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城建之殇


  城建是另一个福州常遭诟病之处。从实用角度看,福州的市内交通发展滞后,许多指标如路网密度、人均道路面积、万人平均公共汽车标台数等竟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50%的居民仍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交通工具,这与省会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市内交通落后使居民的活动半径偏小,因而往往更倾向于集中居住在市区中心地带,导致中心城区负担过重,而新区、卫星城又难以发展。从文化层面上说,公共交通系统也是传播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人们与社会有更多的交集,也更容易形成现代市民意识。福州过高的自行车出行率不利于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 从美观角度看,福州的建筑这些年变化很大,但城市的整体感觉还是不好,为什么?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状况不佳外,或许就在一个“乱”字上,缺乏对建筑的整体规划,著名的上海外滩、青岛香港路等,成片的建筑既有自己的个性,又在外形、选色上相互协调,起到互相烘托的效果,单个建筑也许未见出彩,但放在建筑群中就十分悦目;而福州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座很漂亮的楼旁边就是一片既不现代也不古老的旧房子,视觉冲击极大,极煞风景;相邻几座房子的取色毫无联系,红蓝白绿混杂在一起,感觉斑驳混乱。很多地方的立交桥成了城市的风景线和现代文明的标志,而福州的六一环岛、五里亭立交桥下居然成了商业用地,脏乱差俱全,二环路上的“新加坡”虽说也算是花小钱办了大事,但外形之粗糙同样令人摇头。

  从文化角度看,福州的城市建设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或者说原有的建筑传统被破坏掉了。当我们到苏州、绍兴等城市旅游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城市的特色,也许只是简单地加上了一些本地建筑传统元素,在方家眼中或许未必就很地道,但在游客面前,这就是他们第一眼能看到的城市文化。而福州的绝大多数建筑与福州的文化传统看不出任何联系,感觉不到这是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城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外壳,既关系到城市形象,也关系着百姓生活,城市建设好了,在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时,又能对整座城市产生“溢价效应”,带动城市整体吸引力的上升,杭州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