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公共治理中的难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涉及财政的观点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可分三类:
一是要求大幅度减税。税感焦虑弥漫于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税负痛苦指数”的炒作在各类媒体上一波接一波,减税的呼声不绝于耳。最近有学者建议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至1万元,又一次掀起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热议,其实质是关于个人所得税是否应当进一步减税的讨论。实践中,我国政府在不断地进行制度性减税,如把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3500元,工薪所得纳税人比率降到了8%,同时企业所得税税率降到25%,增值税转型、“营改增”试点、中小微企业起征点提高,等等,这些减税措施似乎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有关要求。
二是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出,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尽管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这些方面的支出多年都是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还是赶不上社会的有关期望。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特别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对于上述支出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甚至有人提出应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养老应由政府包起来,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面实行公办免费教育,等等。民众对社会福利待遇的期待在不断地向发达国家看齐。
三是要求严格控制赤字和债务。自2008年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跳跃性扩增,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更是迅猛增加。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赤字和债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社会各界对政府赤字和由此导致的债务的忧虑并未消减。而欧债危机引发的国家破产风险,更是强化了民众对财政风险的关注。要求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强对国家财政风险控制的呼吁不断增加。
上述三个方面的观点、看法,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都有一定道理,若是放到一起来系统观察,则三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产生了所谓的“合成谬误”。对于这种现象,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财政三角困局”的问题。
“财政三角”是指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三者关系的一种几何描述。这个“财政三角”看似简单,却像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一样难以被人们所认识,很容易困在其中。之所以产生财政三角困局,原因在于无法同时实现减税、增支和控制赤字,任何财政政策都可能困在其中。欧债危机就是“财政三角困局”的表现。现实的选择,总是只能兼顾两个方面,如减税、增支,就不可能控制赤字和债务;若要减税、控制赤字和债务,就不能扩大财政支出;若要扩大支出、控制赤字和债务,就不能减税。在这种“财政三角”中,任何财政政策都只能选择两边,必须放弃一边。但无论怎么选择和组合,放弃的那一边总是会成为财政风险敞口。在这个意义上,“财政三角”也就是“风险三角”,若是不能统筹兼顾,整个国家财政就会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
明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结构性减税紧密结合,显然,财政支出压力较大,需要在逐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政体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严格财政收支管理,适度控制赤字和债务攀升,防止赤字和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避免陷入“财政三角困局”之中,预防欧债危机在中国重演。
破解“财政三角困局”需统筹兼顾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