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两会新观察之西藏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西藏自然条件的恶劣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西藏地处边睡、路途遥远、地广人稀、高寒缺氧,又有大江大河与崇山峻岭的阻隔,所以极大地限制了人口流动,特别是限制了西藏与内地人员和企业交往的规模与频率;受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在西藏生产产品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内地,而且西藏不到300万人且又以农牧民为主的市场容量极小,极易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因此也就很难产生农业剩余。在西藏开发项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西藏多数地区属高原气候,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干燥寒冷,长冬无夏,空气稀薄,日照充足,辐射强烈是其主要气候特征。空气中的含氧量较平原地区低许多,在冬季空气中的含氧量拉萨只有正常状况的60%,在那曲地区则只有50%,人类不宜进行耗氧量大的剧烈活动,活动稍大就缺氧,因此在西藏所有活动都是慢节奏的。进藏人员缺氧、出藏人员富氧的状况显然限制了内地与西藏的人员往来数量与频率,尤其是限制了长期在西藏定居的内地人口数量。在西藏工作的汉族干部在离退休之即一般都选择重返内地。
 
高寒缺氧、冬季漫长的状况,也使得西藏无论是每年宜于建设的季节还是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都相对较短,包括旅游在内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有着如同候鸟一般夏来冬去的迁徙规律。这种因气候条件限制所导致的“干半年闲半年”的状况,使得西藏的城市建设、商业经营以及对外交往活动,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西藏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以上。受地形、地质、气候等诸多条件限制,本来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地区就有限,可供城镇发展建设的用地就更少,而西藏又是全球发育最年轻的高原,地质构造活动强烈,且目前仍处于强烈的隆升阶段,生态环境极不稳定,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这就使得多沿江沿河分布、多位于河谷平川地带的西藏城镇,或建设用地空间局促、狭窄,或面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较大,从而使城镇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西藏的城镇在选址,以及在城镇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上所受到的自然条件制约要远比内地严重得多。
 
另一方面,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高原的独特地理特性决定了它是我国高大的自然生态屏障、我国乃至世界的气候调节器、重要的国际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西藏不仅是中国的西藏,更是世界的西藏,西藏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尚保持较好原生性生态环境、人类建设活动破坏较小的地区。但是西藏的生态环境又是及其脆弱的,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所以它一旦遭到破坏,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又是很难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藏永远是第一位的,建立青藏高原国家安全生态屏障的呼声已愈来愈高。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敏感性对西藏产业类型、规模的选择也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西藏发展产业、发展城镇要比内地受到更多的条件制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GDP增长的路子在西藏绝对走不通