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尚希

刘尚希:1964年农历 9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87年参加工作,在中南财经大学任教,199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员、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副所长,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对国外同领域的问题有较广泛的了解。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市,并在二十几个省市政府部门及大学做过专题性学术演讲。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理论与政策,包括公共风险、公共财政、财政风险、公共分配、公共政策等。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博士,注重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性和本土性,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出发,撰写了一系列论著、论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刊物发表了大量论文、调研报告,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公共政策等方面。

    作为财政部科研所的学术带头人之

推进财税法治化 化解民众“税感焦虑”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房产税试点、资源税改革相继启动。每一项税收新政的出台都会受到集中关注,甚至引发民众的“税感焦虑”.

与“税感麻木”相比,“税感焦虑”是一种社会进步,反映出社会大众在关注税收、了解税收,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大众税收意识的觉醒,是税收法治化、民主化的前提,同时也表明税收法治化、民主化过程尚处在预热和开始起步阶段。

过去,税收主要是企业交纳的,而且主要是国企,大家对交税没有多少感觉,认为税收制度和政策都是政府、专家的事情。而现在,个人要交...

Read more

"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


  面对这些年来国家税收的高增长,社会上有种流行看法,认为税收增长应当与经济增长同步,不应高于经济增长。这种看法蕴含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只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才是“正确”的。其实,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应当保持同步,决定于一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并不是税收增长的永恒准则。

  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很低的时候,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困难,已经对社会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带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税收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当税收收入比重达到较高水平,并已对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就需要税收收入低于GDP的增长。当税收收入比重符合政策目标要求的时候...

Read more

积极财政政策重在改善结构


  财政政策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经济政策,又是社会政策,具有双重的功能作用。同时,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社会,既可以是扩张总量,也可以是改善结构性。至于具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依不同时期的条件和政府的政策目标而定。

  2011年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2012年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形式上看这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但从实质分析,其方向、内容和着力点,与前两年相比,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明年依然会产生变化,也就是说,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着重于改善结构,这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

  一、先从财政政策的经济政策功能来看,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一步从积...

Read more

环境税改革短期对企业影响有限


  据新华社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这一意见出台,意味着环境税税费改革正式提上日程。专家认为,意见有利于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理顺环境税税费体系,但短期内企业税负不会有明显变化。

  不可否认,一旦开征环境税,电厂、钢厂、水泥、有色金属、建材以及石化等高耗能领域将受较大影响。因此,有企业担心,企业利润将再次被压缩,进而影响工业品价格。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环境税主要来源于此前的排污费,只是形式的变化,因此企业税感短期不会有明显变化。但长期...

Read more

民生财政≠“民生投入”


  扩大所谓的民生支出,并不意味着是民生财政。只有当所有的财政支出,最终都有利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最终有利于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时,才算是民生财政。在财政支出构成上去划分哪些是民生支出,哪些不是民生支出,那无异于说,财政支出一部分是以人为本,一部分不是以人为本。

  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下,“民生财政”也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词汇,与此相伴随的还有“民生支出”、“民生工程”等耳熟能详的说法。当民生成为一个标签之后,民生的含义就已经变了味,民生财政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应景的说词,成了一个...

Read more

房产证加名征税合法没必要全国推广


  各地最近纷纷征收“房产证加名税”的行为合乎税法,与国税总局“暂时不在全国推广该税种”的表述并不冲突。

  【《财经》综合报道】  就近日曝光的南京、武汉房产证加名字征税的消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26日表示,各地最近纷纷征收“房产证加名税”的行为合乎税法,与国税总局“暂时不在全国推广该税种”的表述并不冲突。

  据武汉市房产交易中心消息,目前武汉对婚前房产证加名按“赠与行为”对待,按加名方取得房产份额征收4%契税。

  此外,...

Read more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国家审计署日前披露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已高达10 .7万亿元。如何看待这一数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是否存在失控的风险?如何分析和评价地方政府近年来纷纷大肆搭建的投融资平台?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与西方国家有无可比性等,就这些问题,南方都市报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博士。

  地方政府性债务快速增长的原因

  记者:这次审计署经过全面调查,中国目前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0.7万亿元,约为2010年中国G D P的1/4,你怎么看这个数据?

  刘尚希:数据并没有超出预期。实际上,人民银行、银监会之前都有过估算,但都不是...

Read more

23万条“个税意见”代表了“什么样”的民意?


  4月25日起,全国人大网站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个月时间以来,个税备受关注,至5月31日征求意见结束,已收集意见 23万多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超过以往20部法律草案总和。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承载着民意,应予以充分重视。

  走群众路线,开门立法,让广大纳税人提意见,这是一件好事。哪怕意见很“情绪化”、“不理性”、“非专业”,也不要紧,体现了大众参与意识,是对国家决策的关心,应当鼓励。既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应当让人民发表意见。

  23万条意见五花八门,无疑...

Read more

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预有四大变化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依据国际国内的财经形势综合分析得出的判断。但这并不等于是简单地延续2009年以来实行的以公共投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政策,而是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运用好财政政策,使其作用更宽广、更有效、更长远。从政策的连续性来看,主要表现在财政手段的运用上依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淡出,更不是退却。而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重点、措施来看,不会“涛声依旧”,预期将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非一重不变。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明确地提出,2011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即稳定...

Read more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从经济、社会视角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本质概括。作为全党行动指南的邓小平理论,他的这一理论(邓小平的三大理论之一)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尤其是对我国而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来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年均经济增长达到9%,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经济奇迹。但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则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