去办,只有当市场、社会都办不了的事情才由政府出面来办。很多社会矛盾的化解,社会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社会改革的内涵实际上非常丰富,但是社会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是不够的,这也限制了社会改革的进程。

  市场化的改革主要解决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给市场放权,限制了政府在经济上的权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与过去比较来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了很大转变。

  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多大的改变呢?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延续到现在,没有多大变化。政府如何向社会放权?放到什么程度呢?现在是基本上没有...

Read more

社会身份固化加大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成效十分显著。市场化打破平均主义,其过程本身就会内生出经济不平等,即分配差距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改革未能同步展开,社会的不平等,即社会成员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制度安排而使其基本权利不平等,则会使经济不平等进一步放大,使贫富差距变得更大。

 
  我国的社会不平等最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分治造成的“社会二元结构”。城乡分治把13亿人口变成了不平等的两大社会群体,在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呈现不平等待遇。不同的身份,使城乡居民参与市场竞争在起点上就变得不平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