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她一种固化的地球基因,按时间顺序演变出来。宇宙力是地球气候的决定力量,那么,她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呢?
作者文章归档:迟竹强

博鳌观察-后疫情时代,亚洲将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后疫情时代,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将重新洗牌。
厦门需要怎样的发展?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全球范围内虽然还存在一些冲突和贫困尚未根除,但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却愈发凸显,其越来越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只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能赢得各国人民的呼声。 书记曾说过,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只有携手合作,扩大合作范围,构建广泛伙伴关系,让大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优劣互补,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促进更好更快发展。只有打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发展才能有所保障。只有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伙伴关系深入人心,让合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对于厦门来说,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我看来,一是要加...
福州的城建之殇
城建是另一个福州常遭诟病之处。从实用角度看,福州的市内交通发展滞后,许多指标如路网密度、人均道路面积、万人平均公共汽车标台数等竟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50%的居民仍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交通工具,这与省会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市内交通落后使居民的活动半径偏小,因而往往更倾向于集中居住在市区中心地带,导致中心城区负担过重,而新区、卫星城又难以发展。从文化层面上说,公共交通系统也是传播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们与社会有更多的交集,也更容易形成现代市民意识。福州过高的自行车出行率不利于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从美观角度看,福州的建筑这些年变化很大,但城市的整体...
福州的衰落在于文化道德的缺失和知识分子的不足
福州在晚清至近代的兴起,除了本身文风昌盛的人才优势之外,其地处东南沿海的地利和五口通商后先行开放的天时亦助力甚大。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在以大陆为中心的古代,陆路不便、腹地不广,身居边陲少得中央重视一直是福州发展的重大阻碍,但到了西风东渐的近代,海洋渐成生活的重心和西方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地处东南、海路畅通而政治干预较少的福州正得其便,于近代化浪潮中得风气之先,引一时之风流。而建国以后,中国在一段时间内重新回到大陆本位,对外交流减少,福州的战略地位也就随之下降。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福州由于再次站到开放的前沿而飞速发展,二十年平均增幅曾高居省会城市之首,但受到国内大格局和台海形势...
福州的文化在在衰落
商业是城市的本分,是一座城市对其周边区域应尽的义务。市兴则城兴,是上篇中对福州商业的期待。
而城市的第二层功能应是文化中心,而这对于福州而言是一个远比商业尴尬和沉重的话题。文化原是福州最值得骄傲之处,素以文风昌盛、文人辈出享誉全国,然而今天常被外地人甚至本地人看作是一座没有文化、缺乏文化氛围的城市,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不能将这样的评价简单地视为偏见。
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称为民俗文化,指的是一个地方在语言、饮食、建筑、特色工艺品等方面的特点或成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第二个层面可称为普世文化,是对全人类共有价值...
福建发展要从零开始
海西发展无可非议总体创意不错
不可理解的是投资几百个亿要发展平潭岛,建设第二个厦门,建设环岛路
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历史条件、地缘、人缘等条件的整合中得以机遇
而不是领导意志所能随便转移的
一边说以厦门为重要中心一边到处开花随意分散投资
不知道我们这些头头怎么想也不知道哪些经济学家做出来的这些可笑的决策
现在经济发展竞争首先没有了特区或者特殊政策的保护全大陆都很公平公开
内地沿海都有各自的优势不集中精力好好发展几个重点带头的起到应有的牵头作用
反而要从零开始从零做起把已经有基础的丢一边,
平潭岛东面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
2021两会新观察之云南的落后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来破局
不算州府,全部算下来,只有宣威、安宁、瑞丽、个旧、开远、弥勒六个县级市,刚好一巴掌多一点。在外省有的一个地级市都不止这个数。六个市总人口约320万,GDP约900多亿,全部加起来还不如东部沿海一个县市。
2021两会新观察之江苏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模式
实际上江苏80年代搞乡镇企业,90年代学习广东搞外商经济,这些年又学习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一直都在不断的更新调整,并且一直在努力学习。经济发展一是要稳,二是要发展,三是要升级。如果仅仅认为80年代的“苏南模式”、发展外资的“新苏南模式”或者私营经济“温州模式”就是最好的,那么还谈什么发展呢?
2021两会新观察之西藏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西藏自然条件的恶劣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西藏地处边睡、路途遥远、地广人稀、高寒缺氧,又有大江大河与崇山峻岭的阻隔,所以极大地限制了人口流动,特别是限制了西藏与内地人员和企业交往的规模与频率;受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在西藏生产产品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内地,而且西藏不到300万人且又以农牧民为主的市场容量极小,极易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因此也就很难产生农业剩余。在西藏开发项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